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平等
平等──乃“反社会倾向”的典型表达,它所显现的不外是体质性状相对同质态对智质性状绝对异质化的深刻抵制和因势复苏。何谓“反社会倾向”呢?让我们看看“平等”的原质即可了然:在生物社会史上,真正的平等仅见于初级社会的原始单细胞之间,无论从其体质构成(DNA等分子构成)抑或从其社会关系(无结构均质状态)着眼,此刻的平等的确无可挑剔──是谓“生物平等”。而恰恰是这种体外亚结构群化形态,表现出最高的存在效价。【而后,生物各物种的体内生理结构和体外社群结构同步异质演化,结果导致“天然的平等”又“天然地沦丧”。尽管如此,中级社会动物仍然倾向于尽可能地保持种系体质的同质发育,以便最大限度地消解体外社会的结构化致弱代偿,所以,膜翅目社会仿佛只是中级社会演化进程中的一段小插曲,是为中级社会动物的反社会倾向的自然表达。毫无疑问,正是由于中级社会动物的生物性或生理性反社会倾向,才导致社会存在得以从体质分化存境延续到智质分化存境中去,亦即导致智质分化得以在体质发育的极致上展开。】(1)
也就是说,一切“反社会倾向”归根结底都是自然社会保守于自身存续的自然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讲,“追求平等”具有最大的“合理性”或“合自然性”,一如“分化代偿”具有最大的“合理性”或“合自然性”一样,因为一切代偿的自然目的无非是为了达成代偿前的同一衍存态势而不可得,而且一切代偿的自然进程只有在前体存在奠定了可能代偿的深厚基础之后才能实现。质言之,“反社会倾向”正是“社会化倾向”的蓄势反应或变态贯彻。(2)
关键在于,“追求平等”如何在不同的衍存位相或衍存结构中实现。对于中级社会动物来说,它们的“平等”只能落实在体质性状的相对同质态上;而对于晚级社会动物来说,他们的“平等”只能落实在智质性状的相对游离态上。换言之,唯有当智质性状发展到相当密构化的程度,从而使体质依附关系有可能解构时,人类追求平等的动机和行为才会产生──是谓“社会平等”。【因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常态必定是各阶层人众大体上安于现状,且视其“不平等”为理所当然。站在这个立场上回顾历史,可见任何旧时代的“不平等”当时均无例外地体现为可以接受的“平等”(甚至根本就无从产生“平等”的概念和要求);同样地,站在这个立场上展望未来,预期任何新时代的“不平等加剧”届时一定会被体验为“平等有加”的现实感受。是乃“社会祸福抵销律”和“心理苦乐均衡律”的变态表达(参阅本卷第一百五十二章和卷二第一百一十章)。】(3)
而“社会平等”一旦达成,“社会分化”反见加速,现代高度致密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就是这一自然进程的生动体现。显然,“无结构”的平等与“结构化”的平等毕竟不是同一回事情,毋宁说,社会结构下的平等只不过是达成“更高级的社会结构”或“更深入的社会分化”的条件和步骤,结果反而造成结构运转所需的社会不平等日益加剧,是谓“有平等而无公平”,或曰“有社会结构下的平等而无社会结构下的均等”。可见,在这里,“反社会倾向”再次充当了诱使社会运动朝着更深入的结构化层级迈进的向导,亦即“反社会倾向”终究不过是“社会化倾向”的奠基礼和助推器。【譬如,潜藏在“人都是上帝的子民”这一基督教理念之下的“人的平等观”,可能正是导致西方人的精神活动得以较为自由地多向发展的原因之一;而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本主义等级观念”(儒教中的“礼”即是它的理论表达和制度形态)却使较聪敏的人统统挤向了仕途的狭路,结果导致最具社会性的人群其智能分化反而严重受阻,并进而导致其社会进化停滞。】(4)
注释:
(1) 本章给“平等”下的自然学定义是“平等乃‘反社会倾向’的典型表达,它所显现的不外是体质性状相对同质态对智质性状绝对异质化的深刻抵制和因势复苏”。
所谓“反社会倾向”从一百三十四章论述原始社会的无组织状态时就开始提及:生命在其问世之初,从“骨子”里就带有一种深刻的反社会倾向,这一倾向先是通过同质化的生物性状构成来消解生物社会构成的结构内涵,从而使巨大的社会实存在其最初诞生的时候几乎找不到自身的踪影。而后,随着生命的性状分化将其潜在的残弱素性展现开来,反映出代偿功能的社会结构才逐渐显形,虽然如此,那种生命中深在的反社会倾向仍然被遗传下来,转换了各种方式继续顽强地表达着自己──实际上,所谓“反社会倾向”所表达的,乃是自然物演进程为了阻滞自身存在度的流失所采取的种种保守措施之一。
进一步具体来说,反社会倾向在生物演化的各个层级上分别表达为:①、在亚结构的原始单细胞初级社会,表达为单细胞个体的无差异和社会结构的同质化,这是生物社会最平等的阶段,因为其平等在体质上和社会关系上都充分表达,是谓“生物平等”;②、在低结构的生物中级社会,除了非主流的膜翅目社会,主流的社会成员之间只有性分裂导致的两性差异,整体上的中级社会的分化仍然倾向于尽可能地保持种系体质的同质发育,以便最大限度地消解体外社会的结构化致弱代偿,所以,膜翅目社会仿佛只是中级社会演化进程中的一段小插曲,只能成为没有前途的侧枝盲端,主流的体质分化到了两性分化就无以继续,生物乃至生物社会的进化只能缓慢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以物种变异的方式进行,这就是体质分化中反社会化倾向的表达;③、在高结构的人类晚级社会,智质分化接续体质分化,但人类的文化中,一方面主流文化是建构文化,一方面反社会倾向的解构文化始终存在,如西方的犬儒主义、东方印度的佛教、中国的道家如老庄、杨朱和列子等。当然,因为结构化是社会递弱发展的必然,故解构都是无效的,且在解构之后的下一次建构中,社会的结构化会更加致密。在这个阶段,每个人基因决定的先天体能智能差异是有限的,或者说,每个人在体质性状上相对同质,但在智质性状上差异越来越大。换着通俗的说法就是,每个人先天的身体结构和智商并无差异,但在后天对于人造物的占有和使用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人造物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金钱,金钱可以交换一切人造物,所以,当资本置顶代替权力置顶,当人造物越来越成为社会结构的主要实体结构时,社会成员之间原有的体质依附关系就不复存在了,每个人的生存越来越依附于人造物,依赖于金钱,每个人必须追逐金钱,追求平等的动机和行为也由此产生。因为追逐金钱是商业社会通过商品交易实现的,而交易的前提是双方的平等。所以,“平等”不过是体质性状相对同质态对智质性状绝对异质化的深刻抵制和因势复苏。其“深刻抵制”在于“平等”是“反社会倾向”的表达;其“因势复苏”在于追逐“平等”的结果不仅不能抑制社会化进程,反而因为个体的智能体能被充分调动而加速了社会化进程或智质性状的绝对异质化。
(2)“社会化倾向”其实是衍存结构自繁律在生物社会阶段的表达,因为“社会化倾向”就是“结构化倾向”,这是递弱代偿自然律下代偿的方向,所以是代偿层面的显性表达。“反社会倾向”就是对结构化倾向的抵制,是对衍存者自身存在度的维护。“反社会倾向”和“社会化倾向”在生物乃至生物社会的进化中,表达为基因的遗传和变异、文化的保守与创新,这都是求存的天然素质。求存的首要追求是维系自身的不变与永恒,“反社会倾向”就是维护主体原有存在度以求不变与永恒的素质,但存在度最高的本原存在都维系不住自身的不变与永恒,何况存在度更低的后衍存在呢。于是,为了弥补递弱的存在度,在维护主体原有存在度而不得的基础上代偿得以发生,以求达到存在阈以实现存在者的存续。于是,“社会化倾向”成为代偿求存的方向。
换句话说,一切代偿举措都不过是为了回溯高存在度的原状而不可得的一场徒劳(见第五十四章),所以“社会化倾向”成为生物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反社会倾向”的努力同样是一场徒劳,而且,因为一切后衍存在都以前衍存在为基础,所以当我们追求所谓平等的同质社会时,永远不能回到上个层级的同质态,只能步入下个层级的同质态,但二者有着存在度上的巨大差别,如人类社会最后的“大同社会”(详解见第一百七十七章)和原始社会的“大同社会”绝不可同日而语,更遑论单细胞生物社会的“大同”了。换句话说,“反社会倾向”因为无法回溯旧有衍存层级,反而成了“社会化倾向”的蓄势反应和变态贯彻。一如“社会化倾向”的代偿是主体维系原状而不可得的必然分化。二者,归根到底是一回事。如遗传和变异共同完成着生物从简单到复杂的生物乃至生物社会的发展进程,建构文化和解构文化共同完成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进一步深究,建构和解构也是相对的,如儒家文化和哲科文化比就是保守的没有分化素质的解构文化,但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比,又成了中国的建构文化。如资本主义社会高举自由、平等的大旗,但这平等本身就是为建构更不平等的社会结构服务的,这种横向依存的平等和自由被纵向的衍存位相或存在度决定得死死的。具体到每个人,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被社会大环境和具体小环境(如家庭环境、学校、朋友等)塑形的,试想一下,一个偏远农村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和家庭条件极好可以从小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钢琴、舞蹈、绘画并能到最好的学校由最好的老师教导的孩子,其自我潜能得以开发的可能性会一样吗?!即便是法律赋予了他们同样的平等和自由,但出生决定的环境差异就构成了他们人生的不平等。
总之,“反社会倾向”和“社会化倾向”一如存在度和代偿度是同一分化进程的一体两面。“社会化倾向”通常在显性层面表达,而“反社会倾向”通常更隐性而难以觉察。
(3)复习一百三十章可知,自然分化进程中,同质都是相对的表象,异质化才是绝对的。所以本章开篇定义中就说明了“反社会倾向”彰显的是“体质性状相对同质态对智质性状绝对异质化的深刻抵制和因势复苏”。也就是说,平等都是相对的,不平等才是绝对的。自然史上绝对的平等应该就是奇点存在了,但它依旧维系不住这种平等,可见不平等的根性一开始就深埋在存在本性之中——而所谓绝对也是相对而言的,所以卷一第四章说明存在的相对性时就强调只有存在的相对性是绝对的。正如我们说人类社会中绝对的平等只存在于同质的原始社会,这其实也是与后衍人类社会比较下的绝对。用第一段的话说就是:在生物社会史上,真正的平等仅见于初级社会的原始单细胞之间,无论从其体质构成(DNA等分子构成)抑或从其社会关系(无结构均质状态)着眼,此刻的平等的确无可挑剔──是谓“生物平等”。
而对于中级生物社会的生物而言,平等表达为体质残化的平等或落实为体质性状的相对同质态,也就是社会成员在体质上除了两性差别并无其他不同。
对晚级人类社会的人类而言,平等表达为智质残化的平等或落实为智质性状的相对游离态,即个人不再依附于人而依附于物,由此才能产生追求平等的动机。所以,本段才说:唯有当智质性状发展到相当密构化的程度,从而使体质依附关系有可能解构时,人类追求平等的动机和行为才会产生──是谓“社会平等”。
但无论“生物平等”还是“社会平等”,都是表象上的平等,这与自由程度本质上表达着社会结构程度的升级是一样的,从“生物平等”进化为“社会平等”一如“生物自由”进化为“社会自由”。所以,绝对而言,生物社会的结构化进程中,生物之间是越来越不平等的。智质性状(即类体质)的相对游离态和单细胞生物的游离态表象相似,但本质全不是一回事,有着存在度的巨大差异。实质上,从单细胞生物社会到中级生物社会,再到晚级人类社会,不平等的结果或现象都是越来越严重的:①单细胞生物社会间的生物体质和社会关系就完全一致;②中级生物社会中,体质有性别差异,社会关系由亲缘关系决定,如一个狮群社会通常有30头上下的母狮和幼狮,构成社群的极大部分,雄狮只有两到三头,由其中一头雄狮担当“帝王”,主宰一切,支配着庞大的妻妾群;③人类社会中,“原始公社”的平等仅仅相对于后来的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才有意义。资本主义社会缔造的贫富差异是越来越大的。据联合国下属的一个研究机构调查统计,现如今,一人财富可抵六国年财政收入,500首富抵4亿穷人的财富总量。2%的人拥有世界50%的财富;另有50%的人仅拥有世界1%的财富。这种状况只会继续加剧,并通过“全球化”进程而在国与国之间蔓延。它必将导致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愈发动荡。
这种绝对的不平等是社会结构化的必然,正如任何生物结构的复杂化都会导致“平等”丧失,如占体重1—2%的中枢神经器官却享有20%左右的血循环供氧量。只是身处每种社会结构的盲存个体本身会意识不到这种深层的不平等而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视为自然,由此才能达成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是“社会祸福抵销律”和“心理苦乐均衡律”在社会现象层面的表达。所以,我们当下追求的平等只是为了帮助社会实现更复杂的社会分工与协作罢了,一如我们追求的自由只是为了实现在社会结构中的依存定位。这种平等和自由可以最大化实现对我们体能智能的调动,但这种调动只会加速社会的结构化进程,加速整个社会的贫富分化。
总之,没有绝对的平等,一如没有绝对的自由。平等只是特定物演阶段的相对的同质态表达,但在整个物演的分化或异质化进程中,那不过是某阶段分化的极致状态和下阶段分化的起始状态。所以单细胞社会中的“天然的平等”又“天然地沦丧”,“生物平等”必然进化为“社会平等”。
另外,“社会祸福抵销律”和“心理苦乐均衡律”分别在第一百五十二章和一百一十章有过论述。此处只简要说明一下:所谓“社会祸福抵销律”是指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生存效价没有帮助,是祸;但社会发展的结构化代偿又让社会成员能实现依存,达成求存,是福。故“祸福抵消”。也就是说,社会代偿同时表达了代偿的有效性和无效性,其代偿的有效性(即“福”)和社会存在度的递弱(即“祸”,即代偿是无效性)等效。所谓“心理苦乐均衡律”是指人的苦乐作为后衍主体感应属性代偿增益意志落实的精神指标(即“应”的产物),越后衍越失位苦乐跌宕的幅度越大(即心理振幅加大、心理动量加大)——但若以乐为正值、以苦为负值,苦乐的总值为零,此为“心理苦乐均衡律”。
换句话说,个体存在度递弱,心理代偿性波动振幅增加;社会结构度作为对个体存在度递弱的代偿,社会结构致密度即内构力必然增加,且个体存在度的减少值总量自然等于社会结构度的增加值总量;故,“社会祸福抵销”,社会内外的主观压力值总量守恒。同时,个人始终保持“心理苦乐均衡”,因为个人感受到的自然压力和社会压力值总量守恒,虽然衍存位相越后面的个体心理代偿性波动振幅越大。
(4)古希腊人早在两千六百年前就提出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社会观,即要建立一个最好的社会应该以个体为中心,首先保障每一个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还是以社会整体为中心,个体放弃自己的部分权利与自由,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结构以保障每一个个体的安宁和生存。因为古希腊的生存结构是半农业半工商业文明,所以个人主义成为维护其生存结构的主流文化,并一路发展,成为西方的文化主流。中国的生存结构是需要集体主义的农业文明,加上封闭的地理地貌且人口众多,自然导出集体主义文化,即以国家为最高利益集团,不追求个人权利,故孔子的礼制等级成为主流建构思想,而杨朱的个人主义思想只能成为与生存结构不吻合的非主流被淘汰。另,东西方的个人主义还有一点区别:老庄、杨朱的个人主义因为不吻合主流,所以也不参与社会;而西方的个人主义是参与社会的。当然,参与东方社会的人中,也有个人主义的觉醒,如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是很能引发人们的共鸣的,毕竟同属人类的每个人先天上并无明显的体智差别,但陈胜、吴广哪怕能推翻旧的王侯将相,也必然成为新的王侯将相,社会结构化的进程不可能倒退。这和西方个人主义追求的平等、自由、民主完全不同。
农业文明的集体主义素质追求结果的平等,所以农民起义的口号无一例外的要求是“均田地”,故,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工商业文明的个人主义素质追求起点的平等,缔造的结果是贫富加剧的不公平,而且,严格地说,起点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也没有绝对的平等或公平,社会能提供相对的教育的公平已经很好了,给了起点低的孩子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总之,商业文明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以追求自由、平等、民主为最高政治目标,因为这是商业活动横向依存定位的必需,但结果却是进一步加速社会的分化。也就是说,“反社会倾向”的个人主义反而加速了社会结构化进程,因为个人的平等、自由、民主让人拥有建构这个社会的最大活力和条件,智质分化(创新发展)的潜力得以充分调动;而中国的集体主义和具象思维方式反而封闭了自身的分化前途,成长为文明的侧枝盲端。所以,平等、自由、民主不过是智质分化阶段社会结构化的需要,是结构化简单的权力置顶的专制社会分化为结构复杂的资本置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助推器,而且这个分化过程注定了贫富分化加剧的实质上更不公平的结局。
从人类文明的总趋势上看,人类文明程度越低,人均财富分配量的差异就越小,人的贪欲被调动的程度就越低。故,人类文明化的过程,就是不断调动和实现贪欲的过程,就是公平程度递减的过程。
注:本章用自然哲学的概念重新解读平等。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