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透视存在三视角
可见,无论对于抽象的存在势态抑或具体的存在事物而言都有三个不同的视角需要剖析,否则,囫囵的存在概念不免照旧是一团迷惘:
a.基于存在阈(Ts)的合成状态,可以明察代偿的十足效价,即对于一切自身存在度必失的存在者来说,非代偿则无以存续,而且代偿的幅度反比于存在度的失量而递增,代偿的形迹从此可以测度,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度与代偿度以等价互补的方式相混淆,致使代偿现象直接显现为存在性的本体而无从区分,结果造成所有存在者之存在阈在总体上延展成一条平行等位线的假相,即站在这条代偿等位线上看,万物的存在(特指“可存在性”)似乎是无差别的,因此甚至湮灭了存在性的概念本身。于是,“存在”僵化为客观的或主观的“对象”,殊不知“存在”本来是“存在性”弱化代偿的展开过程,这是既往所有哲学浑然不能自觉的痼疾所在。海德格尔对此似有所悟,故将“存在”注解为“临场”或“此在”,然而,此在者何以要“临场”?临场者何以能“澄明”? 却是海氏本人以及存在主义哲学讳莫如深的基底悬惑。
b.基于代偿度(Cd)的扩张态势,代偿过程分外夺目,它直接呈现为整个存在系列的舒展过程和丰化过程,即对于一切表达为代偿产物的存在者来说,代偿就是存在本身,亦即代偿度的增势就是存在性的体现。于是,在对代偿的底蕴缺乏探究的前提下,代偿的效价就呈现出自我膨胀或趋于强化的倾向,由此造成这样一种幻景:仿佛代偿度的扩张就是存在性的扩张,一切存在者之所以能够继发性地衍化出来和拓展开去,就是凭借了自然存在体系中某种固有的自强本性,至于造成表面上的存在性如此自发扩张的深在原因是什么,却完全被显而易见的代偿增量或代偿“强势”所屏蔽,换句话说,站在代偿进程的单方面看,万物的存在和演化不免呈现为达尔文式的进化论形态,这就是哲学性的进化论观念得以在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广泛扩散的原因之一。
c.基于存在度(Ed)的萎缩态势,代偿所表达的演动矢量才变得可以理解,由于存在力度的单纯萎缩或单向流失使存在本身难以成立,代偿过程必须随之为其张目,倘若代偿不足,即造成灭归形式的失存后果,反之,充分代偿则支持着存在得以衍续。代偿由此达成存在性的内涵和外延的统一,亦即代偿过程就是存在度趋于衰变的展开过程,换言之,代偿度是存在度的实现,存在度是代偿度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代偿度与存在度原本属于同一回事。因此,它们以同一的倾角或斜率推动着衍存偏位线的延展,站在这条趋于下倾的偏位线上看,正是代偿过程本身使存在性或存在度的递弱进程成为现实,即是说,代偿过程既是存在度的载体,又是存在度的失落,它使存在得以续存,也使存在趋于失存。

注释:
无论是抽象存在还是具体存在,要了解其存在性,就必须从存在阈、代偿度、存在度三个视角去分别剖析才有望弄清:
a、从存在阈的角度看,存在阈(Ts)的合成中,递弱的存在度是隐性的,递增的代偿度是显性的。通过不断丰化的属性彰显,显化的属性存在常常直接被误会为存在或存在性本身。同时,表达为代偿等位线的阈平行线也会被误会为万物本质上的同一。
换句话说,对于万物的“可存在性”来讲,我们过去认为都是均质的,其实这就对应了递弱代偿原理的存在阈普适常量这个概念,就是标定万物之能够存在的这个平行线,只要存在就‘齐’在这条平行线上。这也决定了大众甚至过往的哲人,因为他们被万物的可存在性的表象迷惑,即没有把这条平行线分解成存在度和代偿度呈反比例函数构成,而是错把这条平行线全看成为单一的代偿量的表达,结果把万物的这个可存在性看成囫囵一体的。如庄子的“齐物论”就是“齐”在这条代偿等位线上,即万物都是整体存在须臾不可缺的一部分,其可存在性就是其存在的必然显现和存在本身,但没有矢量的追究,万物就是囫囵的整体,找不见彼此的关系,这自然导出十一章中存在度均等分布的误会;或者,也有人把“齐物论”的“齐物”理解为“万物同质”,即在质料因上的“齐”,因为古代是气一元论,认为“天地间,一气耳”、“气聚则生,气散则亡”,但质料归根到底也是逻辑形式下的逻辑模型,而对逻辑形式的渊源的说明正是通过万物演化矢量之异即存在度的差异来表达的。所以,澄清存在阈规定导致的存在度均等分布的假相,是通过存在阈理解存在的关键。
海德格尔觉察出存在的主体性差异或位相性差异,故视“存在”为以人为主体的“此在”或“临场”,因为只有人追问存在。但人何以存在?人的存在为什么可以通过超越性实现为“澄明”,却只有在《物演通论》的存在论模型中才能找到答案。关于“临场”或“此在”以及“澄明的临场”在本书第一章和二十七章都有提到并注释过,此处不再赘述。
b、从代偿度的角度看,代偿度(Cd)的显性扩张的丰化表象造成了进化论观念的长期误会,掩蔽了深层的存在度递弱的本质。与前述二十二章照应。所以,澄清代偿规定性导致的存在度趋升分布的假相,是通过代偿度理解存在的关键。
c、从存在度的角度看,存在度(Ed)的萎缩才是代偿度的实质,即物演进程是纵向本性递弱、横向属性递丰的过程,是纵向分化(或残化)失存、横向耦合续存的过程,纵向横向的时空衍运构成物演的存在之流。
总之,理解本章可以配合第三十八章“阈上存在”的波动假相,可以配合第十一章的五种存在度的可能分布(其中还有一个无意义的紊乱分布)。相对于存在度的趋降分布,其他都是假相或现象,存在度趋降才是本质。
后续第四十四章和第八十八章会继续说清说明现象与本质的同一性,归根到底,本质就是现象逻辑整顿的结果,故现象和本质其实还是一回事,所以本章才说:代偿度是存在度的实现,存在度是代偿度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代偿度与存在度也属于同一回事。
也就是说,递弱进程、代偿进程、不断续存的进程、趋于失存的进程,是同一物演进程,这个进程作为存在度这个弱演变量的载体,归根到底就是存在性展开的进程。
注:本章从存在阈、代偿度、存在度三个角度来说明存在性,也说明了三者的不可分割性以及终极上的同一性,即代偿度是存在度的实现,存在度是代偿度的本质,存在性的度就是存在度。总之,整体的存在性必须一分为三才能说清,也必须合三为一才能正确理解。无论对于整体存在还是具体存在皆如此。
另外,从第三十章到本章,是一个从论述整体存在到具体解析存在性,从而逐步推出“物演坐标示意图”并详细解读此图的证明过程和解读过程,并与此前演绎的内容不断照应和深化,最终把卷一的所有内容浓缩于“物演坐标示意图”中。于是,对“物演坐标示意图”的理解程度直接就是对卷一的理解程度。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