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自由
自由──是失位性衍存者的特定依存质态(参阅卷一第五十二章)。所谓“失位性衍存者”,系指一切具有自主能动性的生物,它包括从单细胞原生动物如鞭毛虫直到高等哺乳动物如人类;所谓“特定依存质态”,系指在极其繁杂的依存条件中寻觅自身依存位置的动荡生存方式,它包括从原始单细胞生物的离散型亚结构初级社会存态直到人类的密合型强结构晚级社会存态。由此提示:作为自然代偿属性之一的“自由”,必然从生物性自由向社会性自由自发过渡。(1)
这个过渡进程使生物的总体自由度变得越来越大,即生物的体质活动半径以及智质广延范围尽皆随着生物种系的进化而扩展。此乃单细胞个体嵌入机体结构和多细胞个体陷入社会结构的重大区别。【即是说,尽管“原始细胞机体化”和“后生动物社会化”都是自然分化构合范式在生物物相中的阶段性重演,但机体化过程以细胞在体内组织中的相对固定化为前提,而社会化过程以动物在体外组织中的相对自由化为前提。前者表现为从原始海洋的大天地中退缩到生物机体的小舞台上,后者表现为从生物机体的小舞台出发挺进到广阔宇宙的大天地中。不过,读者千万不可忘记,虽然原始单细胞之“被动运动”形态(即“不自由”或“前自由”)一如分子,但发生在它们身上的“自主代谢”型依存机制,却是后来一切生物的“自主运动”机能(即“自由”或“能动性”)之先声。而后,从单细胞原生动物的伪足变形运动或纤毛、鞭毛运动;到较高等后生动物的肌肉骨骼运动;再到文明化人类的类体质机电动力运动;乃至生物神经精神感应变数的无限拓展……总之,追求“自由”的物演代偿冲动简直势不可挡。】(2)
这表明,“自由化”趋势是生物衍存及其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定。(3)
问题在于,生物自由何以竟会在社会结构的限制中得到发扬?或者反过来问也一样,社会结构何以竟能在生物自由的扩张中得到强化?【这个问题的提出导源于近代工业化以来的机械论成见,即在一般的机械系统中,各组成单元的“自由度”似与该系统的总体“结构度”成反比。】(4)
生物社会结构的形成过程所遵循的是这样一条自然之道:生物的“自由度”与生物的“自立度”成反比,亦即生物的“自由化”进程与生物的“残弱化”进程同属一途,所以,生物个员的“自由度”恰与生物社会的“结构度”大体上呈正比直线相关关系。具体的演化形式为:原始单细胞生物的低度动趋自由与初级社会的低度亚结构态相吻合;后生动物的中度体智自由与中级社会的中度亲缘结构相吻合;人类高度代偿的精神自由及其类体质动量与晚级社会的高度法制化结构组态相吻合。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述:即在代偿度较低或曰“上位结构较稀薄”的初、中级社会覆盖下,自然孕育的物性自由主要体现为“生物性自由”;随着代偿进程在晚级社会的结构化演历中极端发展,或曰“上位结构倾向于将下位存在完全吸纳囊括在新一层次的本体之中”时,生物性自由相应转化为“社会性自由”。之所以能够保留并发扬生物性自由于高度密合化的晚级社会之中,乃是由于智质性状的物化结构,既需要充分自由地调动和发挥各种生物机能代偿属性才有望缔造出来;也是由于物化性状的结构发展本身反而消解了人身依附的旧式结构制约,从而使人类的体智潜能可以借助于物化性状的联网扩延而得以更加自由的实现。【所以,就像自然结构越来越活化一样,社会结构也必然循此轨迹而越来越弹性化;也所以,从来就没有“绝对自由”可言,因为生物体智自由直接就是生物社会结构的同质体现。说到这里,令人联想起裴多菲的那段名诗,它简直就是生物社会化演历或生物自由化演历的生动写照:
生命诚可贵,(发生于太古宙时期,“贵”就贵在它是从死物中活化的“承前启后之衍存者”,此刻的生命,其自由能动度极低,社会结构度也极低;)
爱情价更高,(发生于古生代寒武纪前后,“性分裂”是自然分化的继续和社会结构化的开端,此刻的生物自由度虽然有所扩展,但自由的结果却是必须将自身强迫性地嵌合到性别残化的生机重组结构中去;)
若为自由故,(“生物自由”天演而成,“社会自由”是新生代文明化以后才面临的自为性代偿问题,也就是说,当自然分化进程跨越了体质性别残化阶段而步入更全面的智质性状残化阶段之时,性爱式的亲缘社会组合已退居次要地位,拼着老命去争自由,其实不过是在为生物社会进入更高层次的自然结构化要求献身而已;)
二者皆可抛。(之所以会如此奋勇向前以至奋不顾身,乃是由于此刻的“无自由则无以存续”,一如此前的“无性爱则无可繁衍”,即是说,高层位的分化物必须达成相应的高层位结构态,才能够实现自身及其同类全体的继续衍存。)
可见,上述意气风发的递进过程实属代偿价位层层升高的产物,因此才有了“爱情的价位高于生命、自由的价位又高于爱情”的人心所向。】(5)
注释:
(1)本章给“自由”下的自然学定义是“自由是失位性衍存者的特定依存质态”。对比第一百六十五章“经济”的自然学定义也是“一种晚近依存质态”,说明在晚级人类社会阶段,自由的失位衍存者和重塑自然依存条件的经济人是一元的存在,即人类晚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由是一体的,都是同一自然进程不同侧面的表达。
复习五十二章自然演化的衍存动势自主律可知,万物的属性丰化表现在能动属性上就是随着存在者依赖条件量过度膨胀以及与迎合所需条件的机遇呈反比减缩,能动性必须越来越强大。这个能动性的扩张过程就是自由的拓展进程。第五十二章更是明确指出“自由”就是“能动性”的同义词。所以,前生命物质的被动运动如光子的波动或分子的布朗运动等,是其自存条件比较简单亦即存在度较高的表征之一;而生命物质的主动运动,即所谓的“能动性”,是其自存条件比较复杂以及存在度趋于低下的表征之一。由此可知,万物的能动性直接表达着万物的自由度和存在度,能动性越高则自由度越高、存在度越低。只不过对前衍非生命能动状态的表达我们一般用“自在”,对后衍生命能动状态才用“自为”和“自由”乃至“自我”。所以,通俗地说,自由就是失位性衍存者在依存条件越来越繁复、依存形势越来越艰难的情况下,不再被动地遭遇条件而是凭借自身的能动性主动寻找依存物以便更好实现依存的生存状态。这里的“失位性衍存者”就特指后衍的生命存在或生物存在。而“失位性衍存者”的“特定依存质态”就是其主体主动寻觅依存条件的定位依存状态:因为单细胞生物存在度高、自由度低,所以初级生物社会呈现为离散型的无结构的隐形社会状态;多细胞生物存在度降低、自由度提高,所以中级生物社会呈现为亲缘构合结构下的潜在社会状态;晚级生物尤其人类的存在度最低、自由度最高,所以晚级人类社会呈现为密合型强结构的显化社会状态。在这个能动性扩展的过程中,“自由”从生物性自由自发过渡为社会性自由,如人类文明阶段所追求的“自由”都是社会性自由,因为生物性自由是先天由基因决定的,后天的社会性自由是由社会的分工分科程度即智质分化程度决定的。换言之,“生物性自由”指体质性自由或本章后文中的“初、中级社会覆盖下,自然孕育的物性自由”;“社会性自由”指智质性自由,即在高度结构化的人类晚级社会中,智质代偿接续体质代偿,智质性状的分化耦合必须依赖于人的精神自由或自由意志去实现,即社会大分工依赖于个人在社会结构中定位依存的自由,是为“社会性自由”。
简言之,在“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下,“自由”就表达为“能动性”。前衍存在因为存在度极高、能动属性代偿度极低,故显现为“无我”、“无自由”的“自在”状态,或者说此时的自由因为能动属性弱而处于潜隐状态;后衍存在(“失位性衍存者”)因存在度低、代偿度高而显现“自我”、“自由”的“自为”状态,或者说此时的自由因为能动属性高而处于显性状态。也就是说,纵向上的存在度递弱必然导致前衍物理存在的物理性被动运动(如光子的波动和分子的布朗运动)逐级分化出生物存在的生物性主动运动,即“能动性”,即“自为能力”,即“自由”。这就是第三十章在消解康德第三组二律背反时指出的递弱代偿的存在性必然使万物的演化从“自由的物理性必然”(即存在性自行演化出物理存在)演进为“必然的生物性自由”(即存在性自行演化出生物性存在,包括生物性自由)之道理所在。康德第三组二律背关于“自由”的悖论如下:正题是“世界上存在有自由”,反题是“世界上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消解的具体说明不再展开,参看第三十章注释即可。
换句话说,任何具体的相对存在有没有自由是由其衍存位相或存在度决定的。“自由”只是“能动性”随着存在度递弱、随着依赖条件量过度膨胀而代偿增益至能主动选择乃至创造依存条件以满足求存的状态。所以,自由通常指生物的自为运动,但其发生学源头却是前生命的自在运动。自为运动归根到底是衍存主体自在运动(即第四十二章“物质的非定位运动”)在观念时空下的定位依存运动(即第四十二章“观念的非运动定位”)。(关于“物质的非定位运动”和“观念的非运动定位”可复习第四十二章的注释)
(2)正如前述所言,“生物性自由”指体质性状下的自由,指体质求存的自由。它构成中级生物社会,靠体质上的亲缘关系形成社会结构,规模有限。这时候,生物社会的存在度主要由生物的体质性状决定,而体质性状或者说“生物性自由”由先天的基因决定,而基因的遗传和变异使得生物从简单到复杂,最后演化出人类的有机体。所以,“生物性自由”正如书中所说,体现为“从原始海洋的大天地中退缩到生物机体的小舞台上”。
“生物性自由”包括原始单细胞生物的动趋行为、低等多细胞生物的趋性反应、脊索动物的反射行为、乃至较高等动物的感官发育(感性阶段)、本能(知性阶段)以及动机行为(自主意识的萌芽)。这些能动属性和感应属性的增益进程表达在后天学习层面上依次为:惯化学习(指学会对反复发生的无关刺激不予反应以节约机体能量)→印随学习(指记忆能力渐增并对日后行为产生指导作用)→联系学习(指被若干相互关联的刺激诱发形成预备反应程序)→试错学习(指通过行为效果的体验反复调整自身行为方式)→洞察学习(指依据既往经验达成处理当前陌生事态的能力和方法)→推理思维(指借助概念和一般原则来应付愈益复杂的具体境遇和问题)。学习虽然是后天完成的,但学习能力是先天决定的。
自主意识和推理思维是“生物性自由”和“社会性自由”的分水岭,因为自主意识是理性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而理性的拓展或精神自由的扩张就是“社会性自由”,它使得社会的求存从主要以体能求存转为主要以智能求存。具体而言,自主意识的发生使得生物主体的感应方式中的“应”从“应向”、“意向”发展到“志向”(即自由意志),即“自由”从“生物自发能动性”朝着“精神自主能动性”发展。同时,“理性”(即思想自由)崭露出头角,它标志着“智能”从实物对象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而进入逻辑变塑的异想天开之境界。“自由”(即自由意志和思想自由或精神自由)由此跃然于天道,它标志着“体能”从遗传性状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而进入工具变塑的人机联构之境界,即从对人的依附转为更自由的对物的依附。自由或能动属性的代偿增益,使得人类的活动半径和智质涵摄的广延范围都同步扩展,如人类登上月球,如人类的认知中的宇宙范围越来越大,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到越来越遥远的外太空。
所以,“社会性自由”就是指智质性状下的自由,指智质求存的自由。而文化正是智质的性状化表达(对比“文化”的概念),所以,“文化”正是通过“社会性自由”来实现的,而社会结构化的拓展正是通过文化的拓展来实现的。所以,“社会性自由”构成晚级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精神自由(包括自由交流导致的重组和变异)来实现的,文化的可塑性源于精神的自由或可塑性,这使得人类社会的规模因为文化的拓展可以从亲缘氏族社会拓展为全球一体化的社会。正如书中所说,“社会性自由”体现为“从生物机体的小舞台出发挺进到广阔宇宙的大天地中”。
总之,社会性自由使人类的活动半径和智质广延范围越来越大,以致于人类登上月球以后还希望能在火星上居住,以致于人类认知中距离以光年计、时间以亿年计。这是生物从简单到复杂的机体内社会化与生物社会的机体外社会化的巨大差别。复习一百三十七和一百三十八章,我们知道二者在自然进程中是同步的,互为表里,但代偿的层级不同。机体社会化是把原始海洋的大天地浓缩到生物机体的小舞台上,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意境表达着自然演化的历程,如我们体液中的含盐量至今仍然是原始海洋的含盐量,如完整的“成人化过程”恰好是整个宇宙演化进程的微缩重演(具体参考后续一百七十九章,此处不详述);但更高层级的机体外生物社会的社会化把生物机体的小舞台又拓展到广阔宇宙的大天地中去了。前者是微观个体的结构化进程,后者是宏观社会的结构化进程。虽然因为代偿层级不同,二者在具体表现上有着具体的差异,但最底层递弱代偿的演化机制是一致的,所以,在本质上体外社会化是体内社会化的阶段性重演,体外社会化的一切代偿表现都是体内社会化的延续和升级,如生物性自由升级为社会性自由,如单细胞生物的“自主代谢”型依存机制(区别于植物被动的光合作用)是后续一切生物乃至生物社会自由度拓展的基础和先声。
(3)这表明,“自由化”趋势就是自然递弱代偿演运进程的自然分化趋势,就是生物乃至生物社会衍存的自然规定。正如《人类的没落》中所说的:智慧乃“感”,意志乃“应”,自由就是“感应”的实现形态。“感应属性增益”则“自由动量扩张”,“生存效价递弱”则“自由意志递强”,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自由”都是沉淀在人性乃至动物天性中的基层禀赋,且永远升华不止。换言之,自由度的代偿性增高是一种必然,其意义在于更充分地调动人性深层潜涵的全部属性与能力,借以维系递弱化之存续。因此越原始、越稳定的社会,压抑性越强,越进化、越失稳的社会,自由度越高。
所以,虽然自由通常指生命的自为运动和意志上自主抉择,但其发生学源头却是前生命的物质运动,之后才一步步发展为生物的能动性自由乃至社会性自由。故,显性化以后的自由化趋势就是生物个体和生物社会的发展趋势:个体方面,从体质性自由发展到社会性自由,包括人的有机体本身,也是细胞社会化的结果(但有机体是形而下的硬结构,生物社会是由生物生存性状耦合而成的形而上的软结构,其“软”主要指非固化、易变塑的形态);社会方面,人类的社会结构或政治制度直接表达为以自由、民主为“世界普遍史”的方向。故,自由,是人性乃至社会性最深层的自然凝结,且将不断升华。
(4)这就说明了为什么生物自由会在社会结构中得到发扬,这与机械论中局部自由度与整体结构度成反比不同。
(5)也就是说,生物个体的自由或能动性是个体残化程度的表达,越自由表明越残化,而社会结构是对生物个体残化的代偿,故二者成正比:生物个体自由度越高,社会结构度越高。所以无结构的原始初级社会匹配单细胞生物动趋式的低自由度,弱结构的中级社会匹配多细胞生物的中度体智自由,强结构的晚级人类社会匹配人类最高代偿度的精神自由和类体质运动自由。每一层自由的生发在消解旧有社会依附结构的同时也在编织更加细密的新的依附结构。如商业文明的民主、自由消解了人对土地的依附,却建立了更为宏大细密的智质物化性状的依附机构,让旧社会被人驱使、被土地主宰的个体,成为被金钱、被物质主宰和奴役的自由人。
生物社会作为更高层级的代偿必然囊括生物个体为一体,使得生物性自由和社会性自由也成为一体。生物体智自由和生物社会结构也成为一体;也就是说,社会结构的分化耦合正是通过生物个体的分化耦合来实现的,二者归根到底是一回事。正如上一章所言,人类晚级社会的智质代偿把对人的依附转化为对人造物或财产的依附,呈现为“自由化、宽松化以及外显的柔和化”的良性假象;但类体质分化的前提是智质分化,智质分化通过类体质分化主导社会结构呈现为实质上的“密构化、脆弱化以及含蓄的暴烈化”,这才是对人类整体及个体实质性的伤害。但二者归根到底属一回事,因为“密构化、脆弱化以及含蓄的暴烈化”的社会实体结构,正是通过个体精神感觉上的“自由化、宽松化以及外显柔和化”的方式实现的,且非此不能实现。所以,所谓个人的自由意识,以及社会意志,归根到底都是自然意志的表达,向着自然衍存的既定方向演进。也就是说,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多的自由都是社会分科分工日益繁化后横向定位依存需要的自由;而在纵向上,我们对于我们能拥有什么样的自由其实是无可选择的。每个横向纵向交织的瞬间汇合成我们的一生。所以,这一生,每个当下,我们有横向上可以做主的部分,也有纵向上我们无能为力的部分。比如横向上无论你选择谁做你的配偶,都是这个时代下秉承着这个时代思想的女性;无论你选择什么工作,都是成为这个时代社会巨轮下的一颗螺丝钉。所以,你横向上的所谓“自由”全都被这个社会纵向衍存的必然性所规定,其目的也不过是遵循递弱代偿的自然律,推动社会巨轮进一步前行。可以这么说,每个具体存在横向上的自由都是以纵向上的限制为前提的,即在纵向上对自己都是无可选择的,如作为一个人你无法选择你不是人,无法选择你的出生、父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而你的成长也完全依赖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塑造,比如生活在古代中国,必然秉承儒家思想;生活在黑暗中世纪,必然笃信基督;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就必须会上网才能活下去。所以,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因为不自由无以存),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纵向上的限制无可改变)。这就是虽然老子早早就窥见了文明的不良趋势,却在社会发展(即分化)的进程中想无为也无为不成的原因,因为纵向的衍存趋势或自然律是所有存在者求存下必然达成的存续方向,而整个人类社会也在对自由的追逐中完成社会的代偿升级乃至自然的分化发展。
总之,从无需自由的自在存态到需要自由的自为存态是递弱代偿的存在性纵向展开的必然,即存在者自由与否完全由其存在程度或代偿位相决定,人类的“能动性自由”、“社会性自由”都是其最后衍的社会衍存位相决定的。简言之,存在者的自由与否乃至自由程度只与递弱代偿的存在性自行滚动到哪一步相关。在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下,正是横向的自由求存达成了纵向自然存在的续存必然,共同构成对存在性整体的一致表达,即二者只是存在性一元展开进程中不同视角的表达,不仅不矛盾,而且相互融洽、彼此说明。
正如书中所说“从来就没有‘绝对自由’可言,因为生物体智自由直接就是生物社会结构的同质体现”。斐多菲的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有故,二者皆可抛”也正表达了生物从中级社会追逐爱情自由(属于生物性自由)到晚级社会追逐思想自由、人生自由(属于社会性自由)的自由代偿进程:原始单细胞生物的生命能动性极低,但相对于无机物已经万分难得和可贵了(即生命可贵),和后衍的生物及生物社会相比是最圆满的存在,缔造的是存在度最高的同质结构的初级社会;性分裂下多细胞生物,通过性耦合(即爱情)缔造低结构的亲缘性中级生物社会,故爱情价高,因为无爱情则无繁衍无社会的延续;智质分化作为最高的代偿形式,以最高的能动性自由实现了高度结构化的晚级人类社会,无自由则无人类文明社会,故为了自由,生命和爱情皆可抛。所以,自从人进化出自我意识以来,对自由的要求越来越高,其自由意志越来越强烈,这正是人类个体在繁化的社会整体结构中定位依存越来越难的横向依存需要,这是自由的根本意义。
也就是说,生物拥有的所有自由都是横向上定位依存需要的自由,最终目的只是达成纵向的自然衍存实现,即纵向上的万物包括人都是被决定的,所有横向自由度的表象正是纵向存在度的本质彰显。所以,生物的自由度与生物社会的结构度成正比,二者作为能动属性代偿和结构属性代偿共同被衍存主体的存在度所决定。
注:学习本章可以复习卷一第五十二章、卷二第一百零四章到一百二十章、卷三第一百三十七章、一百三十八章等相关章节以帮助理解。本章用自然哲学的概念重新解读自由。简单地说,生物拥有的所有自由都是横向上定位依存需要的自由,最终目的只是达成纵向的自然衍存实现,即纵向上的万物包括人都是被决定的,所有横向自由度的表象正是纵向存在度的本质彰显。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