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经济
我无意赘述晚级人类社会各个历史形态的演化过程和组织细节,有关这方面的论著之多堪称汗牛充栋,不过多也无益,因为无论你如何寒窗苦读,到底依旧不能了然社会的由来和本质,其所以如此,乃是由于人们对贯彻始终的自然社会动势缺乏理解,当然也就不可能对各种社会人文现象和社会结构范畴予以深刻洞察。为此,有必要站在这个统一的动势上重新审视人类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整体衍存境界。(1)
经济──此乃在自然弱化依存梯度上所派生的智质代偿临界状态,是自然衍存物分化不止,导致依存条件持续递增,进而要求后衍性存在者必须借助于层层代偿属性以创造性获取自身极为繁复的依存条件的那样一种晚近依存质态。【因此,所谓“经济人”的经济学概念,等价于“弱化依存物”的自然学概念。它的全部人文学涵义仅仅在于智质性状如何在残化整合的自然社会结构中展开。由此看来,说经济行为所表达的是“人朝向自然的一面”,以与政治行为所表达的是“人朝向社会的一面”相区别,是犯了一个表象化的逻辑错误,须知人类“面向自然”和“面向社会”本质上完全是同一个自然过程,而且,随着这个自然过程的进展,为人者“面对自然的经济取向”势将因为自身不可避免的残弱化演历而越来越必须实现为“面对社会的经济取向”,亦即“生物社会”将以一个结构化实体的姿态逐步置换“生物个体”面对自然的位置。】(2)
故,“经济”行为总是与重整自然依存条件的“生产”行为不能分开,所谓“生产”,就是指在不能径直发生自然依存关系的失位境况下对自然依存关系的定位性重塑,这个“重塑过程”必然表达为对依存条件的重塑和对依存者自身的重塑之双向效应,从而使生产者在面对自然的外向生产的同时必须解决面对社会的内向自残问题。于是,就生产者个人而言,“经济”行为中可能暗含着“经而不济”即“生产”却未必“占有”的危险,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亦即生产者自身残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者越来越必须通过在“社会分配”中实现“生产”和“占有”──“生产”与“占有”就这样逐步分离。【这种“劳”“获”分化现象其实早在动物中级社会就已萌芽。显然,一味地站在个体或阶级立场上来看待这个问题是一种反社会或曰“反动于自然结构”的讨论方式(至于这种反社会倾向何以会存在以及何以有必要存在,后文另述),因为“所有制”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系统结构如何才能建立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自然依存结构单元的涵摄性扩展或代偿性晋级问题。换言之,继单细胞生物以个体为结构单元实施质膜上的代谢物占有、中级社会动物以临时单生相和亲缘聚生相为结构单元对其栖居地加以领域性占有之后,晚级高残物种的人类只能以其社会性生机整合的密聚层次作为结构单元来确立自身在自然物质依存关系中的地位。具体地讲,当人类社会尚处于结构化程度较低的阶段时,“依存者”体现为“血缘群体”式经济单元;随着社会异质结构化程度的提高,“依存者”进而以“偶婚家庭”为经济单元;再发展,则以(譬如说)“股份公司”为经济单元;……及至社会结构分化密合到以人类整体为依存单元之际,其“所有制”未必不会演进为某种生产和分配方式均与现在迥然不同的“全社会所有制”。不过,你不能因此说前者是“私”而后者“无私”,因为后者无非是前者的分化加深和结构扩大(可见,所谓“从‘原始共产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螺旋式辩证发展”,实在是一个天真的误解)。蒲鲁东曾借法国大革命时期布里索的一句名言为“所有权”下了一个定义:“所有权就是盗窃!”若然,则此“盗”实属“天盗”也。(关于其中隐含的“公平”与“正义”等问题,后文另述。)】(3)
这种以体智性状为基础的结构化依存序列,表达着自然物演分化进程的代偿性规定,其间的人为劣迹和阶级恶行,不过是宇宙客观衍存动势的主观化表型或人格化现象罢了。至于由此焕发出来的所谓“利他主义”──其实也就是“利己主义”──的载体品质和社会关系,当然也照例不过是任何达到这一分化等级上的残化物所必须具备的结构化素质或互补型产物罢了。【从“自经自济”的所谓“自然经济”到“自经而济他”的“商品经济”,你大概不会因为后者“视客户比爹娘还亲”就承认它是利他主义的典范,不过,无论商品生产者的主观动机如何令人不齿,其所达成的利他主义社会结构却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显然,用“利他”或“利己”这样的“道义性词汇”多少有些不伦不类,还是“结构化”一词较为贴切。】(4)
注释:
(1)全书已经证明了人类社会不过是自然结构序列的终末代偿产物,故,站在人文的角度解读社会现象就好比看着海面解读浪花,却对海面下形成浪花的几千米海洋动态一无所知。所以,从本章开始,作者站在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社会存在的统一动势角度,全面地重新解读既往的人文概念。
(2)本章给出的“经济”的自然学定义是:
经济──此乃在自然弱化依存梯度上所派生的智质代偿临界状态,是自然衍存物分化不止,导致依存条件持续递增,进而要求后衍性存在者必须借助于层层代偿属性以创造性获取自身极为繁复的依存条件的那样一种晚近依存质态。
对该自然学定义的说明如下:①之所以说经济是“智质代偿临界状态”,乃是把它视为人类晚级社会文明阶段特有的智质主导下的代偿,这个最后衍阶段的求存主要依赖于智质,智质虚存下的逻辑变革也成为文明发展的直接动力。采猎文明催生出农业文明就是基于大脑为应付日益复杂的求存而负荷超载,于是需要更简约高效的物能代偿,由此引发了对碳水化合物直接需要。归根到底,越复杂的依存结构需要越多、越高效的能量供应,而对能量的追逐又引发依存条件的继续增加,由此演进成自行滚动的递弱代偿进程。②这里的“创造性获取”即“生产”,指人类步入文明阶段不再和自然直接依存而必须通过社会化的分工协作以产出所有人需要的所有依存条件以满足需求。这种层级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性生机重组在经济上表达为产业结构。每一步逻辑变革或科技革命都是对这个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是人类依存条件层层叠加化的升级,如农业文明主要依存于太阳和土地资源;商业文明则升级出石油、煤炭等电力资源,乃至核能;当下,互联网和手机更是叠加在社会结构之上人类求存已必需(即已形成依赖)的又一平台。③之所以把“经济”视为“依存质态”还在于任何经济体同时也是文化载体和政治结构体,它们是不可分的。所以,任何“经济人”作为“弱化依存物”同时也是“文化人”和“政治人”。所以后面会才说经济行为所表达的“人朝向自然的一面”与政治行为所表达的“人朝向社会的一面”其实是同一自然进程。其实,把文化行为加进来同样成立。归根到底,政治、经济、文化不过是同一社会实体不同侧面的表达罢了。
简言之,经济不过是极度弱化的人类晚级社会必须通过生产等手段重塑自身及依存物的维系社会结构存续的依存质态。这个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结构度(即社会度,即代偿度)的增加,人类已经远离采猎文明的享自然之天成的最简单的生存方式,必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的生产劳动才能拥有维系社会结构存续所需的基本物质需求或能量需求。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依存从主要与自然直接依存变成了主要与自然间接依存,但间接依存只说明了依存环节的增加,无改人类社会作为自然存在的依存(即求存)目的和递弱本质。所以,站在自然存在的角度来看,“经济人”不过就是愈发弱化的人类社会中依靠自身的能动性创造社会依存条件的弱化依存物。从采猎文明到农业、工业文明的生产,是一个“自然过程”,只不过随着人类社会的存在度降低、结构度增加,社会压力逐步置换了自然压力(见第一百五十二章),因而常常使得越后衍的人类社会越容易把社会化进程和自然割裂开来。站在自然存在的整体角度,在人类晚级社会,人类面向社会的内部的分化耦合与面对外部自然的分化耦合是同一进程。在事实上,甚至没有内外之分——内外之分常常只是认知需要下的一种表达——因为人类社会自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外部自然环境和内部社会环境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人类文明的社会化进程本身就是自然演运动势的在人类晚级社会阶段的具体落实和表达。
在这个阶段,社会结构代偿弥补了个体的智质分化,成为愈益复杂的社会实体,社会的运转和发展主要表现为社会内部结构的分化耦合——即愈益精细化的社会分工与协作;这与原始氏族社会主要是采猎文明状态下的直接面对自然依存不同,采猎文明的社会结构是极其稳定和简单的,而越是后衍的文明阶段越是高速嬗变,如商业文明阶段,自由、民主充分调动了每个人的智质分化(即科学革命和技术创新)能力,社会分科分工愈益扩张。于是,表面上面对自然的原始经济取向(如采猎)被面对社会的社会分工合作式的经济取向替代(如看似最简单的铅笔的生产都需要成千上万人的分工和协作)。当然,面对社会的经济(乃至与经济不可分割的政治和文化)最终也是为了实现社会整体在自然中的依存定位,即最终还是面对自然的。
(3)所以,人类晚级文明社会的经济总是表达为“生产”,“生产”的本质就是对自然依存条件的模拟性重塑以弹性化地实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或者说是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定位性重塑,它深在地表达着人类社会“失位”、“失稳”的弱化状态以及该状态下无法与自然直接依存的不得已。
经济中的“生产”需要社会内部广泛的分工与协作,才能实现最经济、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如现在任何品牌的手机生产都离不开跨全球的各个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当然,任何生产从上游到下游、从原料和能源到装配和生产都免不了消耗自然资源,这也是特定的能源产业需要直接面对自然的地方。这种层层相依的产业结构耦合成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当这种分化耦合以全球为单位时,全球经济就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内向的分工、分科愈发精细,耦合程序便愈发繁琐,任何步骤都可能因为无法预知的原因出现问题,如新冠疫情的发生、如政治导致的政策改变等,都会对经济本身造成影响。这种社会结构内部各组分耦合上的愈发困难必然导致社会内部关系的日益紧张,而外向对自然资源的无度调动必然导致自然生态的危机,两相逼迫,造成的紧张和危机又需要通过进一步代偿来解决,从而不断加速着整个社会结构化的进程。如能源上我们从砍伐树木烧柴禾到开采煤炭石油到利用核能,聚集的生态问题和系统危机越来越严重,而我们总试图通过进一步发展科技来解决这个问题,殊不知这是一个无解的正反馈进程,每一步科技的进步发展必然在解决当下问题的时候导出更多暂时看不见的更大的问题,因为科技发展本身就是人类存在度递弱的表征之一。卷一已经证明了所有代偿的有效都是暂时的,在求存的终极尺度上都是无效的,这在根本上就说明了科技代偿对于人类整体求存的无效性。
经济,其实从生命的新陈代谢乃至更早的能量交换就开始萌芽了,但探讨经济一般是以人为主体的经济,深入到人类社会以前,只是为了说清其发生学原理和本质。所以,如果以生命为起点,经济结构化的进程如下:
①原始生物社会以单细胞生物个体为结构单元的在细胞膜上的代谢物占有。②中级生物社会以临时单生相和亲缘聚生相为结构单元对其栖居地加以领域性占有。临时单生相的生物存在也是社会存在,因为中级生物社会的所有生物都以生殖为中心,由此必然发生的与异性的性耦合本身就是社会的分化耦合行为。③人类晚级社会以社会性生机整合的密聚层次作为结构单元来确立自身在自然物质依存关系中的地位。最早的人类社会的经济单元是原始社会公有制下的“血缘群体”。农业文明阶段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偶婚家庭”。商业文明阶段是“股份公司”。最后是全球一体化下的人类社会整体。这是一个复杂化不断叠加的结构化趋势,也是自然演化的趋势。而在最后的全球一体化求存阶段,面临重重系统危机下的人类社会要想最有效地整合全球的资源并尽量保证每个个体的存活,同时还要化解内部竞争及必然由此引发的暴力,就必须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兼顾分配上的平等以免重蹈资本主义贫富分化的覆辙,就只能在保障民主、自由、平等的前提下实行“全社会所有制”。就算未来能侥幸达成“全社会所有制”,这种全球一体化下的公有制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也只是表面相似,本质却完全不同,后者是未分化或低分化状态下浑然一体的经济结构状态,前者是社会分化到极致——无论社会整体还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都弱化到极致,其实,正是个体的极致残缺才要求社会结构极致繁化予以代偿,即个体的生存完全依赖于社会整体的结构(既是经济结构,也是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三者一体)予以协调。而从农业社会到商业社会,私有产财的确立正是为了实现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下的分化耦合。当然,私有制下完全以资本为导向的经济结构,天然地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生性问题,即资本增殖的目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资本的最优配置,但它先天的视野局限决定了它无法在更高的整体层级上即在人类整体与自然的对接耦合上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且在追求资本增殖的资本逻辑下,贫富悬殊越来越大,以致于拥有资本的生产方哪怕产品剩余也无法提供给真正需要这些产品的贫穷的人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所以,经济危机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自然抑制自由资本主义过度发展、维护人类整体求存的必要措施;这其实是在提醒人类反思自己的理念模式、求存模式以期进入下一文明阶段,就如同人体得病实际是在告诫你要修正自己当下的生活方式、求存理念,采取正确的养生方式、生活方式,才能安稳地寿终正寝。
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是非典型的资本主义,反而可能因为政府的参与消解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复习一百四十五章关于分化进程中临界点和交接点的论述可知,任何典型的存在反而会在后续的分化进程中失去前途,反而是非典型的存在因为更具兼容性可能拓展出新的分化路径。所以,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可能需要肩负起更重要的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态主义都是很好的提法,《物演通论》新思想更是最重要的文化突破,指明了未来全球化的正确路径,奠基了未来新文明的文化基础。
(4)总之,经济中浅层的人文现象归根到底还是深层的自然现象,人类的主观意志和行为归根到底都是自然客观意志的人格化彰显和现象表达。每个个人作为社会人都离不开社会化的分工与协作,而随着社会化分工与协作的极致扩展,即社会分化(或“结构化”)到极致,必将以整个人类社会为经济单元,当下全球化的经济结构已经使得全球成为了地球村。所以,经济结构下的越来越“利他”归根到底只是每个个员自身不断残化下的社会结构化的必然,是我们个体生存愈发依赖社会整体的无奈与必然,由此而生的社会道德也是社会整体求存对个体提出的依存条件,这在对“道德”的解读中会进一步说明。所以,任何利己素质都是基因赋予我们的个体求存需要,任何利他思想都是社会结构化下整体求存导出的必要的文化产物,所以,二者都是自然结构化的产物,只不过代偿层级不同罢了。而商业文明下基于交换需要的经济行为上的利他更只是通过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方式以谋求个人的求存罢了。显然,基于集体主义的文化基础上的无个人私利目的的利他和经济谋生方式上有个人私利目的利他还是有区别的,但它们在深层都一致表达着特定封闭系统下人类社会极致分化下的统一性的文化要求和经济模式。
注:在用递弱代偿原理完成三卷的统一表达即贯通性解读后,从本章开始,作者用自然哲学的概念来依次重新解读既往的人文语汇:如经济、文化、政治、自由、平等、阶级、革命、战争、民主、道德、正义、国家、大同等,唯有这样追本溯源的解读,才能澄清既往浮浅的人文认知,深入每个概念人文表象后的自然本质。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