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人即后衍之物

综上所述,可知递弱代偿法则既是存在之所以成为存在的造化,也是存在愈来愈背离存在的迷津。【古希腊爱利亚学派就是夹在这个“造化”与“迷津”之间的早期受难者。当芝诺(Zenon of Eleates)在作为“一”的存在和作为“多”的存在之间以及在作为“静”的存在和作为“动”的存在之间确认前者而否认后者之时,他着实是在进行这样一桩费力的工程:既要为“造化之源头”提出证明,又要为“造化之产物”提出证伪。】(1)

所以,从苏格拉底批判自然哲学肇始,他的学生柏拉图就产生了一种人皆处于“洞若观影”之困境的悲哀,而且,自此以降,无论是柏拉图本人还是其后的圣哲们,谁也未能走出洞穴,看到真正的光明。(2)

这困境并不与哲人的智或不智相干,乃是由于作为光源的自然前体不能自视其光,而作为受光的自然产物又不能直视其光的缘故。换言之,生命必须扭曲存在方可实现存在,宛如光量子须经感官歪曲才成可见之光线一样。(3)

也所以,自然哲学自始至终都无从自然,而这不自然的曲折正是自然本身的规定。所谓“自然哲学”,不在于追寻自然,而在于追寻使自然成为不自然的原委。【苏格拉底从自然转向人自身,即提出“认识你自己”的主张,看似迷途知返,实则令“你自己”越发不能被“认识”。以此为契机,作为“原造化”的自然和作为“被造化”的人骤然对立起来,再也未能缓解彼此的紧张关系。】(4)

于是,返回自然哲学,即把人归还给自然是人与自然双双获致澄明的唯一出路。虽然,这样一来,“人”像是“物”,然而人诚然就是一种物,甚至诚然就是全体物的展望和先行物的归宿。(5)

注释:

(1)递弱代偿既让存在得以实现,即得以不断续存,同时也让后衍的存在越来越背离元在而趋于失存。“存在是一个不间断的流程”,即存在是一个动态的由一到多的分化衍存流程,并非静止不动。爱利亚学派认为存在的本体“一”静止、永恒、圆满,却说不清作为“多”的非本质存在的万千世界与本体“一”如何关联。巴门尼德存在论指出“存在是一”,而作为存在本体的“一”必须是静止的、永恒的、圆满的。爱利亚学派的芝诺为了给老师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作证,通过“二分法”缔造了“阿基里斯追龟”、“飞矢不动”的悖论来说明运动不成立。这种对“多”和“运动”的否定都是出于对衍存本身无知而做的一种努力,试图可以证明作为衍存源头的未分化的“一”、证伪作为分化产物的“多”。事实上,在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下,二者并无矛盾。“一”和“多”、“静止”和“运动”、“简单”和“复杂”,都是一个统一的衍存体系下的整体存在,只不过在不同的衍存位相上的具体存在呈现出不同的代偿属性,即越后衍的存在属性越丰富,越是呈现为“多”的、“运动”的、“复杂”的世界。

(2)苏格拉底看不到自然哲学与人的关系,用目的论来说明世界,指出人应该实现人之为人的至善目的。这个至善的目的被柏拉图视为至善的理念世界。但常人如在洞穴中,只看到实物的影像(即“洞穴假象”),只有智者才能走出洞穴看见实物,于实物世界中经过努力才能抵达至善的理念。在“洞穴假象”的比喻中,洞外的太阳象征善的理念,洞外的世界象征“可知的世界”(与之对应的是洞穴内的“可见的世界”)。 

事实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没能看到真正的自然之光(即大自然本身)对人的影响和塑造,之后的哲人也没能明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所以始终把自然与人割裂,不能真正了解二者在衍存关系上的统一性。最后一句的光明比喻自然元存(或客观存在,或康德的物自体)的元质规定性,实际上就是递弱代偿的存在性——当然,在柏拉图那里是至善的理念。人也是自然万物之一,与自然万物共为元存,虽然我们感知到的自然和自身是扭曲的,但彼此衍存关系上的统一性并不因此而扭曲。

(3)此前的哲人不能走出困境的原因在于:始基存在如同自然之光(即大自然本身或自然元存)的光源,衍存中的前体存在因为存在度高,其属性代偿尚未达到可以自视其身的程度,即尚不具备自我意识,更没有视觉等感性能力,故意识不到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而作为后衍存在的存在者如人类,是前衍存在的分化产物,因为存在度低,代偿出了自我意识,但其意识(即精神存在或感知)却不能真实地反映作为对象的自然本体(即客体)——即不能直视其光。也就是说,人类必须在横向的感知中扭曲万物和自身,才能实现求存,正如同我们眼中的可见光必须把光量子经过视觉扭曲才能成为可见光,这导致人类很难意识到自身与万物之间非对立的纵向衍存关系。

(4)所谓自然哲学,就是用精密逻辑追问这个世界是怎样构成的——但逻辑本身就是自然为衍存者求存而依据简约原理代偿出的精神产物,而且是反过来追问自然的唯一可以凭借的手段。也就是说,简约原理下,自然赋予的人类认知自然的手段必须扭曲自然才能追问自然、认识自然,故:不必真实地了解自然客体以求存本就是自然哲学自身的原理和规定,即衍存中的万物通过不得真知以唯求存在是自然存在之规定。衍存中万物的意义就是实现存在本身,包括追问存在也只是为了自身能存在下去;所以,追问自然不是为了追寻未经扭曲的真实的自然,而是为了说明为什么未经扭曲的真实自然不可追寻。

苏格拉底不明白人本身就是自然的造物,与其他的物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苏格拉底把对自然的追究转移到对人的追究,提出“认识你自己”,只能让人离自然越来越远,最终也无法真正认知人类自身。事实上,在递弱代偿纵向的一脉衍存进程中,人只是自然中分化或衰变程度最高的、衍存位相最末的存在者,与自然中其他前体存在是统一的;故,不了解作为前体存在的自然,就不能了解人。横向地把自然与人对立,就永远找不到二者之间的联系,永远不能认清自然和自己。

严格说,既往人类认识自己的路径有着外求和内求两种方式。外求指通过自然科学与人文学认识人类自身。因为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所以,了解了自然,才能了解人。人文学浮浅,不能说清人及人类社会的发生学原理。基础的自然科学如生物学等是认识人体的重要路径,如海克尔提出人的胚胎发育就是物质演化的重演也是基于生物科学的认知,但其局限性在于没有扩展到整个存在。唯有打通整个自然科学,消解各个学科之间的界线,面对完整的自然,才能看到万物之间的衍存关系,从而弄清人与万物的关系。内求指打坐、内观的认知方式。这等于直接面对人这个物演的结果,是对身体内在感应性的挖掘,即通过低端逻辑或感性逻辑去认知自身,但无法突破人先验的感应性规定。内观之观,也需要反思和说明,也需要达成广义逻辑融洽才有价值。而且内观的最高成就在理性未被充分调动的原始社会应该都能达到了,因为那时人类的感性能力肯定比现在强得多。不同存在度的社会生存结构自然代偿出不同的主流认知方式。内观之法最多只是人类认知的一个补充,而不是主流。

(5)所以,把人返还给自然,让人回归为万物之一,才能明确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才能找到人与自然的联系,才能基于纵向的一脉衍存之中的统一性,让人成为自然哲学的内容,从而完成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的统一。人也是物,而且是存在衰变到最后的终末产物,他既是全体前衍存在的展望,也是最后衍存在作为代偿先行者不断代偿后的最后归宿。具体而言,也可以说:人类既是原子进化中残缺最深的C元素代偿进程中的展望,也是C元素不断代偿,不断作为代偿前途最远大的代偿先行者的归宿。

注:从上一章对人的论述自然过渡到本章的人与自然,作者再一次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与四十二章相照应。同时,基于人性、物性的统一性,基于人只是后衍之物,才好从下一章开始总结五条自然衍存律,五条衍存律说明了自然,更说明了人,最终还是为了让人能清楚自己是什么?从何而来?将往何去?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