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由存在度理解存在与代偿
同样,有了表达下倾动势的偏位线,存在效价就成为可以测量的变项参数,即从存在度下倾线上取任意一点向下做垂直于坐标横轴的线段,其反映在坐标纵轴上的高度,就是处于该存在度位点上的存在物所具有的存在效价或存在度的测定值。(1)
从上述测量关系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存在与代偿的真切含义:
a.所谓“有功代偿”或“无功代偿”的“功”,是将潜含在属性中的代偿之“效价”转化成某种体现于存在或服务于存在的“作功”,亦即让自为的功效得以在存在性的构成中显现,此种显现仍须沿着存在阈的恒定基准进行。即是说,上述有关存在度的测定值直接就是该存在物自在程度的参数,由于存在度与代偿度呈反比相关,因此,在存在阈的平行线下对存在度参数的补充值就是代偿度的参数,亦即直接就是该存在物的自为程度的参数。
b.随着衍存偏位线的逐步下移,衍存者的自在性日趋萎缩,代偿性的自为空间相应增大,这个自为空间就是自为者的活动空间或行为空间,也就是自为者的活化样态的总和。换句话说,如果从自在的感应性发展出自为的感知性,则这个自为空间的扩张态势就构成感知此岸的扩张空间;如果从自在的被动性发展出自为的能动性,则这个自为空间的具体容积就构成能动者当时自由度的框范;如果从自在的物理波动发展出自为的心理波动,则这个自为空间的递增幅度就构成心理波动的振幅增势;最后,如果从自在的物类聚合发展出自为的社会整合,则这个自为空间的逐步拓展就构成社会结构的繁化进度。(2)
总而言之,代偿所做的“功”将随着代偿度的扩张而在自为者的各个存在领域或生存领域展现出日益光怪陆离的自为属性,尽管正是这些自为属性本身将存在者从强态的“存在领域”带入了弱态的“生存领域”,由以令“有功”终成“无功”。(3)

注释:
(1)存在效价在物演坐标示意图上的纵向取值就是存在度。
(2)从存在度与代偿度的关系更能直观说明存在和代偿:
a、代偿之“功”即实现求存的自为能力。“自在”和“自为”是不等位的同义词,但存在度直接表达存在者的“自在”程度,代偿度直接表达存在者的“自为”程度。自为的程度和代偿的丰化程度成正比,所以,这个自为的功效就是代偿有效性的“有功”。
b、存在度所对应的存在的现象形态即代偿的自为空间或自为者活化样态的总和。随着存在度递弱、代偿度的增加,自为空间同步扩展:
1、表现在“感应属性”代偿中“感”的一面(即意识或逻辑层面),就是感知的不断扩张(或扩容),即卷二感性、知性、理性逻辑函项的层层拓展,也包括卷三社会卷中的文化子系统,第七十章的“精神坐标图”是最直观的表达。当然,精神存在即感应属性,其中“感”和“应”须臾不能离,所以“感”的扩张必然是伴随着“应”的扩张而同步扩张的。
2、表现在能动性上,就是存在者从自在而被动越来越自为而主动的自由度的不断膨胀,亦即行为能力上的自由和自主性,具体可参阅五十二章。而且,正是这种自为求存的代偿方式在卷三发展出人类社会的经济子系统。
3、表现在自为者的心理层面,就是心理波动的振频、振幅不断加剧,具体可参阅一百零八章的心理波动示意图。心理动量或意志级别不断加强就是对人类存态愈发失稳失位的直观表达,是精神存在或感应属性中“应”的一面,随“感”的扩张而同步扩张。
4、表现在最后衍的人类社会层面,就是社会结构的不断繁化,就是人类通过智质的不断分化,即分科分工,缔造出越来越复杂的人造物(即类体质),从而导致社会政治子系统越来越复杂,当然,经济、文化和政治是不可分的一体,所以必然同步复杂化,亦即人类社会本身越来越复杂。这属于卷三的内容,初读者不必理解。
(3)总之,所谓自为或活化状态,就是属性丰化,不同属性只是对属性代偿整体不同侧面的表达,归根到底,表达的都是同一代偿进程或代偿状态。也就是说,物演进程从自在性存态不断过渡为自为性存态、从强态的“存在领域”步入了弱态的“生存领域”的递弱过程;与“自在”和“自为”是不等位的同义词一样,“存在”和“生存”也是不等位的同义词。递弱的物演进程是无效代偿从隐发阶段过渡到显发阶段的进程,即越后衍的存在越来越通过日益膨胀的自为手段表现出对失存临界点的主动趋附(当然,这个趋附归根到底也是自然律的间接彰显),显化的“有功”终于转化为显化的“无功”,虽然实际上横向每一步代偿“有功”(即代偿有效性)的达成都是对纵向代偿“无功”(即代偿无效性)的实现。
注:本章面对物演坐标示意图,从存在度的角度再一次表达代偿的功效综合表现的自为性,或者说存在都现象为不断丰化的属性存在或代偿性存在,与前述二十一章“后衍存在日趋活跃与动荡”相照应。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