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质、量同一
弱和残既是前一步代偿的产物,又是进一步代偿的指征,即递弱代偿是自行滚动的内驱力或物自性。而且,这个代偿的过程以“致残”作为分化的手段,以“别类”作为分化的实现,同时以“结构整合”作为进一步分化的基础,从而达成了“度”的递衰和“类”的丰化。(1)
由于“度”就是“质”的规定性,而“度”本身直接就是存在效价的“量”的指标,所以,“质”的嬗变就是“量”的实现,一如“量”的递进就是“质”的实现一样。所谓“质变”与“量变”的区分,其实是由于感知对质变缺乏细微体察或必须缺乏细微体察,才能够使感知者得以受到感知属性的维护之缘故。如果说质与量之间还有某种“质”的差别的话,那就是被特定的质所规定的量、即外化为“类”的量的扩增含有质本身的存在效价随之递减的意味,结果是质与量仍然同一。这种情形俨如数学上的无限数值只不过是在无限趋远于哲学上的“1”一样,因为所有大于“1”的数其实都是对“1”的分有或解离,从哲学的高度上看,任何其他数值中的单位实质含量都不可能超过“1”,而且数值愈大,真含愈小,因为归根结底它们全都是对“存在是一”的分化代偿。【故此可以说,黑格尔的质量转化双项式中最缺乏的就是他本人所强调的“质的规定性”或“存在着的规定性”。】(2)
分子的形成机制即通过化学层次对物理层次的代偿而典型地表达着上述原理。(3)
【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亦即原子序数决定着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数,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总数与核内带正电荷的质子数相等,所以每个原子整体上的电中性似乎使它们足以保持这种表面上的自我圆融状态。根据量子理论,围绕着核的电子处于不同的能级(量级)上。电子总是尽量靠拢原子核运动,但是能够占据每一个量级的电子数却有天然的极限,于是,当内层的量级被电子占满以后,其余的电子只能占据在离核较远的量级上。这些外层电子最易被激发,同时具有较高的能量。同心“壳”的层数(或者说电子的轨道数)随元素而异,紧靠原子核的第一壳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氢原子只有一个)、第二壳层最多能容纳8个,即各个壳层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个,n=1代表K层,n=2代表L层,依次类推。内壳层先被充满,如果没有足够的电子来充满所有壳层的话,那么外壳层就呈不完全状态。然而正是由于这种潜在的不圆满状态,才使各元素处于比较活跃的化合期待状态或寻求代偿状态,所谓“活跃”,即是说它们的外壳层电子数不得圆满,因而难以稳定自在。每个原子都有成全其外壳层以增加自身稳定性的倾向,要获得这种补偿,各个原子就得去追拉其他原子外壳层上同样不圆满的电子,由此形成化学键,也由此形成种类繁多的化合物(严格地讲,不同化合物的存在度是有所不同的,犹如下两章中所谈的有机化合物甚至生命都是存在度不同的化合物一样)。可见,由独立自在的物理原子态跃迁为复杂多态的化学化合态,有一个最起码的前提,那就是基质自身规定上的不圆满性。这一法则,有惰性元素为其提供反证,所谓“惰性”是指外壳层电子数达到了相对满足值,所以该壳层被关闭,从而暂时杜绝了一切化学活性,亦即暂时杜绝了通过代偿使自身跃迁到更难自圆和更难稳定的那些层次上去的远大前程。】(4)

注释:
(1)关于“类”可以复习第十七章:失圆满或残缺之程度愈深重者,未来获得追补的内因或内驱力就愈强劲,反之则相对静止,由以造成其后之补偿和跃迁态势的差异,此乃物之分“类”的渊源。
质态同一,其实就是残弱同一,即存在度的弱化和结构代偿分化或复杂化同一,而结构复杂化的程度差异构成万物“类”的差异。
(2)存在度的“度”就是该存在度下存在者的“质”的规定,也是存在效价的“量”的规定,故“质”、“量”同一。只不过在认知中,认知本身有着简约原理下的主观规定性(即卷二第八十七章依据不同的依存条件建立的三条感应性规定)。所以,连续的存在度变量在代偿的现象层面显现为“类”的不同层级,才有被我们认知的可能。也就是说,认知基于武断,基于我们把连续的整体分段割裂,这种割裂一方面是我们本身对质变的过程缺乏细微的体察,如婴儿阶段是发育最快的时候,一天一个样,对于几个月才见一面的人而言,几个月就质变了,但对于天天陪伴他的人而言,只有每天都在发生的量变;另一方面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必须缺乏细微体察的简约感知素质才能最有效的生存,如阳光本身含有七种颜色的光,这些光各自有不同的波速,作为人类的原始依存条件必须在感知中把它处理成无色才能不至于影响我们对更迫切更切近的依存条件的感知鲜明性。(感知的武断在卷二会有更详细的解读,此处不赘述。)
哲学上的“1”即存在是“一”的“一”,即存在总效价。而存在的纵向分化过程,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结构复杂化的横向耦合过程。分化程度或结构复杂化的程度越高,存在效价流失越多,即结构代偿的数值越大,从“一”中分有的存在效价越少。也就是说,随着分有存在度(存在效价)的“质”的递减决定着该衍存位相存在者结构复杂程度或物类属性丰化程度的“量”的增加,“质”、“量”归根到底还是一回事:所谓量变都是质变,所谓质变也都是量变。自然界没有飞跃,飞跃的只是我们的主观感知。如颜色是不间断的波长的变化,而我们会间断地把颜色分为赤橙黄绿青蓝紫,把本无边界的颜色截然划分出有确定概念的颜色。黑格尔质量转化双项式的错误就在于把表象上的截然不同的质态差别当做质的差别,而实际上万物的差别仅仅是存在度连续渐变(如同波长无极变化)的不同位点的差别,即质变量变同一:代偿度量的规定性就是存在度质的规定性,万物都是存在度大小的区别而已。
(3)化学实验可以清晰地看到原子化合为分子的瞬间的变化,完全没有黑格尔所说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说耦合达成即分化实现,即代偿质态(即通过化学键实现的结构叠加)的“量”的变化伴随存在度弱化的“质”的实现。量变与质变同一。
(4)原子的电中性就是存在必须达到的“稳定态”,即自我圆融状态。但这种稳定或圆融相对于基本粒子而言稳定度更低、残弱程度更高。而原子外壳层电子的不圆满是它更显性的残缺表达,其残缺程度的不同造成后续“演化前程”和“演动速率”的不同。如惰性元素因为外壳层电子的相对满足成为进化树上的进化盲端。
注:本章接着上一章的质态同一,进一步廓清量变、质变的表象误区,说明质量同一。并以原子进化为例,导出下一章最残弱的碳元素因最高的代偿要求成为生命的奠基。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