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至弱的人类代偿出精神存在

       综上所述,一统的、简单的、坚实的本原存在或始基存在随着自身存在效价的分度递减而流逝,随着代偿效价的分度递增而变态。自始至终,存在是同一的存在,是前存的包容,由此达成所谓“单子的原存”及其“预定和谐系统”(莱布尼茨语),亦即由存在的同一性达成衍存的统一性,尽管处于不同分上的存在者总是不自觉地视其他存在形态为异己。【莱布尼茨对其“单子”的阐释来得有些过于仓促或过于先知,因而不免失之牵强,其实,那个“不可分的点”(在他看来是非物理的,在常人看来是物理的)究属何物,人类迄无所知,而且幸好如此,须知正是诸如此类的种种无知表明:人类自身的弱化进程尚未发展到难以为继的尽头(此解见于卷二、三)。】(1)

       由此可以推知,存在内容存在形式的统一是在存在程度存在度上的统一,是递失的存在效价相应的代偿效价的统一,尽管在表象上总是呈现为质料类别与其相应形态的统一。(2)

       由此可以推知,一切存在类别(kind )的差异归根结底都是存在程度(degree)之差异的产物,即存在的统一性首先在于整个存在系统纵向分化的有序性上,而不在于其横向分布的庞杂纷呈。从存在的本质上讲,世间万物根本没有“类别”之异同,只有决定其“能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的“度”之异同。【莱布尼茨对此亦有定论,虽然他当时尚无法澄清造成“度之差异”的原因和规律。他甚至企图寻求一种能够表达这一思想的特殊字母或算术“符号”,以便准确而简洁地彻底阐明造化之谜,俨然一派为当代物理学设定目标的先知气概。】(3)

       由此可以推知,物的进化之所以日趋精巧,乃是由于物的缺陷被层层代偿即层层补缺的缘故,更是由于每一层代偿都造化出另一种放大了的缺陷,以便相应放大下一层补缺的代偿效力或代偿效价的缘故。【而旧式进化论势成如下之悖论:要么,本原存在必定赋有最大的欠缺和损失,且补之无尽,然则无法解释此项本原性的缺损和流失何从发生,以及愈原始的存在形态何以反而稳定性愈强;要么,就必然在其发生第一步进化之后,即无从再进,然则进化之举早告静止,进化之论根本不能成立;试问,在“圆满”之上如何可能“增添圆满”?这就好比说,对于一个已经画得十分完美的圆形,你尚可添笔加墨,使之愈画愈圆一样令人匪夷所思。】(4)

       唯因如斯,万物才渐次衍生而致活化,物性才日趋复杂而致动摇。(5)

而且,唯有当物之缺憾被逐级放大到无可“实”补的地步时,它才得以将自身开放给世间万物以求“虚”补。【此处所谓的“实”系指硬态质料(或“物质”、“实体”,实质上是指“结构”);此处所谓的“虚”系指软态性能(或“功能”、“机能”,实质上是指“属性”);显而易见,上述分法并不确切,因为任何“实补”均须借助于某种软态感应属性作为依存媒介方可实现,而任何“虚补”最终亦须落实为某种硬态整合关系作为依存结构方告完成。也就是说,任何“实”体存在,哪怕它是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级的结构形态(譬如由夸克、轻子和玻色子组成的亚核粒子结构或核子结构),亦须有“虚”体属性(譬如弱作用力、强作用力和电磁力等)作为其结构得以达成的介导,二者本属一体,自成一局,只是这“虚”体属性不免会随着“实”体结构的叠加和弱化而渐次膨胀罢了。暂且这样讲(指“虚”、“实”截然划分)只是为了让读者便于理解精神的自然造就进程及其渊源(也是为了迁就前人的思路和误解)。(详见卷二)】(6)

注释:

(1)八到十五章主要从存在度的角度说明存在本性递弱,十六到二十四章从代偿度的角度说明存在何以递弱(因为代偿的无效)以及如何递弱以续存(因为代偿的有效),分而合之,物演过程就是始基存在从本性相对最圆满的状态一步步走向残弱,而代偿却表象为属性的一步步丰化变态,即存在度的分度衰减彰显为代偿度的分度增加。但无论如何增减,都是始基存在这个同一存在的分化和变态,故始基存在是本,同时作为本体论的逻辑极点和认识论的逻辑极点,是“单子的原存”,也正因为此,整个存在是“预定和谐系统”,这种“预定和谐”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见九十一章的论述),此处不深入。

也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是始基存在的分化物,虽然因为存在度或分化程度的不同而显示出差异,本质上却是同一的整体性存在,受同一分化规律支配,故达成衍存的统一性。

当然,始基存在只是一个没有具体内涵的逻辑抽象出的空洞概念,作为知的极限,即莱布尼茨那个“不可分的点”(莱布尼茨是精神一元论),所以,在常人看来是物理的,但实际上是观念的。也幸亏人类所知有限证明人类还没有耗尽自身的存在度,知的尽头就是认知主体的失存临界点。   

(2)因此,存在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代偿的属性彰显,归根到底都是由存在度决定的。故,存在度通过代偿度来表达,二者是统一的。所谓内容上的质料类别实际上是由存在度决定的结构属性代偿程度的差别,也是存在形式或存在形态的差别。复习十四章对“存在者”或“存在物”的定义,可更清晰地明确:万物无质料的区别,只有存在度的差别,这种差别通过相应的代偿度表象出物类的形式差别,其中质料只是不同结构的表象误读,也是存在形式的表达

(3)因此,万物统一于纵向存在度的序列排列,而横向只会因为没有纵向抽象的思路而显得纷乱无序;即万物只有纵向存在度的差异,横向的类别划分其实源于主观逻辑认知必须进行的武断划分(这是卷二逻辑反思的内容,初读者请忽略)。莱布尼茨的哲学是精神存在一元论,所以他所论述的“不同质的单子之间”以及“不同层次的知觉之间”的“度之差异”是精神性的存在,但他显然并没找到精神序列的渊源和规律。

(4)因此,物的进化是物的残缺本性的放大,这个本性递弱的过程正是通过属性代偿为了弥补本性残缺因着代偿的有效性和无效性而实现的。这一点可以通过反证法来证明进化过程的实质只能是分化构合过程中缺陷被层层放大的过程。

(5)因此,万物才越来越活跃、动荡,日益失稳而日趋失存。

(6)当代偿到极致状态,即本性残弱到极致时,人类的精神出现了,自然分化耦合的方式从生物阶段的实体体质分化耦合跃迁为虚体智质(即精神)分化耦合。

具体而言:整个物演分化进程从始基存在分化为粒子存在,经过基本粒子分化、原子分化、分子分化,而后有了单细胞生命、多细胞生命,直至人类。智人以前,分化是通过DNA的变异完成的,DNA的变异主导体质分化(即从单细胞生物结构到多细胞生物结构,到人类有机体结构的器质化分化),人类以体制性状(即体能)求存;而智人以后,智质分化作为物演分化在智人以后阶段的分化手段,通过逻辑变革加速人类的分化变构,如盖天说到地心说、到日心说、到牛顿的绝对时空说、到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说,科学的日新月异就是分化的加速进行。这个阶段,人类以智质性状(即智能)求存。而智质分化是一种全新的由以前实体结构分化转为虚体分化的全新分化方式(因涉及卷三的内容,初读者可以忽略)

但需要清楚的是,人类的智质就是人类有机体实体结构的感应属性功能,二者是一体的。正如感性离不开植物神经中枢、知性离不开低级神经中枢、理性离不开高级神经中枢,感性、知性、理性的渐次增益是随着有机体的进化而实现的,而往前最早可以追溯到基本粒子间的强弱作用力等。也就是说,始基存在是实体结构分化的起点,也是感应属性分化的起点,实体结构分化进程和感应属性分化进程同属于自然物演进程的同一进程;或者说,实体结构和感应属性本就是同一分化物不同属性角度的表达,实际上是一回事。实体结构的搭建需要感应属性来完成耦合,而感应属性本就是依托于实体结构才有的功能彰显

注:本章综合前述章节,统一了存在度和代偿度,并特别导出极致代偿状态(即本性极致残弱状态)下,人类精神代偿的特有现象,以此从自然渐渐过渡到人类,因为认清自然最终还是为了认清人类自身。所以,接下来后面三章也都是对此阶段人类存在的代偿状态和本性特点的论述。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