第一百六十二章 智质虚存的超自然质态
C.智质虚存的超自然质态──
C-Ⅷ.超广延性:宇宙之无限与否,思想无从考据,但思想足以追索到有限之外,去问那“限”者何以为限。不待说,宇宙大爆炸的有限论数学模型无论怎样玄远,毕竟同样是一组姑妄武断下来的逻辑代偿和符号空流,它无非是把抽象宇宙的一部分圈定为具象宇宙,或者终将另造一组符号去把这一部分之外或之前的宇宙重新命名而已。“思”的神驰竟如此之遥,并不是思所独具的属性,思的虚存禀赋来自于自然,一如思者的实体衍生导源于自然一样,思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均是自然存在的前定属性,智质的虚存形态及其属性规定正是自然的实存转化及其本原表达。所以,思只要证明了自身之所有,亦就同时证明了身外之所存,尽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某种特定的感应规定,也无碍于二者各自分执的“真”与“实”的同一。“真”之为真不在于虚实两方的任一端点,而在于彼此媒合之一瞬,这一瞬之所失正是这一瞬之所得,得失之间体现着“真实”。 就自然实存的一端而言,这触发之一瞬全然“失真”,就智质虚存的一端而言,这感应之一瞬只为“求实”,这一从“真”到“实”的转化过程本身就是“真实”,于此而外,复有何哉?
智质追求“思的真实”,乃是智质得以发扬之根据。因为生命如果不与自然对接,生命及其智质则一概无由产生。这种对接的需要随着生命渐趋弱化失存的过程而发迹,是为智质对生物失位的代偿,可见智质之倾向于空阔,乃是由于生命倾向于缥缈的缘故。生命在益发摇荡的运动中寻找自然,智质就在益发扩散的照应中定位自身,智质的无限张扬因此呈现为体质的相对衰微,亦即智质虚存的发展反比于体质实存的蜕化,二者的互补关系构成了生物衍存的实现,二者的相互关怀构成了自然存续的现实。生命由此达成超自然的对接,自然也由此达成超时空的舒展。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广延性与黑格尔的理念广延性得以统一的根据。【换成本书卷一与卷二的表述方式,则智质的所谓“超广延性”和下文拟谈的“超表观性”,无非就是“自然弱演的物类分化量”与“智质载体的依存条件量”之间预定和谐的对应性产物。(请读者回顾卷一第五十章与第五十一章、卷二第八十六章与第一百零二章等有关章节。)】(1)
C-Ⅸ.超表观性:生物的弱化演进,使得确确实实的感官所及显得表浅,以至于渐令后衍性生物无法据之做出相宜的行为反应,亦即所“应”已与所“感”脱失,知性内涵的深化运行方才随之启动。然而,人类穿透自身动物性感觉所欲追寻的,不过是智质所及的另一层“感觉”,我们把这一层感性称为“知性”乃至“理性”,自以为达到了存在的内核。可是,第一层直感尚且不足为凭,何以多了几层迷障反而抵达“牢靠”?还有一问更让人茫然:智性所深入的究竟是外物之内层抑或是自身之内层?若是外物之内层,你缘何不相信第一层感觉?若是自身之内层,又为何非要依据于外感不可?而且“外物的深层”与“智质的深层”断然不能脱节,否则生命与自然的存续关系岂非化为乌有。显然,唯一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从“生物的知性”立场移驻到“知性的生物”立场上来,亦即从“单方主动的感知”立场移驻到“彼此属性的耦合”立场上来,换句话说,智质深处的“逻辑”与“理念”和自然深处的“动势”与“本原”,在宇宙衍存和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早已达成了这样的规定或“预定”:智质深处的认同与自然深处的本真必以存在与生存相统一的原则构合或“和谐”。但须留意,切不可将“存在与生存的统一构合”误解为“主体与客体的认知同一”,而应理解为“代偿感应的依存衔接”才对。(请回忆卷二的中心思想。)
这种趋求深化的智质运动直接提示,此刻的生命不仅特别容易迷失于自然,而且特别容易迷失于自身。迷失则威胁着生存,愈迷失愈须探询,探询则倾向于主动,愈主动愈会迷失;这就好比用一个静点去测量一个动点已属不易,倘若作为测量一方的静点也不由得自动起来,或者更确切地说,那个作为测量方的所谓“静点”本身就是所要测量的诸动点中尤为活跃的一部分,则如此两点之间何以为测?【这种情形与现代物理学对量子运动的测定略为相似:“指明测量的内容需要具体陈述仪器的类型和定位。这意味着我们大家可以就附属于诸如‘一个盖革计数器放置在离源2米的地方’之类的短语的意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当我们问到量子系统和宏观仪器之间的分界线划在何处时,麻烦就出现了。归根结底,盖革计数器本身是由原子构成的,并受量子行为支配。”(引自《原子中的幽灵》,〔英〕戴维斯 布朗 合编, 易心洁 译,洪定国 校。)即是说,海森伯在量子物理学上提出的所谓“不确定性原理”或曰“测不准原理”──舍去其“确定位置的准确度和确定动量的准确度成反比”中的“位置”与“动量”等物理参数,而改为“位相演变”、“属性派生”及其“依存感应耦合关系”的话──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智质运动所处境况的写照。智化的人类于是像一个闯入莽莽林海的孩子,他走得越远就越发迷惘,可他停步又意味着绝望,如果这森林像宇宙一样深远无涯,其中的孩子前途安在?】(2)
注释:
本章具体阐述智质虚存的超自然态,即超广延性和超表观性。可复习卷二的第一百章理想逻辑的质态和第一百零二章理想逻辑的函量来辅助理解。
(1)C-8.超广延性:
物演进程即广义逻辑的结构化进程(见卷二),最后衍的理性逻辑(亦即智质)通过排序律、消矛盾律具备了追本溯源以求实现简一律表达的能力。于是,智质或思想“足以追索到有限之外”,即理想逻辑的追本溯源律能把分化的具体存在的“多”还原为整体的抽象存在的“一”,才能回答“‘限’者何以有限”的终极问题。数学以其特殊的符号体系建构有限论数学模型,仍然摆脱不了上一章所说的语言本身逃不掉的两个武断。数学作为“知”或逻辑模型永远是有限的,无论是把抽象的整体存在根据现有的信息量划分(或圈定)为具象的相对存在,还是把所有具体的相对存在通过逻辑模型耦合成整体的抽象存在,都仅仅是在发挥“知”的代偿作用而已,数学本身的发展程度就取决于主体之存在度对代偿的“度”的限制。所以,唯有存在的相对性是绝对的——无论作为“在”的实体结构存在,还是作“知”的智质存在(或精神存在)都是相对的(可复习卷一前几章加深理解)。总之,“思”是有限的,哪怕理性逻辑“大含量、小涵真”的质态使其能追本溯源至本原存在也是有限的。本原存在作为“在”是万物的种子、是万物的源头,其蕴含的“递弱代偿的存在性”决定了后衍的一切;但本原存在作为“知”就变成了“绝对理念”,是后续一切感应属性的种子和源头,在逻辑反思中,成为了“知者”(亦即“在者”)的感应属性。换句话说,本原存在作为抽象存在(或绝对存在)只能是所有有限的具体的相对存在之和;本原存在作为“绝对理念”只能是所有有限的逻辑模型耦合的结果。绝对或无限,纯粹是个体面对理性逻辑的大函量无力处理时的一种喟叹式误会。
在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下,“思”的一切禀赋都源于本原存在的存在性,是本原存在的转化和存在性表达。具体而言,“思”只是本原存在分化后的感应属性代偿,作为后衍“属性”只是本原存在或本性存在的转化物。所以,“我思他在”中只要证明了横向“我思”的存在,就证明了纵向“他在”的存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证明了横向的“思”之存在,在纵向上同时就证明了“我思即他在”,因为作为主体的“我思”和作为客体的“他在”在纵向衍存关系中必然同时存在。横向上正是“他在”的可感属性与“我思”的感应属性耦合才有了“思”的内容(“所思”),纵向上正是作为前体存在的“他在”进一步衍存出“我”才有“我思”(包括“能思”与“所思”)之属性的发生。
“我”通过“我思”耦合(或感知)“他在”,才能把握“我”的依存条件以实现依存。“所思”作为主客体耦合的结果(即“我思”和“他在”的耦合结果),其“真实”或“正确”与否,只取决于主客体耦合的有效与否,是否实现了主体(即“思者”)的代偿求存(即求实)。感性直观的一触式耦合没有“真实”或“正确”与否的问题,理性逻辑的耦合链条随着主体存在度递弱、层级化的依存条件越来越多而越来越漫长,所以理性或智质虚存呈现为超广延性的无限追索,这足以导致在任何一个中间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所以,智质追求“思的真实”或“思的正确”,内在的根源就是实现智质载体与自然的对接,实现智质载体对依存条件的完整追索。当然,这种对接(即有效耦合)随着智质载体的递弱、层级化的依存条件愈发复杂而越来越难。可见,智质的逻辑含量愈发空阔,是因为其载体存在度愈发衰弱之故。智质超广延的运动只是为了实现智质载体在自然中越来越艰难的依存定位,以便指导载体的自为运动(即体质运动),即依据此定位而落实其依存实现的。
可见,智质的虚体代偿和智质载体的实体存续成反比,智质载体存在度越低,智质代偿越扩张,二者一体构成生物及生物社会乃至自然存在的分化延续。所以,当智质代偿达到一定程度时,智质载体通过愈发精致的逻辑模型与自然达成超自然的对接;而自然也在智质载体的分化求存中达成了超时空的舒展。
这里,作为“在”的自然,从“在”分化为“在者”的衍存序列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广延性,作为“知”或存在论逻辑模型的衍存结构或序列,就是黑格尔的理念的广延性,二者在自然的统一的衍存律下是预定和谐的。因为我们的感知在特定的感知规定下无法抵达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但自然分化出万物——万物包括主体与客体,而主体不过是最后衍的客体罢了——其分化的规律是不变的,主体的感知规定也依照统一的分化律下的代偿规定而派生,所以,主体的“知”本身就是主体作为“在”的感知属性,是主体“在”的质态的表达,其“所知”也是主客体耦合的结果,而主、客体和耦合的规定性都是自然本身统一分化律下的产物,所以,虽然“知”中自然的广延(即黑格尔的理念的广延)不是作为客观世界之“在”的自然的广延(即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广延性),但二者在统一的分化律下预定和谐,这正是《物演通论》用“存在性”替代“存在”的原因:客观的存在无法抵达,但客观的存在和感知中的存在被统一的存在性一直相互关联着,这种关联虽然是一种扭曲,但扭曲的原则或通道是统一的、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说明存在性而说明存在与存在者之间,乃至存在者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说明了存在——这也是通过纵向衍存律说明存在的唯一方式。自然的广延和理念的广延由此达成了“在”与“知”的统一与和谐。用书中的表述就是:自然的广延由“自然弱演的物类分化量”形成(即“在”),而对最后衍的分化量即智质载体而言,其感知中的所有前衍的分化量就是“智质载体的依存条件量”(即“知”),亦即理念的广延。“知”完成了智质载体与自然的超自然对接,而自然本身也因为智质载体的存续而续存(智质载体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其依存实现就是自然续存本身),由此达成超时空的舒展。这就是自然实存(或元存)与智质虚存的预定和谐关系。
简言之,智质的超广延性是指当智质发展到理想逻辑阶段的时候,具备了对所有前体存在的超时空追溯的能力。作为“知”,其广延性即黑格尔的理念广延性。但智质载体作为“知者”,同时也是“在者”,既是感知主体,也是自然衍存序列下的客体,与作为其对象的前体依存条件都是自然衍存律下的分化产物。这里,自然衍存律下,从“在”到“在者”的衍存序列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广延性。显然,智质的超广延性是智质载体遵循递弱代偿的规定性而形成的智质代偿质态,它与分化出智质载体的自然广延性统一于递弱代偿的存在性下。二者都是本原存在的分化产物或转化。所以,作为“知”的智质的超广延性和作为“在”的自然的广延性是预定和谐的,是统一的。前者表达着作为智质载体依存条件的自然分化量,后者表达着自然衍存的物类分化量,归根到底,是同一衍存序列下的存在者。智质通过超广延性的对前体依存条件的追溯完成了智质载体的求存,完成了智质载体在自然衍存序列下的存续,也就是完成了智质载体与自然超时空的耦合或对接,自然也因此得以存续,得以达成超时空的舒展。
(2)C-9.超表观性:
智质的超表观性是指当智质发展到理想逻辑阶段的时候,其感知结果或层层抽象的逻辑模型超越了点状理化感应、直观感性、乃至本能知性,彻底扬弃了自然实存的物态形式或直观感知,完全在概念上推导认知。
也就是说,感应属性的代偿从无机物的理化感应阶段到生物通过基因突变升级神经系统的感性、知性、理性阶段,最终进入智质的逻辑变革阶段。但高端逻辑模型(即理性逻辑模型)是否正确依赖于低端逻辑模型(即感性直观表象和知性辨析表象)的验证,这是逻辑三洽(即判断理性逻辑模型正确的标准)中广义逻辑融洽的要求,是求知与求存不能脱节的要求,因为在的统一性决定了知的统一性。每一个达成三洽的实现为正确的逻辑模型,在帮助逻辑载体实现与自然实存(或元存)的有效依存时,必然与自然实存(或元存)预定和谐,因为逻辑模型达成逻辑三洽实际表达的是主体与客体的求实性“代偿感应的依存衔接”,即逻辑变革之“实”还表达着智质载体(即主体)的加速的位相漂移和相对静止的自然实存(即客体)的“和谐”关系。当然,这种“和谐”是依存衔接的“和谐”,而非主客体认知同一,事实上,智质分化运动的拓展表达着智质载体的衍存位相后移,亦即智质载体存在度越来越低,智质代偿效力越来越低。随着智质载体越来越远离本原存在(即失位失稳),智质缔造的逻辑模型其武断程度是越来越高的(可复习卷二相关章节)。
所以,智质运动下智质载体的位相漂移和盲存状态决定了智质载体必然在智质运动中越来越迷失,不仅迷失于自身在自然中的定位,更迷失于自身。以并非恰当的比喻来说明就是:万物都是本原存在的分化碎片,都有着重新回归整体即耦合为一的内在冲动,但越后衍的分化物越破碎,耦合的难度也越高,几乎无法在层级化的纷繁的碎片中拼凑出整体,并据此在整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无法定位自身,也就说不清自身,只能在自然中迷失,从而也迷失于自身。我们知道自然实存(即客体)的分化进程与智质载体(即主体)加速的位相漂移进程同一,只是后衍主体逻辑变革的速度远远大于前衍客体的分化速度,所以,后衍主体或逻辑载体要定位自身,就好比一个剧烈运动的动点去定位一个相对运动没那么剧烈的体系,其难度不言而喻。作者以量子力学中盖革计数器测量源物体(指电子)测不准为喻(因为确定位置的准确度和确定动量的准确度成反比),说明后衍智质载体在智质耦合中对接自然的难度,即人类的衍存位相越向后漂移离本原存在越远,逻辑变革的动量越强,速度越快,认知武断率越高(详解见卷二),则依存越来越不稳定,求存越来越艰难,越来越趋近存在度衰竭的失存临界点。
注:本章接着上一章开始具体谈智质代偿的的第三个特征——智质虚存的超自然态,通过智质的超广延性和超表观性说明逻辑变革的软态变构特征,而这,正是体质代偿下硬态变构难以为继的升级或延续,以此证明智质代偿与体质代偿的续贯性。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