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虚存压倒实存
层次性存在度在其递失进程上逐步达成反比例对应的高度发达的属性代偿,以至于它的实体存在呈现出某种渐次受制于其虚体存在的别致状态,亦即非实体性代偿层位消逸在“虚无”或哲学上所谓的“虚存”状态之中,是为生物的智质存在或曰“精神存在”。【此处之“虚无”与前述之“无”的概念明显不同,其区别在于代偿与无代偿、实现之代偿与未实现之代偿之间。但这“虚无”同样正是那“无”的变位存在或后衍形态,亦即是某种晚近之“有”的临末转化形态。严格说来,这种“虚无”(即“感应性能”或“感知属性”)的存态在自然发展的理化阶段和原始生物阶段照例有之,只不过偏于细微而不易为人查证罢了。不过,一旦它发展到能够被查证或能够被自查自证的阶段,则随即呈现为形而上的存态并迷失于形而上学的禁闭之中。(详见卷二)】(1)
因此,虚存形态其实亦是一切具体实存的代偿形态之一,即以其虚化的机能或属性媒介来维系弱化物质的弱态依存。【注意:把精神和意识表述为“虚无”或“虚存”是哲学史上的一种惯例,直至萨特依然如此,但那种“虚无”或“虚存”历来与“存在”或“实存”总是隔阂的、对立的,而我沿用此说恰恰是要弥合它们之间的隔阂、消解它们之间的对立,因为它们原本正是同一存在的不同代偿质态或同一存在的一系衍运产物而已。】(2)
至此彰显出前述之“代偿”概念的两种意义或两种形态:一乃实存形式的代偿,亦即分化结构上的“实体”或“物态”跃迁;一乃虚存形式的代偿,亦即感应属性上的“虚体”或“精神”跃迁。前者是一个在“本体”上致弱的过程;后者是一个在“机能”上致强的过程。二者互为表里,在本质上同一,略如质量和能量在本质上属于同一回事那样。(3)
至此也彰显出哲学史上“实体”概念的分裂状态和混乱渊源:一乃不包含属性的实体,如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或“质料”;一乃失落了实体的属性,却反倒把属性视作实体,如亚里士多德的“第二实体”、笛卡尔的“心灵实体”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通常,正是因为迷惑于虚存代偿的无形膨胀,才酿成人类思想史上对“物质(实体)”和“精神(属性)”的种种神秘而繁琐的论证。(4)
最有趣的莫过于笛卡尔对二元实体的属性之谈,所谓物质实体的“广延属性”和心灵实体的“思想属性”,原本是同一自然实体单凭其广延属性已无力存续的递弱性自我见证,也就是同一自然属性从简单到复杂的代偿性扩张进程,却被笛卡尔弄成“膨胀的属性”湮没了“萎缩的实体”的见证和进程。【现代物理学认为,在宇宙爆发之前,物的“广延属性”亦未必存在或未必是目前这般的“广而延之”,就像质量大于强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发生引力坍缩(形成黑洞)时,在理论上它会使该恒星的密度趋近于无限大,而使其体积趋近于零一样。】(5)
君不见,“思想属性”本身的“广延属性”依然处于扩展不止的进程之中?【物的广延属性其实受到观念广延性的严格制约,古人的天地何尝有今人以光年计的宇宙宏阔?物的长、宽、高是观念维度的体现,所以康德才误以为时间和空间仅仅是先验的直观形式。至于自然维度与观念维度的规定,请分别参阅本卷第五十四章和卷二有关章节。】(6)

注释:
(1)从上一章的最末一段可知,“虚”与“实”的提法完全是对既往哲学用语的迁就,而既往哲学与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不同,没有存在度的概念,所以,一定要切记本章中“实”与“虚”分别指的是结构属性代偿和感应属性代偿。实体结构和感应属性是一体存在的,只是在无机阶段,感应属性弱小到不易被觉察;智人阶段以前,也是实体结构的变化主导感性、知性、理性的渐次生成。而智人以后,理性的发展反过来能重塑理性载体,即人类通过制造各种工具延伸自己的体质性状(故工具可视为类体质),这时候,感应属性首次占主导地位,而且因为此时的理性已经分化出自我意识,于是作为感应属性的理性、知性等(或智质存在、或精神存在)显化为人们开始关注并研究的对象。而既往哲学将其视为“虚存”,并认为虚存囊括一切,压倒实存。所谓虚存囊括一切,指一切存在都被统摄于感知中,成为形而上的精神存在,此为形而上学的禁闭,指人没有其它的感知通道抵达客体本真。哲学由此进入认识论阶段,从追究存在的本体转为对人类感知方式的追究。
关于“形而上学的禁闭”可参考六十一章和五十七章:即使我们只是在讨论具体的“某物”,那某物也早已是现象在精神中的某物了。即是说,“物的存在”或“非精神的存在”是不可直接指谓的存在,凡指谓为“存在”的存在均不免当即呈现为“观念中的存在”,是谓“形而上学的禁闭”。(见第六十一章)“性状化的形而上学存在”就构成了康德意义上的先验的此岸的主观的存在,“质态化的自在之物”就构成了康德意义上的超验的彼岸的客观的存在。二者的沟通,正在于“性状存在”与“质态存在”的演替性沟通,否则,单纯从感知或逻辑出发是不可沟通的,是谓“形而上学的禁闭”。(见第五十七章)
总之,虚体感应属性作为实体结构的功能本与之一体,但当结构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强大,强大到生物或人这般具备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之后,便有了仿佛对精神载体起着决定作用的“精神”。“精神”不过是附属于实体结构代偿的虚体属性代偿,其“虚无”或“虚存”只是其代偿质态的表达,而非真正的未实现为代偿的“有生于无”的“无”(“有生于无”的“无”见十六章的论述)。
(2)所以,精神虚存只是虚存载体(即实存)代偿求
存的代偿质态或求存手段而已。既往哲学把二者(即精神和物质或虚存和实存)视为对立,而在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中,二者完全是同一或一体的存在,只不过虚存是感应属性代偿质态的表达,实存是结构属性代偿质态的表达。如在人类社会阶段,我们看起来独立存在的科技进步其实也是整个人类社会这个实体机构的感应属性而已。
(3)也就是说,实存和虚存,在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中分别就是属性代偿中的结构代偿和感应属性代偿。
因为既往哲学的存在论模型不同于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没有存在度这个弱演变量作为存在的本体,其存在的本体就只能浮浅错误的落在非本体的属性层面上。所以,本段沿用实体与虚体的概念时,和实体原本指存在本体的内涵已经有了区别,在本书的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中,本章的实体与虚体(或实存和虚存)都不是存在本体,而是非本质的实体结构属性代偿和虚体感应属性代偿。
(4)所以,既往哲学对于存在本体(即“实体”)的内涵在代偿的属性层面上表达的十分混乱,要么归于结构代偿的质料(即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质料因”或“第一实体”),要么归于感应属性代偿的逻辑形式(即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形式因”或“第二实体”,即笛卡尔的“心灵实体”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实际上就是感知方式,或精神本体,或“能知”。而实际上,二者不过是本属一体的属性代偿而已,真正的本体(即存在度)被丰化的属性所掩蔽。
也就是说,人类自我意识的出现使得作为属性存在的“精神”因为“形而上学的禁闭”迷失于“精神”而找不见其本质,其迷失的原因在于割裂了实体结构与虚存精神二者之间互为表里的同一的关系和层层衍存进程中同步续存的关系。
(5)笛卡尔所谓物质实体的“广延属性”和心灵实体的“思想属性”分别就是一体代偿中的结构属性代偿和感应属性代偿,只是因为代偿进程中结构属性在层层累加中愈发显出维系的艰难,这种艰难愈发需要日益膨胀的感应属性来维系,于是被笛卡尔演绎成虚存压倒实存的对立,而事实上二者是同一进程中的同一存在。正如在奇点时的始基存在,“广延属性”(即结构属性)和感应属性都没有发生;一旦分化发生,分化物通过感应属性耦合成基本粒子,便同时有了结构属性和感应属性的存在。对于后衍的人类也一样,人的衍存位相或存在度决定了人的结构代偿状态和感应属性代偿状态,感应属性代偿状态即能知状态,它同时决定了我们感知万物的结果,即所知内容。
(6)只要看看我们现在日益扩容的认知中的宇宙就可以清楚这一点了:我们认知中的宇宙(即“广延属性”)是依赖于我们的认知(即“思想属性”)的扩展而扩容的,即我们认知中的世界(即存在,即“广延属性”)是随着我们的智质(即精神,即“思想属性”)分化而不断扩展的。
也就是说,人类在物演进程中的生存位相(或存在度)决定了人类的认知能力,人类的认知能力的提升决定了认知中世界范围的扩展。物的广延属性其实指的就是时空,也是人类感知的结果(“感”偏重感性直观的结果,“知”偏重理性处理结果)。因为人类的感知能力决定了对时空的感知结果,所以康德仅仅把时间和空间视为先验的直观形式是不够的。也所以,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时空是感性直观的结果,但在爱因斯坦祭出相对时空观的时代,时空已成为被理性处理后的认知样态。须知,时空观就是宇宙观,人类时空观一直在变,从芝诺的时空观,到休谟的时空疑问,到牛顿和康德的绝对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最后到《物演通论》中把时空视为物存内涵的表达,表达的都是人类认知(包括时空观)会随着衍存位相的后移而变化。
所以,我们要清楚一点:自然维度的物(即康德的“自在之物”)和自然维度的时空都是我们的感知无法抵达的,一切通过广延属性呈现的物和时空本身,都是感知中的主观存在。感知中的存在即观念维度的存在。
关于自然维度和观念维度在五十四章和九十九章都有涉猎,可以综合起来学习,因为涉及卷二的内容,初读者一时难以理解可以暂时忽略,日后慢慢消化。
注:本章接着上一章人类精神的出现进一步澄清虚存压倒实存表象下的迷障,而后在下一章进一步说明在代偿表象由实而虚的进程中所表达的“危在”和“伪在”的实质。
附:本章重要概念:
一、“实存”和“虚存”
(概念注释)
实存:即“物的实体存在”,特指“感应载体或感知载体”。
虚存:即“物的感应属性”,特指“感知能力或精神现象”。
(第二十六章)虚存形态其实亦是一切具体实存的代偿形态之一,即以其虚化的机能或属性媒介来维系弱化物质的弱态依存。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