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失存即“灭归”
严格地讲,“灭亡”一词不如“灭归”一词用义恰当,因为通常所谓的灭亡事件无非是指某一存在物向另一低级层位上还原或回归,这个归原的幅度未必一定要回落到所有存在层次最原始的基点上,它可能复归于任一中间层位,然后从那里重新“生长”。(1)
从表面上看,“灭归”无疑是“演化”的逆动过程,然而它毕竟不是演化的另一指向,而是演化的临时告竭。(2)
因此严格说来,自然演化运动是不可逆的,“逆”则造成演化的中止,而绝不是演化的转向。换言之,灭归过程不能被视为演化过程的辩证逆转,反而只能视其为演化过程的变态继续。(3)
诚然,灭归者到底只能失存于存在之中,或者说失存于衍存之内。因此,似乎可以认为,存在永恒不失,即存在绝对地存在着。可这不失的“存在”只是一个空洞的抽象,而具体的存在却因此反而无从衍存。【“衍存”乃是指衍化递进的动态存在;“存在”乃是指表象平面上的静态衍存。前者是具体的存在;后者是存在的抽象。】(4)
所以才说存在是一个不间断的流程(一如柏格森所谓的“绵延的存在”),或是一个本质上具有某种无差别动势亦即同一规定性的流程(一如达尔文所谓的“自然界里没有飞跃”),而“流程的存在”或“存在的流程”无非就是代偿衍运的存续,它可能因递弱而流失,但“失”也失之于“存在之流”,于是它得以永存,或曰“实现为相对存在”。(5)
基于此,可知任何灭归现象都是相对存在的转化形态,却不是代偿演运的转化形态,毋宁说,它只不过是某一狭隘系统的代偿终极形态。由于小至一个原子或分子,大到一个天体或星系,相对于整个宇宙或整个存在而言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质点而已,因此,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所谓“存在”本身依然是丰满的、制衡的,并在前述那个有限的衍存区间内流变不止地存在着。【我们所处的这个从大爆炸中生成的“宇宙”,大抵也只是一个“存在中的质点”或“存在流的段落”亦未可知。从逻辑上讲,似乎总得有一个“终点”与“起点”相交的契机才能“自圆”(“辩证”之于“逻辑”的规定即见于此),然而妄猜是无济于事的,须知正是由于无可自圆才令人类这种妄猜者得以衍运而生。也就是说,在“我辈”尚未过渡到“非我”的失存境界之前,最好不要一味地追求圆融,尽管这实在是一种发自“前我”的情不自禁的冲动,也须有所克制为宜。】(6)

注释:
(1)用“灭归”替代“灭亡”能更好地表达其内涵,因为“灭亡”并不是消失得一无所有,而是回归于某种形态的前体存在。
(2)灭归只是后衍存在因为存在状态不稳定而呈现出的属性波动现象或依存方式,只有在古代的辩证思路中才会把它视为物演运动方式,如中国老子的“返者道之动”(见《道德经》四十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见《道德经》二十五章)都是因为没有找到物演分化的矢量关系,所以被后衍存在代偿出的属性波动的表面现象迷惑,把波动现象视为本质,即把第十一章中第三种分布“波动分布”视为了存在度的分布,是错误的。所以,灭归现象只是具体存在于某一狭隘的或特定物类存在系统内代偿到极致的一个状态,是演化的临时告竭。
(3)可结合卷三一百五十五章把物演视为正反馈系统来理解自然演运的单向不可逆过程,就好比人类个体死亡是人类整体延续的必要条件一样,任何灭归现象都是演化的局部终止和整体的变态继续。
(4)回顾第十章可知,相对存在都会失存或灭归,永恒存在的、永远不失的是绝对存在、抽象存在。既往人们所说的“存在”都是绝对的无限的抽象存在,而事实上任何可指谓的、可言说的存在都是具体存在,即都是衍存于物演之流中的存在,绝对存在、抽象存在只是逻辑抽象的误区,或者说,只有相对存在系统本身才是绝对的,绝对存在、抽象存在只能是相对存在的总和,所以十二章、三十四章所展现的所有存在都是在有限衍存区间范围内、作为有限存在而存在。所以,“衍存”是对所有存在的纵向抽象的动态结果,而“存在”是对所有存在的横向抽象的静态结果。衍存之流永远是单向的,不会逆流,更不会干涸。
(5)所以,存在是一个不间断的流程,用佛家的话说就是刹那因缘生灭流动的法界实相,它永远不会停滞于一个固定的常态,它依因缘缘起的“因、果律”而运动,只是佛家认为一切无常,而在递弱代偿的原理下,无常的偶然源于横向分化物增多后耦合依存的难度增加,而纵向的统一性却一以贯之。而庄子说方生方死、未始有物,想表达的也是具体的存在都是相对而短暂的,终会流逝。所谓“未始有物”就是指万物从来没有出现过,所谓万物无非是元存分化后暂时呈现的形式,而后都会灭归。如能理解未始有物,就理解了佛家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见如来,所谓见如来就是见到存在这个法界实相,就是懂得了根本的元存(即始基存在)之所在以及元存分化而成万物,与万物同一的道理。但无论佛家还是老庄,囿于当时的信息量,只能把元存抽象为空洞的“空”或“道”(或“有生于无”的“无”),但还是说不清“空”与“幻相”或“有”与“无”的矢量关系,也就没法说清楚万物具体的衍存规律。
换句话说,佛家的“空”也好,法界实相也好,道家的“道”也好,“无”也好,因为无属性或几乎无属性,都是无可追究和言说的东西。唯有在“有”的世界中,即相对存在的演化流程中找到这个流程的“同一规定性”才是我们求知唯一有效的方向和途径,递弱代偿就是沿着这个方向和途径追问出的具体、有效的结果或答案。
(6)之所以说“任何灭归现象都是相对存在的转化形态,却不是代偿演运的转化形态”是因为:灭归现象是向前转化为前体存在,回归高存在度的存在;而代偿是向后转化为后衍存在,存在度递弱。所以,灭归只是某特定物类失代偿或代偿到极致后的特定终极形态。
从十二章的物存形态的分层可知存在度高的低级物存已经占据了整个宇宙的绝大多数,所以宇宙始终是丰满的。但假定平行宇宙学说成立,包括热寂后的宇宙轮回猜想(这种假定已超过本书的讨论范围),我们把宇宙也视为一个质点,则我们所处的宇宙也有生灭。根据我们先验的逻辑格律,我们总是希望能够能找到一个周而往复的起点和终点(先验的辩证法的逻辑规定使然),但我们最好还是抱残守缺,恪守我们的认知边界,在我们有限的认知范围内探讨问题,而不要一味追求圆融,因为信息量越大越难以耦合达成逻辑三洽,且越后衍的理论含真量越低(见卷二第一百章及一百零三章相关内容),而且,有限的知让我们还能保留些许微薄的存在度,当我们的知越来越无限膨胀的时候,就预示着我们将走到失存的临界点了。
这段话最好的回应了如何面对黑洞热点问题引发的各种人的各种猜想:
其实,在《物演通论》后续第二十六章论述“实体”问题时特别说明——现代物理学认为,在宇宙爆发之前,物的“广延属性”亦未必存在或未必是目前这般的“广而延之”,就像质量大于强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发生引力坍缩(形成黑洞)时,在理论上它会使该恒星的密度趋近于无限大,而使其体积趋近于零一样。
其意是指:黑洞是恒星灭归后的产物,几乎回到了没有任何属性的本原存在状态,即作为均质无差别的“幽在”而存在。
于是,当有人猜想我们所处的这个138亿年前从大爆炸中生成的“宇宙”就来自于黑洞,同时,我们已知的黑洞还有不少,而且还有其他天体时,这个猜测等于把宇宙的范围在新的逻辑模型下作了扩展,如果仍然要与物演通论的存在论模型衔接的话,我们当下所处的宇宙就是一个具体的相对存在,与认知边界扩大了的整个宇宙或整个存在相比,只是一个小小的质点。这时候,我们所处的宇宙热寂,不过是更大宇宙中的灭归。在更大的宇宙中,或者说在物演坐标示意图的整个有限衍存区间,存在仍然是丰满的,有限衍存区间内宇宙的热寂,其实就是存在度在有限衍存区间的恒定分布,即整个存在也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当然,这一切只是针对猜想仍然用递弱代偿存在论模型去做的一个解读。也有可能在猜想的证明过程中,递弱代偿存在论模型不再与之他洽。但能否他洽,不是一般人可以下结论的,只有能够同时深刻理解新宇宙模型和递弱代偿存在论模型的人才能判定。
也就是说,在《物演通论》的存在论模型下,本原存在作为逻辑极点只是一个概念空洞,其内涵可以随着人类认知的变化而变化。但在当下的认知中,是有明确内涵的。正如绝对存在是个概念空洞,但它当下能表达的永远只能是当下相对存在的总和,其内涵随相对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有限衍存区间和本原存在一样,一方面是绝对概念的表达,一方面在当下的认知中有相对的确切内涵。所以才说存在的相对性才是绝对的。质点之说是相对于假设热寂轮回成立而做的同步切换本原存在之未来内涵而可能依然保持续洽的一种说明。但未来如何,还是需要未来来完成的。在当下信息量不足的情况下只能视为猜想。任何宇宙观模型的确认最重要的是证明。
所以,王东岳先生本段后面的解释表达的是一种可能的解释,但不确切,因为你的“在”或“知”都没有达到可以确定讨论的程度,所以不是确定性的讨论。我们当下能确认的是:任何存在都是相对存在、任何知都是相对的知;《物演通论》的递弱代偿存在论模型是确定知识下的讨论,不以假说解读假说。
注:本章接着上一章任何相对存在都会失存进一步说明其失存也是灭归于物演之流,物演之流始终是单向而丰沛的。至此,从代偿的角度说明存在度为何递弱以及如何递弱基本论述完毕。从下一章开始逐步转向对人类的关注,即作为最后衍存在的人类,极致代偿出精神存在的状态。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