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空间:《物演通论》五印一纲之弱演变量
录音为王东岳先生于2017年11月份,为了澄清网上诸多人对《物演通论》的误解,特意举办了一次关于演讲来澄清。王东岳先生将讲解辅助大家理解《物演通论》的五印一纲,下方音频为第一印:弱演变量。

以下为上方录音的文字总结(注意:不是完整的录音转文字,而是经过梳理总结),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物演通论看世界”。
五印:
第一印:“弱演变量”印;
第二印:“代偿位相”印;
第三印:“有限区间”印;
第四印:“分化耦合”印;
第五印:“伪在危在”印。
一纲:数模总纲:“反比函数定律”或“反比函数和为常量”
第一印:“弱演变量”印

a、“存在”只是一个“变量的演运”或“变项的展开”
为何要从存在开始追问?
亚里士多德说:存在将一直追问下去。因为存在是最基础的属性,而后有广延属性、心灵属性,笛卡尔的广延即为时空的概念,时空未发生前存在已在,所以对存在论的追问是极其基础底层的属性追问。
古希腊:本体真存追问(非感知中的而是隐藏在感知背后的抽象的在ide)->柏拉图理念论(idea)->感(ide,五感所知)+理念(idea,非五感)。
最底层存在追问idea理念,今天建构的存在仍然为理念,目的是为了追求终极,这是一种实在论终极状态的解释。而存在是弱演变量,虽然辩证法也是变动的(正反和,A和非A之间变化),但实际上辩证法也是一种螺旋式上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此处的弱演变量跟辩证法的变动不同,不同之处在于:
(1)变量性:从向度和量度上看:递弱变量是有方向和量度的,存在度一路弱化演存。弱演变量非强势变量,非辩证变量(周<->不周:中国思维中周才好,周行不殆,不周撑不起中国思维的天)
(2)衍存性:指变量展开导致的存在,存在度递失的变量的展开,非横向依存,而是纵向衍存,所谓存在是指弱演变量衰减导致存在的展开和派生,定向演运中展开实现,变量演运变向展开的演运的存在。
(3)变量创世法则:存在是变量展开使得系统结构得以实现的过程,变量(类似于神)创造了万物(奇点->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细胞->有机体->社会)。
万物是弱演变量的展开,《物演》没有定义载体,类似与老子的无,佛家的空,无穷追究,而只能把它表达为一个变量。
常识中以往的系统都有一些变量载体,如神、灵、空、无。但是《物演》中变量载体不做精确表述,因为如同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知道了物质质量,找不到什么叫能量,找到了能量,又找不到能量(量子、光子)前身,那能量的前身及载体是什么,未知。随着信息量的不断扩大,载体会不断前移,存在无限追究的可能,所以还不如不定义载体的具体指谓,不说并不意味这他没有载体,不说是为将来充分探讨留出了讨论的可能,这样反而更精确而不出逻辑漏洞。
举例说明如下:以前指出载体出现的一系列漏洞
神:我们说神全知全能,创造了外物,但是你给神找一个载体你找不见他。不仅如此,按照今天的信息量,我们发现能力越强知识越多一定是越后衍衰败的载体。所以赫拉利未来简史中从智人到神人提法,是我们创造了神人,而不是神人创造了我们,神不能创世,而是世界创造了神,因为神的全知是后演的产物。
灵:说灵是载体也出漏洞,灵就是感知系统。感知是从感应->感性->知性->理性,当感知进化到思想的时候,知可以追问什么是知我们叫反思,我们把这种用知本身反过来对知的追问叫做灵。所谓灵魂,就是把知独立出来,是为灵魂,如此说来,灵也一定是演化序列中的后衍产物,而非先决条件,跟神一样,一定在物演的后端,所以又被证伪了,不成立。
空:释迦说是空,空是什么佛陀没说,空相是什么他也没有讲,他之所以说空说明了他的高明。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说载体你逻辑上找不见,所以必须内观、内修,可我们所有生物的最原始的神经系统才是向内的,叫植物神经系统(内交感系统),他只负责有机体内在的感知协调,他对外无效,由于他对外无效,由于有机体最终要在外部获得能量,所以他对内的那个微弱的协调性感知、植物性感知最终发展出对外的外向感知系统,所以他一定是感知量最内的那个感知一定是感知量最低级最弱的那个感知,你通过内修内问就想获得外问都获取不到的信息,逻辑上是个悖论,你等于说是拿一个最没有力量的东西要处理一个最大力量才能处理的问题,是不是逻辑悖论,所以佛陀的提法空以及你要追问的空用内修方式按我们用现代逻辑及信息量无法获致。
无:老子说是无。也很高明。类空也不说具体的载体。但老子说了有生于无,就是万物的有是从无那里来的,所以老子跟高明,他说无是有之潜在,只是我现在说不清他是什么。所以我现在只说万物是一个弱演变量的展开,没有说他的具体载体是什么,因为我无法说。因为他还有待无穷的追究,所以他表达的是老子无的那个概念,一定是潜在的有、未实现的有,现在追究不到的有而非空。不是说他没有载体,而是按今天的信息量,甚至按未来的信息量,他是一个未来一直需要追究的问题,因此不如把他腾空,只把他表达为一个可以表达的弱演变量。
b、换言之,我所谓的“存在”及其相关词类与词组(如其简称为“在”以及“存在者”、“在者”、“幽在”、“元在”、“物质”、“物能”、“物存”、“衍存”等等),是一个囊括一切的“系统变量”或“变量载体”之全称概念,这一要点,务请读者诸君深加解悟。
c、此乃与既往“存在论”或“本体论”哲学追问之大不同。
本书是另行全新构建一个存在论、本体论模型。
跟古希腊讨论的那个存在论、本体论不同,我说他是一个弱演变量,那个东西才是逻辑模型的本体,所以他当然是一个新的本体论和存在论,因为一切存在在这个弱演变量系统上把他系统展开的。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在他的书总提到一个问题,追问存在可以分解为四个问题,叫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那么,一般人会因为不同的东西是因为内涵的质料不同,但是古希腊原子论者就提出这都是一样。形式因指的是形式逻辑,你的感知形式决定了事物形态。动力因和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没有展开,在某种程度上把他推给了神、知、善等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但是大家想,当我建立了这个本体论模型的时候,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四因说来阐释的话可阐释如下:

也就是这个系统把存在在现在这个信息量下全面展开以及由此引出的所有哲学史上的问题至少给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回答,所以弱演变量因是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在《物演》一书中表达为存在度递失或者递弱代偿原理之递弱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