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本性与属性同一

“质”和“态”的同一性随着物的演化而实现为“本性”和“属性”的同一。由于愈晚近的衍存物属性愈繁,致使属性的概念陷落在混乱的表象中不能自拔。属性者,本性的延展或舒展;本性者,属性的根系或脉系;二者同归于存在性的自然演动和自然显现。属性就是本性的载体本性就是属性的实现,说“有某某属性”就等于说“有某物”,说“某物的本性”就等于说“某物属性的总和”。物的本性或属性的差异仅仅在于同一自然存在性的内部动势的差异,并不因此而造成本性与属性之间的差异。不过,属性终于扩大到连属性的载体都失落在一片茫然之中,却是存在性之本的最高“表态”方式。(本书之二、三卷可以说都是为了廓清此类茫然)(1)

这种离奇的情状将在生命的舞台上予以酣畅淋漓的演示。(2)

【回过头来看,那些相对获得了自身满足态的无机物质暂时只好停留在僵化的层面上。而由于自身弱质的缘故失却了稳态的有机物,被迫继续处于要求代偿的活跃状态之中,在一定条件下撞合为益发失稳的有机大分子。这些有机大分子起初一定合成过无数次不能复制或增殖自身的“生命”雏形,即生物大分子,但这样的生命与非生命物质实在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虽然它是典型意义上的自然“生命”,就像岩石或水分子一样被自然造就,认自然为父,与自然同在,然而它太虚弱了,于是它归于死灭,死亡以此获得了先于生命而存在的地位,因为死亡无非就是回归本原,或者说生命无非就是从化合炼狱中飞出来的火凤凰。后来人类远离了这个根基,也喊出了返璞归真的心声,就是出于存在度流失的同一压力。(3)

终于有一天,一组生物大分子突然完成了某种可以进行自我复制的化学编码程序,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诞生了。可是生命中与生俱来的纤弱素质如此突出,它居然不堪耐受自身的存在(即“非自在”或“失自在”的存在形势)和创造了自身的前体自然存在(俗称“外部自然条件”),生物性代偿旋即发生,此前暗含于万物之内的残弱本性一下子都被翻腾出来了:代偿周期益短,生死轮回紧迫,高度的活跃加上高度的动荡,就成为生命这个活性层面的“活”着的指征。而“灭归”这一万古常存的自然存在形态之一,也就转化为“死亡”的形式,并使之呈现为生命特有的痛苦和一切生存性焦虑的根源。于是,一种坚持自身存在的内在要求就为生命设计了两个必不可少的代偿机制:一乃遗传,二乃变异。前者使生命的存在具有了某种自为的稳定性,它要求保持遗传的增殖行为,在能力上必须大于或等于生命弱质变数与环境波动变数之和的最大阈值(可以视为是“存在阈”的一次硬性而生动的亮相),因而导致任一生物物种的自我复制能力一般总是远远超过延续自身简单存在的需要,社会之魔的潘多拉盒子由此被打开了;后者使生命的存在展开为一个新层次上的进化历程,它几乎形象地变态重演了自然存在的分化递弱发展序列,直到作为物质最终代偿形态的人类出现,拿着没有物态质量的思维──也就是“存在的虚无”,去迎合那个原始的“存在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语)为止。】(4)

注释:

(1)从始基存在的本性存在到万物逐渐分化出的属性存在,本性递弱和属性丰化是同一过程,故,本性、属性同一。二者的差异只是物演动势的不同或存在性内部关照角度的不同,即从本性的角度关照,万物递弱,从属性的角度关照,万物递丰。我们说某物的物性或者说人性的时候,其实指的就是物或人的属性,而对该属性最完整的抽象就是本性,故本性和属性同一,一如现象和本质同一(关于现象和本质可以参看四十四章和八十八章,初读者可以不必关注第八十八章)。本段最末一句“属性终于扩大到连属性的载体都失落在一片茫然之中,却是存在性之本的最高‘表态’”是指随着最后衍的人类的感应属性分化发展到理性的自我意识或自我反思阶段,在哲学上即认识论阶段,因为明确了感知具有主观规定性,从而认定一切存在都是精神存在;即人类的认知或精神本来是自然存在或本性存在发展到人这个至弱阶段代偿出的具有反思功能的感应属性,但属性的复杂和反思能力反而让人彻底迷失了精神载体和自然存在,这本身也是人之存在性的最高“表态”。

另外,必须从古希腊的追求“本体”到改为追究“本性”,源于:第一、古希腊哲人没意识到感知的主观规定性,即“本体”(即“物自体”,即元存,即客观存在)不可知,可知的都是“属性”,相对于“属性”而言,本质存在也只能是“本性”而不是“本体”;第二、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本体,这个所谓的“本体”,归根到底是“属性”导出的一个主观逻辑模型或逻辑假设,并且会随着存在度或衍存位相的位移而发生“属性”增量的变化(即能知和所知发生变化),“本性”自然也随之而变化。所以,《物演通论》的系列概念如“存在性”(对应“存在”或“存在本体”)、“物自性”(对应“物自体”)、“物性”(对应“物体”)都是在基于以上两点上重塑

而且,可感知、可言说的都是属性。代偿性存在都是属性存在,一如“现象”的概念。所以“本性”一如“本质”的概念。现象和本质同一,本质是现象逻辑整顿下的主观逻辑模型;本性与属性同一,本性是属性逻辑导出的逻辑假设。本质和本性的正确都有赖于严谨的逻辑证明

(2)这种遗失了精神载体和自然存在的盲存状态是人类本性愈益弱化、认知愈益分化的结果。

(3)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有机大分子到生物大分子,分子不断的分化构合(即分子化合过程),终于绽放出生命,即从化合炼狱中飞出生命的火凤凰。万物作为存在的残体碎片都有回溯元一存在的内在要求,人也一样,返璞归真是人欲返而不得的无奈心声。包括死亡,也是人类因为存在度不足而不得不以此回溯更高存在度存在的生命特质下的灭归。

(4)生物大分子的复制功能是生命的诞生标志。所有相对存在都是自逝的,终会灭归,生命因其存在度更弱,灭归得更快,而且,活化的人能自我意识到这种灭归,所以会因此痛苦。于是存在中灭归这一自然现象在求存意志最强的人这里变成最焦虑的根源问题。

无机物与有机物,生命与非生命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自然界没有飞跃,在衍存渐变至生命出现时,遗传和变异作成为其残弱本质的代偿方式:遗传是避免存在度衰减的举措,变异是存在度维持不住的无奈变通的代偿。

本段中指出“遗传的增殖行为,在能力上必须大于或等于生命弱质变数与环境波动变数之和的最大阈值(可以视为是‘存在阈’的一次硬性而生动的亮相)”,用第一百二十七章的语言解读就是:其增殖效能(表现为繁殖数量)一定得大于或等于自身弱质变数与环境压力变数之和,即它的自我拷贝机能必须为维持其相对稳定的存在制备出一个基本群体存量──这就是“社会”得以降临于世的起点。

换句话说,生命的增殖现象作为代偿必须弥补主体自身存在度递弱的损失及自然条件决定的主体存在度的变化,以达到存在阈才能存续。所谓自然条件决定的主体存在度的变化是指任何后衍存在的存在度被前衍存在(包括其残弱的质素和环境)决定,由此也被限定了其存在的综合状况(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是自然环境差异下造成的存在度间的更具体的细微区别),生物圈的相互制约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后衍存在以前衍存在为依存条件,故一层层达成存量递减的相互平衡的生态关系。更通俗的说法就是生物超量繁殖的潜力源于大自然赋予生命可以在环境极端恶劣或自身极端弱化的情况下还有冗余存量,以保证物种不因极端环境而灭绝。

最后一句话变异“几乎形象地变态重演了自然存在的分化递弱发展序列,直到作为物质最终代偿形态的人类出来,拿着没有物态质量的思维——也就是‘存在的虚无’,去迎合那个原始的‘存在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语)为止”是指:从单细胞到人类社会的分化序列类似基本粒子的进化序列、原子进化序列、分子进化序列的重演,生命归根到底就是分子编码而已。亚里士多德语“存在的存在”指支配流动的变化的具体存在表象后面的永恒的不变的本质存在,即我们感知的表象世界后面那个本原存在,这是古希腊本体论阶段所追究的“存在的本体”。而到了笛卡尔以降的认识论阶段,精神存在日益成为存在的本体,就是说精神存在作为没有物态质量的思维或者说“存在的虚无”代替了古希腊的本体存在,哲学从“在”的本体论转为“知”的认识论,从对自然存在的追究转为对精神存在的追究,但同时却因为说不清“知”与“在”的关系而遗失了“在”。

注:本章在说明本性与属性同一的基础上,继续说明在虚存压倒实存的人类文明阶段,感应属性(即精神存在)的显化与主导作用使得实存载体或自然存在在精神存在横向的统摄下遗失。

附:本章重要概念:

一、“本性”和“属性”

(概念注释)本性:准确地说,应谓之“本在”、“实在”或“实存”,也就是“物能存在的本体”,名之为“本性”是迁就其与中文“属性”一词的对应关系罢了。“本”者非“(属)性”,而非属性即不可感知,因而“本体”、“本在”等词项原皆无从说起,只能视为依据“属性”而导出的逻辑假设。于是,比较之下,又可以说“本性”称谓似更贴切。

(概念注释)属性:物的“附有性”或“附属性”,相对于物的“实在性”范畴而言。但问题是,举凡一切可以指谓的东西其实都是物的属性,譬如你看到的是它的发光或反光属性,听到的是物的振动属性,摸到的是对其触觉属性的反映等等;甚至你的感光视力、感振听力和触觉等,也只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感应属性或感知属性罢了。而且,属性是动态递增的,即存在度越低的物类或物种,其属性进化越丰厚。换言之,既往所指谓的一切对象,其实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属性的集合与耦合。所以,本书中的“属性”概念,外延和内涵均被大幅度扩充,几乎足以涵盖此前的全部“物质”表象(含主体与对象之总和),或者类似于康德的“现象界”诠释(且能进而说明现象的发生原理),这是需要特别加以领悟的。(参考“感应属性耦合”等词条。)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