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伪在”和“危在”
显然,虚存压倒实存乃是自然实体自身趋于倾圮的产物。(1)
也就是说,虚存的扩展式显现表达着实存的虚弱性或弱化度,它还直接体现着某种趋向于“伪在”和“危在”的自然动势──因此它就是那个倾圮之势本身。(2)
所谓“伪在”并不是“非真实的存在”之意,而恰恰是“真实的存在”(“实存”或“实在”)自身正在失去其真正坚实的存在性之意。坚实的存在性(指高存在度的原初始基存态)被不坚实的存在性(指低存在度的后衍代偿属性)所取代,而不坚实的存在性居然可以发展到标榜独立的程度,且自以为自己是最真实、甚至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如柏拉图认为“理念”的恒稳性高于实物,由以证明“理念是存在的本原”;又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以及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等等),是为“伪在”。它与“虚存”是同一种存态的不同存在阶段,是继实存支配虚存之后,虚存反转过来支配实存,且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扭曲实存的那样一种特定存在状态。(详见卷二及卷三)(3)
所谓“危在”,望文生义即可。但特别应该留心更深一层的意蕴:即在虚存支配了实存的“伪在”阶段之全过程中,伪在方式将继续不折不扣地贯彻递弱代偿衍存法则,也就是在同一实存载体之上进一步削弱该载体的存在度,并相应扩展其业已分外嚣张的属性代偿,虽然此种代偿的质态会另具特色。而且,造成上述更其危化的存在形势之祸首,正是那依赖于实存载体的虚存属性本身,是为“危在”之狭义。(详论亦见于卷二、三)(4)
依据伪在和危在之宗旨,才可以将这种支配着实存的虚存本身也视为一层相对独立的“存在”,故此,我在后文中仍然沿用“精神存在”、“智质存在”等词项。但读者切不可忘记既往之哲学对这些词义不加考究所造成的麻烦后果。(5)
在递弱演化的自然进程上,虚存代偿对于维系摇摇欲坠的存续日显重要,这是由于自为存在者的自为性──即复杂到超越于实体之上的属性代偿足以构成某种自觉的虚存即伪在态势──正是其特定存在性(或“可存在性”)的基本凭借和直接体现。(6)
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物的智质存在和精神存在是宇宙演化系列的临末代偿属性或极端代偿形态,而生物,尤其是其最高发展阶段的智性生物大概是自然本体存在度趋近于零的可悲载体。【海德格尔的“此在”就这样“临场”(“Anwesen”,海氏用词)了,而且一旦“临场”当然就呈现为“敞开的”、“澄明的”状态,只是不知如此一尊“在场者”怎么竟变成“存在”的“本体”或“存在主义”的“人学本体论”。】(7)
总而言之,表现在人类身上的最完善的生物能,无非就是自然存在度趋近于至弱阶段的最高代偿属性或最后代偿方式而已。【说到这里,读者已不仅可以正面回答莱布尼茨那惊人的一问:“为什么存在者在而无却不在?”(须知此前的哲人们大多不能从本体论的角度正面回应这一问题,于是要么回避之,要么迂回到认识论的角度上虚与周旋。)而且,如果能够耐心地研读下去,读者还有望进而明了既往的哲学家连问也未敢直问的问题:“为什么一切存在者──包括人类本身在内──非要如此这般的存在不可?”(须知这个问题非但涉及一般存在者的存在本质,尤其涉及人的存在本质,而这正是哲学得以成为一门重要学问的落脚点。)】(8)

注释:
(1)虚存压倒实存是自然物演进程发展到人类晚级社会阶段,即以智质分化来实现自然物演分化进程阶段的必然,是自然进程本身存在度递弱的产物。
(2)也就是说,感应属性(亦即精神存在)的代偿增益表达着精神载体本身日益弱化的失稳状态,尤其是在这个自然进程分化发展到人类晚级社会阶段,其“伪在”和“危在”的趋势愈发显化。当然,这个趋势也是自然进程递弱代偿的趋势表达。
(3)“伪在”的概念可参考概念注释和本章第三段。
虽然感应属性代偿从奇点分化时就和实体结构代偿同步发生,但感应属性增益发展到人类晚级社会阶段开始具备了自我意识才被人类意识到,并称其为精神。精神(亦即“理念”、“虚存”等)由此独立出来,成为了被认知和进一步追究的对象。也就是说,当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身的感知是非真的,是有规定性的,外部对象就转化成了“虚存”或“精神存在”,甚至于外部对象是否存在都成为一个问题,只有感知本身成了唯一可以确证的存在,即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问题的根源在于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纵向的思路,无法纵向溯源,探明精神的发生学原理。于是,精神虚存成为独立的“伪在”。
对于精读者,根据王东岳先生讲座中的“五正印之伪在危在印”需要明白:
“伪在”之“伪”有两重,第一重是从存在度的自变量角度看,“伪在”表达的是位相性存在,是纵向的代偿衍存之“伪”,即古希腊本体论阶段人们就已经意识到的感知中的存在是非本质的流变假象,即代偿性存在假象。因为代偿性存在都是非本质的存在,是分化后的具体的、相对存在,会流逝、会灭归;或者说,代偿性存在就是位相性存在,主体处于怎样的代偿位相,就感知到怎样的代偿性存在,或者说,就有怎样的感知信息量。“这个‘虚拟’过程随着感应属性的代偿增益而层层叠加,步步迷幻,最终势将人类的认知系统导向识辨依存无效化的‘虚妄’之境”(见概念注释,黑体是我加的关键)以及“‘真实的存在’自身正在失去其真正坚实的存在性”(见本章)都是对这一重假象的表达。在这一重假象中,“伪在”的代偿效力随着纵向衍存中主体的存在度越来越低、衍存位相越来越靠后,会变得越来越无效,以致于最后衍的人类的认知越来越迷茫,最终说明了智质分化或科学代偿的无效性。这在科学时代全面表达,人类现在所处的系统危机都是理性逻辑(即哲科思维)代偿的严重后果。人类正在越来越失去最重要最基础的依存条件,自身的存在度在急速下滑。所以,对人类而言,加速科技进步不是出路,创新在这个路子上发展只能加剧人类的灾难。对科技应重点关注其负面效应—当然,按递弱代偿的理论,科技本身就是负面指标,没有正面效应,所以这里的“负面效应”是相对的、更直接的、更严重的“负面效应”。
第二重假象是从代偿角度的因变量来看,“伪在”是分化耦合的非本真存在,即认识论上的感知非真的第二重假象。指感知主体作为分化后的残体用自身的主观感应方式去耦合其它分化物的可感属性,感知到的结果注定非真,这是横向耦合之“伪”。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随着代偿位相越来越后衍(往后分化衍存),其感知结果已经具备了自我意识,能明确自身感知中存在的非真性,即能反思感知的结果了,这就进入了哲学的认识论阶段。而这时候感知非真的”伪在”已经作为认识论阶段的研究对象成为“虚存”。所以第二十七章才说“它与‘虚存’是同一种存态的不同存在阶段,是继实存支配虚存之后,虚存反转过来支配实存,且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扭曲实存的那样一种特定存在状态”。对“伪在”(或“虚存”,或“精神存在”)的反思最初从对感性的反思开始,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其实是对自己感性的否定、对理性的肯定;而对理性的反思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开始;而《物演通论》卷二更是对感性、知性、理性全面而彻底的反思,而且正是通过精神纵向衍化过程的反思,说明了感知结果的非真的程度随着感知主体存在度降低和感应属性代偿增益而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感知含真量越来越低,因为在感性、知性、理性的代偿增益过程中,知性是对感性的抽象或虚拟,理性是对知性的抽象或虚拟,这种层层抽象或虚拟的过程,只会加剧”伪在”之“伪”的程度。所以,理性逻辑代偿必然是越来越无效的穷途末路。
反观上述附录中概念注释和本章中对”伪在”概念的表达,概念注释中的表达更全面的涉及了”伪在”的两重假象,而本章中因为全书论证的内容尚未进入卷二的逻辑反思阶段,所以更侧重第一重假象,只在最后“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扭曲实存”涉及到第二重假象。
(4)“危在”的概念可参考概念注释和本章第四段。
一切迟发的或进化的后衍存在者都是“不坚实的弱化存在者”,是谓“危在”。这种由“在”导向的“危”势是日益加剧且不可克服的,人类及其人类晚级社会就是它的典型表现和终末体现。
“危在”之“危”在于自然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存在本性
递弱、存在稳定性递失的过程,只是在虚存压倒实存的阶段,这种“危”的程度更加彰显,且有被人为加速即过度代偿的倾向,是谓雪上加霜。
对于精读者,根据王东岳先生讲座中的“五正印之伪在危在印”需要明白“危在”是后衍结构存在失稳失位的表达,即在自然物演的进程中,随着存在度这个弱演变量的递弱,越后衍的存在越趋于失稳失存。如最后衍的人体结构和前衍的单细胞生物、多细胞低等生物相比,是最脆弱的结构;最后衍的人类晚级社会结构稳定性最低,卷三一百五十五章中“结构代偿失耦联”就是对终末社会代偿阶段社会各系统、系统各组分的耦合越来越难的表达。由此说明了为什么人类文明越发展,社会危机度一定越高。
附录概念注释中强调“危在”过程即整个物演过程,人类及其人类晚级社会是“危在”的显化阶段。二十七章的表述强调了在人类及其人类晚级社会,因为虚存主导实存,也就是智质分化主导人类社会结构分化,所以智质分化或哲科思维的理性逻辑代偿只会让人类越来越快趋于失存,这是狭义的“危在”内涵,即狭义的“危在”指的就是科学对人类只有戕害效应。
需要说明的是,“伪在”与“危在”倾向从奇点爆发的一瞬间就已经开始,而且是对同一进程的趋势表达,就如同结构属性代偿的结构叠加和感应属性代偿的属性增益是对同一物演进程不同角度的表达一样。人类晚级社会的智质分化耦合阶段,“伪在”与“危在”的倾向才由隐性逐步发展为显性。这种趋势的显化,表达在“伪在”上,说明人类的知识越来越无效;表达在“危在”上,说明社会变革也越来越无效,即在自然分化包括人类社会的分化进程中,人类的认知注定越来越茫然,人类社会的结构注定越来越动摇。这里暗示人类想通过提升自己的知识量和改变社会结构来改变人类的存在境况是不可能的。
(5)虚存压倒实存的阶段,因为虚存本身也被视为研究对象,所以也单独被视为另一层存在,即卷二的“精神存在”和卷三的“智质存在”,都是一回事。
但需要注意的是,既往哲学使用“精神存在”这些概念的时候,和本书递弱代偿存在论模型下的概念内涵是不同的。既往哲学中是“精神存在”并不包括精神载体(即作为人体本身的器质性结构存在和人造工具作为类体质的延伸结构存在)本身,反而把二者视为对立的存在;而本书中的精神存在(即感应属性代偿)和精神载体(即实体结构代偿)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存在,是同一代偿进程中同一具体存在不同角度的属性表达而已,正如在一百一十九章指出的:“精神全体”必须把精神载体也加入其中,才真正成全了“精神存在之全体”。【基于此,则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之命题中的“在”,当然只能是“精神存在之全体”的“在”,而不能是“精神实体”或“精神本体”的“在”。】
(6)自然物演进程是属性丰化的进程,属性不仅包括结构属性、感应属性,还包括能动属性或者说自为属性;当然不论哪种属性都是同一存在的不同视角而已,作为一体的存在,这些属性都是不可分割的。人类晚级社会阶段,人的自为能力越来越强,完全依托于智质分化(即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下一个个不断更新的逻辑模型(即自觉的虚存)——大到宇宙观模型,小到每一篇论文——这本身就是人类所处最后衍位相的存在性的表达。
(7)所以,人类特别彰显的精神存在或智质存在只是人类这个最后衍的存在存在度趋近于零的感应属性代偿(即精神代偿或智质代偿)罢了。
海德格尔的“此在”以“无规定的我”为讨论的起点,不追究人的发生学原理,人天然就是存在本在。也就是说,“在场者”(即人这个主体存在或这个主体的精神存在)天然就成了“存在”的“本体”或“存在主义”的“人学本体论”。“临场”是指人的精神质态,一开始就无来由地显示为“敞开的”、“澄明的”感知状态。实际上,以人为主体的“敞开的”、“澄明的”状态只不过是人的感知方式扩展到有自我意识、感知内容扩容到更广袤的天地万物下的感知状态罢了,说到底都只是人的感应能力的表达,也是人依存条件更多、存在更弱的表达。关于“此在”与“澄明的临场”在本书第一章和四十章也有提到,可配合理解。本书正是在递弱代偿的模型下说明了“此在”与“澄明的临场”的来由。而且,在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下,人类的“知”其实是越来越茫然,即越来越不澄明的。
(8)总之,人的一切能力都是对其至弱存在度的代偿。人类作为最后衍的存在,越来越趋近于失存的边界。莱布尼茨那惊人的一问:“为什么存在者在而无却不在”要追究的其实是存在的边界。因为存在是最基本的属性,那么连存在属性都没有的“非存在”在哪里呢?这里的“非存在”其实就是绝对“无”,在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中则在十二章及三十四章论述的有限衍存区间之外。而相对的“无”,是指“有生于无”的“无”,虽然没有其它属性,却还有存在属性,才能因为分化产出其它属性,这就是始基存在的存在度也只能近似于1的原因,因为它还有基本的存在属性,当我们说奇点无属性时,只是指几乎无属性,这个几乎无属性的存在反而是本性最圆满的、存在度近似于1的、最坚实的、尚未分化的始基存在。也就是说,如果把“非存在”理解为本体存在的话,就是指始基存在。正如五十一章引用海德格尔的话“当在者谈论在时,他其实只是在谈论在者。因为对在者说来,在已无可依托,他(或它)必须依托于其他在者(即以其他在者为条件)而存在,故此,“在”才退为背景,成为抽象”,这个“在”就是始基存在。
而且,哲学是追求终极的学问,而追求终极必须要追究人的存在本质,而要弄清人的存在本质,必须要弄清人与万物的关系以及万物的存在本质是什么。(答案:存在者包括人的存在本质在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中就是各自在不同衍存位相上的存在度而已)。
注:本章继续上一章的内容,指出在虚存压倒实存的人类晚级社会阶段,更显化的”伪在”和“危在”倾向。这是自然进程自身递弱分化的产物,也是人类存在度至弱的表达。
附:本章重要概念:
一、伪在
(概念注释)一切可以言说或可以表象的存在都是“非本真的虚拟存在”,是谓”伪在”。由于任何主体只能借助自身的感应属性去耦合对象的可感属性,也就是说,我们没有任何一条非主观的通道可以直接抵达客体存在,由以造成不可克服的所谓“形而上学的禁闭”。麻烦在于,这个“虚拟”过程随着感应属性的代偿增益而层层叠加,步步迷幻,最终势将人类的认知系统导向识辨依存无效化的“虚妄”之境。
(第二十七章)所谓”伪在”并不是“非真实的存在”之意,而恰恰是“真实的存在”(“实存”或“实在”)自身正在失去其真正坚实的存在性之意。坚实的存在性(指高存在度的原初始基存态)被不坚实的存在性(指低存在度的后衍代偿属性)所取代,而不坚实的存在性居然可以发展到标榜独立的程度,且自以为自己是最真实、甚至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如柏拉图认为“理念”的恒稳性高于实物,由以证明“理念是存在的本原”;又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以及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等等),是为”伪在”。它与“虚存”是同一种存态的不同存在阶段,是继实存支配虚存之后,虚存反转过来支配实存,且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扭曲实存的那样一种特定存在状态。
二、危在
(概念注释)一切迟发的或进化的后衍存在者都是“不坚实的弱化存在者”,是谓“危在”。这种由“在”导向的“危”势是日益加剧且不可克服的,人类及其人类晚级社会就是它的典型表现和终末体现。
(第二十七章)所谓“危在”,望文生义即可。但特别应该留心更深一层的意蕴:即在虚存支配了实存的”伪在”阶段之全过程中,”伪在”方式将继续不折不扣地贯彻递弱代偿衍存法则,也就是在同一实存载体之上进一步削弱该载体的存在度,并相应扩展其业已分外嚣张的属性代偿,虽然此种代偿的质态会另具特色。而且,造成上述更其危化的存在形势之祸首,正是那依赖于实存载体的虚存属性本身,是为“危在”之狭义。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