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作为整体的存在无所谓强弱

因此,“存在是一”(巴门尼德语)。这“一”既是天衣无缝的一体存在,更是连续无间的一统存在。【在巴门尼德那里,这还只是一句囫囵未展的隐喻之谈,就像一粒自闭的种子,一旦发芽生长才显出歧枝蔓延的另一番景象,即便是巴门尼德本人,只要他的思绪稍有萌动,立刻就呈现为初叶分蘖的异端(参阅本书卷二第六十三章)。自此以还,整个哲学史再也没有能够真正回归到“一”的本原思境之中。】(1)

换言之,存在的统一性就在于它以递弱代偿的方式存在着。【凡是割裂形态的存在,都是观念形态的存在,而且是疏浅的观念存在。譬如物质实存与精神虚存的对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妄争、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隔离、以及诸如T·H·赫胥黎所谓的“自然过程”与“园艺过程”的分野等等。甚至应该说,就连割裂形态的疏浅的观念存在本身,都是观念载体的代偿性存在方式或代偿性存在阶段而已。】(2)

既然存在是一统的存在,就不要为弱化的衍存以及衍存的弱者悲观,因为弱势的衍存正表达了存在本身的强势──即宇宙存在无论怎样艰危都要坚持存在下去的那样一种强势。而且,正是由于弱化的衍存进程才造就了可乐可悲或忽乐忽悲的“诗意的栖居者”(海德格尔语)【所谓“诗意”,其实就是至弱者对其弱性的无意识抒怀,乐其为弱性所成就,并继续有所成就;悲其为弱性所困扰,且无法克服此困扰。至于哲学上或科学上针对人的衍存及其前途所发生的“悲观论”和“乐观论”之辩,却未免失之于无知和无聊,无知在毫无任何学术意义可言,无聊在毫无任何实践意义可言,因此最好把这类吟唱留给诗人们──以及感情富余而哲思贫乏的“诗哲”们──去浩叹。】(3)

也就是说,存在的弱势就是存在的缔造,而存在的缔造就是存在本身。所以存在的方式是不可变易的,正如存在本身是不可变易的一样。(4)

缔造存在这个角度出发,弱化就是强存。它“强”在如下各项意义之中:

a非递弱而代偿之,则无存在可予存在;

b非代偿而衍运之,则无弱存可予赓续;

c非衍运而维护之,则无存续可予绵延。(5)

故此,如果把整个存在体系视为单一而完整的实体,则弱者不弱,强者不强;或者说,弱者之弱,正为强者之强。(6)

注释:

(1)存在是一,正如二十五章所言“存在是同一的存在,是前存的包容”,即存在在横向上是同一的整体存在或一体存在,纵向上则“达成衍存的统一性”,即统一的存在或一统存在。也就是说,未分化的“一”是一个抽象的整体空洞,分化后的“一”横向上是个不可分割的天衣无缝的整体,纵向上是按递弱代偿方式展开的一个连续无间的物演之流,即衍存统一性整体。

巴门尼德说“存在是一”时,是天人合一的本原境界,而思绪稍有萌动,即卷二第六十三章巴门尼德提出“存在”与“非存在”,其实就有了哲学分化的开端,至此,分化后的哲学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义论,再到现代哲学、后现代哲学,如同一颗种子,从树根、树干到树枝、树叶,对哲学的探讨从此再也没有回归作为种子以及从种子到树叶的整体思境或本原思境中,直到《物演通论》第一次完成了对哲学整体的回溯,故系列地解决了既往哲学的遗留问题。(注:对哲学整体的回溯也是对人类文明整体的回溯、对存在整体的回溯,因为存在就是人类的感知对象的总和,而所有人类的感知对象或结果构成人类文明。)

我们认为将来互联网和区块链会实现万物一体,但实际上万物从来都是一体的:时空一体,连接万物;或者说,时空、万物本一体,这是《物演通论》这本书的时空观:“时空存在与物的存在共和为“一维存在”(即“一系存在”)而存在,这就是时空的本质”(见第五十四章),即时空就是物存内涵的表达,就是万物的失稳失位程度的彰显。也就是说,物演坐标示意图上的横轴就是超时空的时空与万物一体的一维衍运维。这与既往的时空观不同。康德的时空观认为时空是先验直观形式,即时空是先验的感知平台,属于绝对时空观;爱因斯坦的时空观是先验逻辑(指狭义逻辑、理性逻辑)形式的产物,因为相对时空理论是直观不能达成的,需要理性逻辑整顿而成。而且,万物也是先验逻辑形式下属性耦合的结果,或者说逻辑主观分割的结果,因为广延属性就是万物被主体视觉武断处理过的结果,主体的感知为了方便求存,把时空分割为背景,把一体的依存物在主观感知中截然分开,如颜色的武断界定,或者把分开的依存物混合成一体,如阳光就是七色光的混合——无论是武断的割裂还是混合,都是求存下必须的感知武断。

(2)存在的纵向统一性表达为纵向统一的递弱代偿的存在方式。任何割裂的观念都是对这种纵向统一性的无知,其中包括:1、物质实存和精神虚存的割裂。物质实存和精神虚存本是一体的存在,只是前衍存在(包括无机存在和低等动物)的感应属性太弱而没显化出来,后衍存在(如有了理性的人)的感应属性因发展出自我意识而得以显化为精神虚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割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中的“物”和“心”(即物质实存和精神虚存)本是一体,只不过唯物主义尚未意识到“心”的先验的感知规定性,即“心”横向感知时的主观性,而唯心主义未意识到“心”只是“心”之载体(或主体)的感应方式,即“心”纵向衍存的客观性。3、人文和自然的割裂。人文现象其实只是自然现象的继续,都是递弱代偿衍存律下的产物,割裂只是因为人们没找到二者之间的纵向关联。4、赫胥黎所谓的“园艺过程”和“自然过程”的割裂。实际上,“园艺过程”是“自然过程”的继续,人类的意志就是自然意志的间接彰显,共同表达为递弱代偿的衍存律,既往的割裂也只是因为人们没找到二者之间的纵向的深层关联而已。

也就是说,递弱代偿的存在性统一整个存在,不见整体的管窥之知都是对整体的割裂和无知,而各种被割裂的“知”本身也不过是作为“知”之载体或感知主体作为衍存物的“在”的属性代偿罢了,反应着“知”之载体或感知主体作为衍存物当下的“在”的衍存位相及弱化本质。本段最后一句中的“割裂形态的疏浅的观念存在本身”指的就是卷二的不自觉认真或非逻辑武断,即感知规定性导致的武断。

进一步说,作为整体的存在,或者说基于递弱代偿存在性下的统一存在注定是和谐的:物质是精神的载体,主体和客体都是物演之流不同阶段的分化产物,人文是自然的继续……任何对立都是对整体存在的认知上的割裂,包括认知本身也是作为分化物的主体代偿求存的先验感知规定性下的认知,不可避免的存在先验的武断或割裂。也就是说,割裂有两种:一种是缺乏整体认知观念的割裂,一种是先验感知的割裂。

(3)整体的存在无所谓强弱,递弱的衍存只是对存在整体存续的成就,故人之弱存的意义也不过是达成存在整体的存续。而且,人类的存续之弱正是人类所有情感的衍生基础,故人类“诗意”等对于情感的抒发都是对人性之弱的直接表达,实质上无非就是乐其代偿能力的提高,悲其无常失稳的弱质。而哲学本身无关悲观或乐观,只是对存在理性的追究罢了。

(4)也就是说,衍存之弱缔造存在的续存,或者说直接就是存在本身。故,人类的弱存及其越来越弱的存在方式不可改变。或者直接说,任何存在者或弱存者包括人都是自然本身,所以人道即天道,不可改变。

(5)从缔造存在或达成存在的续存而言,递弱是动力,代偿是手段,存续是目的和结果,递弱代偿本来就是一体的存在或共同展开为存在。故,递弱和代偿是一回事,衍存展开缔造弱者和整体存在达成强存的实现是一回事,即,递弱代偿和存在本身是一回事。也就是说,存在是一个整体,递弱的衍存达成存在整体的存续,也是存在本身。

(6)故,作为整体的存在无所谓强弱,弱衍即强存,二者同一。

 电影《蓝色骨头》有一段旁白,文学化的表达了存在的整体性或时、空、物的一体性,摘录如下:“这座山的背后有个巨大的时空,这时空是不能随意谈论的,因为你一旦谈论它,它就变成历史了。它不是历史,也不是现在,它是个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季节。”

它的意思是说:在哲学中,存在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整体的抽象存在,也具体囊括了所有时空即整个物演之流的所有具体存在。影片中,导演用这段诗般的旁白表达着哲学的意味:任何刹那的存在(时、空和物一体的存在)都是整体存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何刹那的存在,也许你不知、我不知,但天知、地知——刹那即永恒。当我们不去谈论的时候,它作为整体存在中的一个微小的局部存在着,是个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季节(即不可重复的时空存在,包括时空下的所有物存);当我们谈论它的时候,因为要表达它与我们的关系,就必须介入时间概念,它便成了历史。

所以,任何具体存在都不必因为自己的微小而觉得无意义,存在本身就是意义;对于整体存在而言,无论你的衍存位相在哪里,存续多久,怎样存续,你都是整个存在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正是所有具体而微小或者而具体宏大的存在构成了整体存在。所以,再微弱的存在,哪怕一朵花开,开过即存在过,对整体的存在而言,也是刹那的永恒;再宏大的存在,如一颗恒星,也会陨落或灭归,相对整体的存在而言,也是永恒的刹那。也就是说,任何具体存在对于整个存在而言,既是微不足道的,又是不可或缺的,每一个具体存在成就了整体存在的续存。

注:上一章讲了存在性是存在的本质规定性或存在本身,本章继续在这个基础上说明具体的弱衍过程就是存在整体的强存。所以,具体的弱存达成整体强存的实现,故,整体的存在无所谓强弱。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