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代偿规定

至此,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佯谬上,即代偿既是无效的又是有效的。(1)

代偿的无效性使之表达为这样一种糟糕的矢量相关关系:要么进化而呈递弱趋势,要么灭归而告失存之局;前向是一个减量,后向是一种取消。倘若一定要给它界定一个可以定量的“代偿效价”的话,那么,它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似乎都是负数,或者说,似乎都只能趋近于零。因为,代偿效价之所“偿”是针对着存在效价之所“失”而言的,如果作为补偿的结果居然超过了损失量,亦即代偿效价呈现正值,则事物的跃迁与灭归已无区别,这是悖理的,因而不能成立;如果这一补偿的结果刚好等于损失量,亦即代偿效价呈现零值,则事物的跃迁等于保持原位,跃迁成为多余的一举,代偿与无代偿没有差别,是为代偿的无意义效价;如果这一补偿的结果依然趋向于损失量而终归不能补足,亦即代偿效价呈现负值,则事物的跃迁得以实现,代偿的作用充分表达,此乃代偿唯一有意义的状态。【这段文字不是定量表述,而是引导性的定性阐释,旨在说明代偿效价之所得丝毫不能弥补存在效价之所失,尽管它表现得极为丰满,以至于常常让人误以为它是某种超量递补或增量演动,譬如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适应说”,以及一般人所谓的“社会历史进步论”和“科学技术发展观”等等。从这个角度探察,可以讲,代偿非但不是增量,甚至也不是等值,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减数系统,因为代偿进程就是存在效价趋于流失的实现方式,故此才说“代偿效价呈现负值”。(可回顾本卷第九章,且从深层进一步定性其哲理内涵。)】(2)

代偿的有效性使之实现为失之于弱而非骤然失之于存的存续之流,而且唯因其弱化才有所代偿唯因其代偿才得以活化,活化不是存续的目标却铸成目标──即从言说存在拥有存在无所不为其用:弱化不是存在的追求却促成追求──即从自在存态自为存态无所不用其极;于是,存在终于在递弱代偿的有限区间内实现为存续,一如存续终将在递弱代偿的有限区间内实现为失存一样。(3)

这个代偿存续和代偿失存的趋势,给代偿落实形态或代偿演化方式以如下规定:

a.愈原始的代偿属性,其总体分布范围愈广,亦即它得以落实的普遍性愈大,局限性愈小;【譬如,电磁感应属性遍布于粒子、原子、分子和生物等一切分化物之中,而感官感觉属性仅为多细胞后生动物所具备。】

b.愈后衍的代偿属性,其总体分布范围愈窄,亦即它得以落实的普遍性愈小,局限性愈大;【譬如,电磁感应属性的普遍感应范围可以涉猎世间一切分化物的对应属性,而感官感觉属性的局限感性范围,若以视觉为例,则仅仅对应于某一狭隘频谱的发光和反光属性。】

c.由此导致,代偿扩展的内在要求愈来愈迫切(与a项相通),而代偿聚焦的外在效果却愈来愈尖锐(与b项相通),从而令代偿进程的实现概率倾向于逐步递减。【因此,越后衍的物种,如人类者,其代偿花招越繁,意志及欲求也越强,然而他们多向思维的逻辑分化和多种愿望的志向分化,又使任一思想成果或意志追求的覆盖面日趋狭隘,并使其得以落实的几率日趋下降。(详见卷二)】(4)

一言以蔽之,代偿就是自然体系为自身循序建构存在的形式,然而,为了撑起这个非此不可的“花架子”,它又必须付出自身存在稳定性趋于沦丧的代价。假如二者之间真还具有某种“等价关系”或“代偿效应”的话,那就是,存在的形态愈繁华,存在的稳势则愈凋零,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存在效价之所失与存在招数之所得成反比,亦即存在本性的失量与存在属性的增量相等,这就是“代为补偿”的偿还值──一个虚有其表的“等价原理”。(5)

这个代偿虚化和代偿弱化的趋势,给代偿实现形态或代偿运动方式以如下规定:

a .愈原始的代偿属性,其代偿效力愈强,且对后衍代偿运动具有潜在性的决定作用;【譬如,理性活动弱于知性情感反应(故有康德斯言:“理智不过是激情的奴仆而已”),而情绪反应又弱于更原始的生理需求(弗洛伊德“性决定论”的合理之处就在于此)。】

b .愈后衍的代偿属性,其代偿效力愈弱,且对前体代偿形态具有遮蔽化的抑制作用;【譬如,理智通常成为情绪的克制要素,而高尚的情感其实大多不过是卑下的生理需要的变态焕发和实现媒介罢了。】

c.由此导致,代偿运动方式也呈现出逐层递弱的倾向(与a项相通),而且,相反地,代偿形态本身却恰恰使这种代偿效应的递弱倾向遭到掩盖(与b项相通)。【因此,常人总不免肤浅地认定,理性以及与理性相关的其他德性是人类最伟大的禀赋,可那些真正深刻的思想家却动辄就要揶揄或嘲弄人性的轻薄,然而,即便如此,它也丝毫无妨于我们盲目的人类在整体上将自己视为是自然万物最有力的征服者,尽管他们其实不过是宇宙物演进程中一个临时寄托的弱化衍存形态而已,故,庄子的如下警句历来很难得到真切的领会:“生者,假借也。”(见《庄子·外篇·至乐》)】(6)  

注释:

(1)关于代偿佯谬可以复习第十九章、三十三章、三十六章。第十九章的代偿有效性和无效性,与第三十三章的代偿的等效原理、真实效价和非等效原理、虚假效价,与第三十六章的代偿的有功和无功,都是代偿佯谬的表达,都是一回事。

(2)本段通过反证法证明代偿效价只能是负数。首先,代偿之“代”指“代偿”不是对存在者所失存在度的还原,即代偿量不等于存在度的损失量,或者说代偿度不能取代存在度,如果能还原存在度的损失、如果能取代存在度,就等于没有变化了,则物态跃迁也不成立了;如果代偿量大于存在度损失量,则存在度增加,物演进程的跃迁和灭归就同一了,不成立;所以,只有代偿量小于存在损失量,而且因为代偿效价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只能是负数,所以代偿量只能是趋近于0的负数。这是代偿效价的补偿趋近于存在效价的减少但总归不能补足的唯一有意义的、使得跃迁得以实现的状态。换句话说,代偿的无效性决定了代偿效价是负数,代偿的有效性决定了这个负数趋近于零。复习第九章也可以知道,存在度的衰变只能是负数,而代偿就是存在度的实现,故代偿效价相对存在度而言永远是负数,即对于存在的稳定性或可存在性而言,代偿效价是负数。正如一个损失了胳膊的人,无论装了一个多么无敌的机械手,相对于曾经的那只胳膊而言,都是负数。也就是说,虽然假肢实现了求存功能,但对于原配的胳膊而言,永远是假的,是负值。再举个例子,一个健康的人眼睛突然失明了,为了生存,在生理上,耳朵和其他感觉器官的功能会代偿性变得强大,但这种生理性代偿无法替代真正的眼睛。也就是说,代偿的实际效果和损失相比永远是趋近于零的一个负值,代偿度永远不能等同于存在度,所以才称之为代偿而非补偿。对于存在物而言,代偿永远是一个求存的权宜之计,而非真正的损失弥补。(举例只是帮助理解,万不可把抽象的存在度、代偿度具象化理解,因为类比理解总有不恰当的地方,是有问题的。)

总之,代偿的功效是维系存在,但维系的不是本原或本性存在,而是对本性递弱部分的变相代替;所以,代偿效价是负值。

关于代偿的有效性和无效性,站在整体上应该这样理解:

代偿属性不可能凭空出现,它本身就是存在度转化而成,但这种转化成功本身就遵循递弱代偿的代偿性规定,即遵循简约原理,以最小的存在度递弱实现最大程度的依存实现。所以,代偿的有效性和代偿的无效性是一回事,属性代偿的有效性实现(横向依存的实现)就是存在度递弱的纵向衍存的达成。所以,站在存在度的角度看,代偿永远是负值,只不过它的有效在于以最小的负值实现了求存,达成存在阈的基准要求。

存在度加代偿度等于存在阈,前者之失等于后者之补,是站在横向依存实现的视角来说的;在纵向上,存在度守恒,前衍存在度之失,就延展成后衍的存在者的存在度。为了理解方便,可以不严谨地把存在度想象成能量的海洋,而本原存在就是源头,只不过,河流会越来越细,直到干涸。这个流动的过程就是从能量高的地方流向能量低的地方,这是熵增的过程,但用属性、本性或代偿度、存在度来表达来说明质量态存在时就是递弱代偿,二者都是对这一进程的表达。

(3)因为代偿的无效性和有效性,物演进程才呈现为弱化和活化进程,即以趋于失存来实现续存的物演趋势。所以,任何具体的存在都是相对的、自逝的、流变的(见第十章),都是自然存在自我存续的代偿质态,其产生是自然存续的实现,其灭归也是自然存续的必然,只是越后衍的存在因为存在度越来越低,灭归得越来越快罢了。

(4)说明代偿规定之前,先说明一下代偿。整个物演进程都是代偿进程,每个具体的存在者都是代偿性存在。代偿包括结构属性代偿和感应属性代偿等所有属性代偿,虚体感应属性包括意识和意志——当然,作为人的精神代偿,意识和意志须臾不可离,一如肉身和精神须臾不可分,区分只是为了说明和理解,最终还是要合为一个整体。

关于代偿的规定本章先通过代偿的总体存续和失存趋势来说明,之后又侧重通过代偿的虚化(主要显化在虚体感应属性主导其载体的人类文明阶段)和代偿的弱化趋势来说明。

首先,从整体上而言,在代偿存续和代偿失存的趋势下,越原始的代偿范围越广,效力越强,越具有奠基性、决定性和稳定性;越后衍的代偿范围越窄,效力越弱,以致于最后会因为彻底的失效而失存。因为整个世界或整个衍存进程都是代偿性的存在,其整个建构是一层层累加的,所以越底层的代偿必定范围越广,效力越强,越具有奠基性、决定性和稳定性,否则,整个层级化的世界大厦无以建构。如人类的出现依赖于从奇点存在一步步分化形成的所有前体存在,如太阳的形成是地球形成的前提条件,而且,没有太阳,地球上也生长不出纷繁的万物;再如地球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形成,大气层的形成,植物的形成,动物的形成等等,每一步都以前一步为基础,而前一步一定比后一步更稳定,即存在度更高才能保证后衍存在的稳定存在。具体而言,代偿显示出如下规定:

a.越原始的代偿性存在其存在度越高(即时空分布久远而广袤)。故,越原始的代偿属性分布越广,且普遍性地达成最良好的依存实现。如电磁感应是粒子、原子等下层结构的感应方式,而下层结构是最普遍的存在,故下层结构的感应方式如电磁感应也是最普遍最稳定的代偿方式,后衍的代偿都以此为基础。一句话,上层结构代偿以下层结构代偿为基础,后衍感应属性以前衍感应属性为基础。

正因为如此,人类的感性都是以最基本、最底层的感应属性建立起来的,这才能统摄后衍层级的所有其他感应属性,保证它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如视觉通过光谱建立,而光是最原始的电磁属性;比如听觉用振动波的能量来建立,而振动波是最原始的属性;比如味觉中的酸味就是氢离子,即一个液体中氢去掉电子,只剩下一个质子,就叫酸。所以,我们的感性比理性稳定得多,看树叶永远是绿色的,而理性的逻辑模型却不断变构。

b.因为越后衍的代偿性存在其存在度越低,即时空分布短暂而狭窄,或者说存续质量递减、时间递短,故越后衍的代偿属性分布越窄,依存落实的局限性越大。因为代偿的有效只是临时维系存在的,代偿的终极无效性决定代偿的有效性会越来越低,直至彻底无效。在感应属性上表现为“意志落虚”和“广义逻辑失洽”(见卷二),在结构上表现为“结构代偿的内部失偶联”(见卷三第一百五十五章)。如电磁感应是粒子、原子等下层结构的感应方式,而下层结构是上层结构的建构基础,所以越上层的结构(如人类个体乃至社会),其分布越有限,其后衍的感应属性因为对依存条件的紧迫性不同,会依据简约原理,对最切近的依存条件保有最大的感知鲜明性和普遍性,而最原始和基础的条件反而成为感知切近条件的媒介,故感知的局限性越来越大,依存的全面实现也越来越难(见第八十六章)。换句话说,越后衍的存在者越是自身存在度和简约原理造就的代偿局限下的盲存者,依存条件的增加和感知分化的局限注定其依存有效性越来越低

比如我们的理性发展随着信息量的扩容不得不分科。于是,今天任何一个科学家都只在他这个专科里是专家,物理学家不懂心理学,天文学家不懂考古学,考古学家又用不着懂数学,专业化的我们在认知上(即感应属性的理性层级上)已经高度的偏执化和狭窄化。

  c.从具体的存在者的依存效果而言,越后衍的物种依存条件越多(与a项相通),依存实现却越来越难(与b项相通),而且,在代偿必须遵循的简约原理下,面对求存需要的层次性依存条件,主体的感应属性有特定的感知规定性(即八十六章对依存条件的三条感应规定),其中首要一条就是“对于较切近的条件,在感受上应保持最大限度的鲜明性和普遍性,且须保持二者之间表面上的统一”。也就是说,存在者最关注的只是当下的切近之需要,正如我们每个人最关注的是今天的衣食住行,整个人类关注的也是切近的经济繁荣与否,而对于自身的原始生存条件如阳光、空气和水源乃至整个生态圈,不到问题频频爆发,以致于影响到人类生存的切近依存条件,是不会警醒的。事实也是如此,只有在海洋捕捞的鱼因为海洋污染而无法食用、雾霾持续在各个城市肆虐影响出行时,我们才不得不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重视。也就是说,最基础的依存条件总是被忽视的,只有被忽视的结果严重到影响我们当下切近的依存条件我们才会关注,这是我们感知中的缺陷,也是我们智质分化、意志分化(见一百一十七章)下,对存在整体越来越缺乏认知,个人的依存意向与整体依存意向越来越遥远所致。

 这在人类的精神层面表达为人类的欲求越来越多,科学学说越来越多,能落实的欲望和能落实的技术,其实是其中越来越少的一部分。而且,这种代偿落实效应越来越低是被遮蔽的,即最后衍的弱效代偿常常遮蔽前衍的强效代偿,以致于我们常常目光短浅、本末倒置。

(5)总之,自然存在因为代偿而存续,但越代偿越不稳定,越需要代偿,从而实现为属性的繁华和本性的凋零。

(6)这部分侧重从代偿的虚化和代偿的弱化趋势来说。虚化指人类晚级社会智质分化主导实体结构(即智质载体)分化的阶段,即虚存压倒实存的阶段,弱化指代偿效力越来越弱。在代偿虚化和代偿弱化的趋势下,代偿显示出如下规定:

a.越原始的代偿,越具有奠基性、决定性和稳定性。如饮食男女为最基础的需求,所以说食色性也,所以《道德经》第三章指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因为“心”、“志”为后衍代偿,“腹”、“骨”为原始代偿,原始代偿为根本,故《道德经》第十二章又指出“为腹不为目”,“腹”为原始代偿,“目”为后衍代偿。《黄帝内经》中也指出“志闲而少欲(即虚其心、弱其志),心安而不惧,形劳(即强其骨)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即从其生理需求),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指后衍的心理需求),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这都是古人大智慧见其根本而涵养根本的所在。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许多自以为理性的决定其实都是知性情感决定以后的借口。我们对我们的潜意识状态往往一无所知。这也是弗洛伊德“性决定论”合理的所在,也是康德所言“理智不过是激情的奴仆而已”的睿智所在。

b、越后衍的代偿效力越弱,但对前衍代偿具有遮蔽和抑制的作用。如爱情是性的扩展和升华,但人总是赞美爱情而鄙薄性,对于性在爱情中的奠基作用只字不提,偏要宣扬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最后的结果就是一方面讲着礼义廉耻,一方面房中术成为学问、AV女优成为产业,完全的人格分裂。其实,正视人性的话,肉体和精神从来是一体的,从不分离;爱情,本来就是身、心、灵的一体结合,只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因为生理状态的差异和认知的差异,比例有所不同罢了。所以,我们自诩为高尚的理由常常只是没认清我们潜在的深层需求罢了。如马斯洛的五层需求层次论,说明了人性中最根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然后才是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最后是自我实现需求。也就是 说“食、色”是基础需求,共产主义这样的自我实现是高层需求,而且,高层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薄弱、最漂移、最不稳定的。昨天的共产主义者,文革时可能激烈造反,甚至成为今天资本主义的代表,意识形态作为最后衍的代偿变起来非常快,没有任何稳定性。

换言之,兽性是人性的基础,但人性遮蔽兽性、压抑兽性;感性是理性的基础,但理性遮蔽感性、压抑感性;潜意识是显意识的基础,但显意识遮蔽潜意识,非得弗洛伊德这样的学者才能慢慢调动出来。自我实现的虚幻理想常常让我们奋不顾身地殉道或为理想献身,完全不顾生理和生存需求。这种遮蔽现象常常误导人类,以为自己可以自由、可以伟大、可以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

换句话说,在不断叠加的层级化代偿下,我们往往遮蔽最重要、最基础的代偿需要,以致于舍本逐末。如一切生物以生殖为中心,这是物种延续的根本,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却让人越来越远离这个中心,时至今日,越发达越文明的社会结构生育率越低,妇女的生育意愿乃至结婚意愿都随社会文明程度和生存紧张程度的增长而降低。当然,这本身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度递弱的表达。

c、这部分的代偿规定侧重于感应属性,而前述代偿规定侧重于作为整体的结构属性——当然,结构属性和感应属性是一体的,二者共同实现存在者的依存。这部分主要说明后衍感应属性代偿的效力越来越弱,但我们自身存在度决定下的盲存状态完全无视或无知于这种递弱的趋势,反而自以为越来越强。存在度决定了物类的生灭,当人类以理性代偿迅猛发展,以为自己成为万物主宰的时候,其实正是人类气数将尽的时候。

庄子云“生者,假借也。”其原意指任何具体存在均来自自然,也必将归于自然,只不过是气的一气变化的临时存态而已。用佛家的话说,任何具体存在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也会因因缘变化而成住坏空;用物演的话说,就是存在度的分布是既定的,但存在度的属性载体会不断轮回变化。也就说,万物只是存在度的载体。具体而言,体质分化阶段,生命只是基因的载体;智质分化阶段,人类文明社会只是文化的载体;无论体质分化还是智质分化,存在者都是特定存在度或特定衍存位相下的分化物。所以,在整个物演之流中,我们作为具体的存在或具体的生命而言,不过是借生命暂时显现的质态暂存而已,当代偿到了尽头,就是虚幻的属性存在灭归于本性之流(即弱演变量之流)的时候。

注:本章接着第四十章对存在性的论述,继续从代偿规定的角度补充递弱代偿存在论模型中更详实的细节。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