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存在度的五种分布可能

考察存在度在自然存在系统中的分布,不外有如下五种可能:

     A紊乱分布。即各存在物的相对稳定性杂乱无序。这种情形多见于在不同物体之间随机散漫地进行比较,而一概无视观察对象之间的可能相关联系。此属俗常意识状态,与研究无涉,故而不在讨论之列。

     B均等分布。即各存在物的相对稳定性基本划一。这种情形多见于共时性的同类群体之内,呈现为标准差较小的正态分布。此点明确,毋庸探讨。

     C波动分布。即各存在物的相对稳定性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状态。一般来说,任何存在物的存在力度或生存力度似乎都在一条先升后降的抛物曲线上波荡,因而没有可比较性。它仅仅表明,任何存在形态的存在度都是有限的。(严格说来,它其实只是后述之属性代偿的晚近现象形态,而并不代表存在度本身的动势。参阅第二十三章。)

     D.趋升分布。即各存在物的相对稳定性在其发生序列上呈递增趋势。譬如达尔文局限于生物系统内观察各物种之间的变异衍生关系所提出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在其“适者生存”的理念中含蓄着物种存在度或生存度愈来愈强化的倾向。

      E趋降分布。即各存在物的相对稳定性在其发生序列上呈递减趋势。亦即物存形态的演运过程同时就是一个各级衍存者的存在度逐步递减或趋于弱化的过程。这种情形会不会成立?甚至会不会是自然总体存在效价最本质的分布形态?(1)

为此必须追溯到幽远的宇宙源头及其衍存流程中去。(2)

注释:

(1)从自然现象呈现出的各种存在度的排列可能来看,不外乎以下五种:

A.紊乱分布。显而易见,世间万物的稳定性各不相同,如天地恒长久远、高山大河千年如一、大树百年常青、老人百岁式微、小草一岁一枯荣等等,未经梳理的各物类现象杂乱无序,找不见万物间彼此的联系,属于俗常意识状态,故不讨论。

B.均等分布。一般人会认为所有存在者的本质均等,不过是以不同形态存在,如大家都会认为万物都是由同一本原物质构成,如古希腊本体论阶段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还有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恩培多克勒的“火、水、土、气”,以及留基伯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东方佛学则认为万物都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庄子的齐物论也同样认为万物气聚而成,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这些都是只看到了万物同质的一面,却没看到万物一系下存在度的量度差异。

实际上只有同时代同类物质之间,才呈现出特有的相同的稳定性,如生物中不同类别的动物各有其自然寿命,其中猫10-15年,马约55年,人的寿命在同一个时代也是呈现为标准差较小的正态分布等等。这也是一种常识,只说明同类物种具有的稳定性相同。

C.波动分布。大尺度上看,所有相对存在都是有限的,这种有限就表象为佛家认为万物都必然地成住坏空,现象为波动分布;小尺度上看,最明显的就是后衍的生命存态,常见于高等生物从出生、成长到衰老的生灭过程。如所有高等生物的成长都是由弱而强,慢慢成长,成长到达壮年以后再由强而弱,慢慢衰老,最后死亡。这仅仅表明了生命的有限,是生命现象层面的属性表达,并不是存在度的表达。无论大尺度、小尺度,波动的含义归根到底只是对象的存在是有限的或失稳状态的现象表达,而非存在整体存在度的本质表达。

参阅二十一章、二十三章可知,存在物属性越少即代偿度越低,存在程度越稳定,如无机物的代偿度低,几无波动;基本粒子因其处于衍存位相的最前端,更没有波动。存在物属性越多即代偿度越高,存在程度越不稳定,如生命代偿度高,总呈现为抛物线式的飘摇波荡的现象形态。说到底,“波动”只不过是弱化物质保持自身处于阈存在的一种特定动荡存在方式而已。(见《物演通论》第三十八章)在心理上,它表达为心理波动,且波动幅度也被其特定存在度规定(见卷二一百零八章);在生死上,它表达为结构波动,因此其波动是有回归线的。但波动所表达的只是一种普遍失稳的现象存态,不表达存在的本质,存在的本质是存在度的一路衰减(下一章是归纳法证明)。

D.趋升分布。达尔文的理论成为人类共识以后,因为其“适者生存”的理念中蕴含着物种存在度愈来愈强化的倾向,导致人类普遍觉得物种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的进化过程中,更具有生存优势,这在文明化进程的主流文化中也一直如是表达。所以,几乎所有科学家都认为人类文明越发展,技术越进步,人类的生存状态就越好,越能永远存在下去,即使地球灭亡了,人类换个星球还能存在。这种言论几乎成为进步论主流意识形态下的世界观或常识性认知。但在信息不断增加的当下,越来越多的现象说明越后衍的生物灭绝得越快,所以,趋升分布越来越值得商榷。

以上四种分布中,紊乱分布和均等分布是直观常识,是未经考察的,没有思想性的,即没有经过逻辑整顿的结论,不足为凭;波动分布和趋升分布经过了逻辑整理,但只见表象,未及本质,仍然不正确。人们对世界的理解都在这四种情况中,全部出现偏差,无法找到人类在这个世界中的正确位置,如趋升分布的认知会把人的生存优势标在最后衍的生存位点上。因此,作者根据当下新的大信息量,提出第五种趋降分布。

E.趋降分布。随着现代信息量的增加,达尔文的理论开始显露出一些破绽,如不能解释物种演化的内在动因,不能解释为什么越高等的动物灭绝速度越快,不能解释为什么物种变异是随机的而物种演化是定向的,于是,本书设想还有一种可能,即趋降分布。这种假设如果成立,或许能解决一切哲学、科学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说,全书都是对趋降分布的证明和对趋升分布的假象何以形成的说明。

(2)这就需要我们站在现代信息量的自然图景上,全面考察整个自然演化从源头到当下的所有流程。

注:本章接着上一章探讨存在度的分布,依据实际情况考察,不外乎五种可能,其中有意义的能成为人类宇宙观的只有趋升和趋降两种情况;而要进一步准确判断只有放眼当代大信息量下的整个宇宙图景,于是导出下一章从自然科学的整体成果来呈现物质衍存递弱的自然趋向,即第五种存在度的趋降分布。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