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衍存律2:衍存感应泛化律

作为“一”的未分化原始存在是无所谓“存在单元”或“存在个性”的,因为最初还没有“多”的存在,即没有什么“在”和“在者”的区别,海德格尔说得好:当在者谈论在时,他其实只是在谈论在者。因为对在者说来,在已无可依托,他(或它)必须依托于其他在者(即以其他在者为条件)而存在,故此,“在”才退为背景,成为抽象。【请读者留心,下一卷中拟予讨论的“感知层次”和“精神层次”即源于此。也就是说,“在”在尚未分化为“在者”以前,在并不是一种抽象,而是最具体、最坚实的存在。“抽象”是观念载体为了求得自身作为“在者”的弱存而不得不向“在”变态靠拢的一种代偿性规定,因此也将随着弱化过程的进展而进展。】(1)

相互依存的存在者之间既然是一种互为条件的关系,则各自作为一个存在单元(即作为“在者”)本质上就仍然是“一”的整体存在(即“在”)的继续,也就是说,凡依存者必然被赋予某种对于作为自身条件的他存有所“感”和有所“应”的属性,而且,这种属性必然随着条件量的递增而变得相应复杂起来。物理学上的电磁力及万有引力等等,就是物质存在度相对偏高状态下的初级感应形式;这种初级作用力又是较为复杂的化学键作用力的前提;接下来,再以种种理化感应力为基础,随存在度或生存度之日趋弱化而代偿性地相继发生出单细胞生物的动趋能力、低等多细胞生物的趋性反应、脊索动物的反射行为、乃至较高等动物的感官发育、本能应答以及学习能力等等;至于人,则已弱化到所需感应的条件如此之多,仅凭感觉和本能反应不足以迎合诸多自存之条件,反而造成感性的迷乱,这才有了大脑皮层和思维逻辑得以发生的代偿基础,由此导致感、知、应的分段整合及分裂状态,也由此导致人们对“知性”本身的茫然无知。(2)

──是为感应性之放大趋势。(3)

可见,人类的“感知能力”本质上不过是物质“感应作用”的自然延展或代偿性扩容,有如原子状态下的电子以其负电荷去感应核内质子的正电荷,或如盲目的蝙蝠以其超声波扫描于依存环境所得的回应,它浅到得不出掠影,深到足以体察他存和自存,这就是“真知”的定义:感应于自身在自然梯度中的存在定位而已。(本书第二卷就是对此项论题的展开)(4)

注释:

(1)未分化的本原存在或始基存在因为近乎无属性,自然没有任何感应能力,不会言说、不会追求,也无可言说、无可追问。一旦言说和追问,都是“在者”在言说、在追问,其追问和言说的对象也只能是“在者”。这就是第二章“我思他(它)在”的公理基础。

本段中“对在者说来,在已无可依托”中的“依托”可理解为依存,分化后的在者凭借自己的感应方式相互依存,即互为条件而存。“在”是均质无差别的始基存在,无需彼此依托;一旦分化出有差别的“在者”,“在者”之间才相互依托,依托的目的就是为了回归“在”,但因为回归的手段导致自身更加分化,故回归只能是越来越难以达成的求存目标。七十三章也指出:宇宙物理学上的那个连时空属性或广延属性都不具备的“原初奇点”,由于尚无任何分化,故此形成逻辑抽象中最幽远的“在”;从“夸克”或“顶夸克”之类的基本粒子结构分化计起,由于递弱而致分化,故此演成逻辑直观中较切近的“在者”。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逻辑抽象不是对全体对象总和的抽象,而是如第一章所言的“观念中的在,不是通过对众多在者加以艰深的抽象才在,而是先验的沉淀在意识深层中的一个无意识基底”。第一章注释也清楚地解读了这句话:人先天地觉得这个世界是统一的、有元因的,所以哲学家都试图追究这个世界的终极。但在纵向思维的时间范畴下,一定是先有抽象的均质、无差别的“在”,才有后续具象或具体的存在。显然,是我们视觉、听觉、触觉造就了具象或具体的存在,且不论视觉、听觉、触觉本身就是数亿年才能进化出的复杂的神经感知结果,包括我们自身都是更复杂的后衍性存在。所以,这个称之为“在”的终极并不是万物的横向抽象的结果,而是万物的纵向分化的源头,它作为本原存在是最坚实的存在。

也就是说,从感应属性的角度看,所谓“抽象”是感知主体为了达成对这个世界的整体依存(即“应”),试图把分裂(或分化)的对这个世界的整体的“感”逆向回溯到未分化的“一”或“在”的状态。所谓回溯或靠拢的过程就是在不同感知层级层层抽象的结果。这也是理性逻辑简一律之先验规定的基础所在。 

第二十九章也说过作为本原的始基存在就是最简单、最坚实、最深刻的存在。如果站在感应属性的角度,自然也是最本真的存在。后衍的一系列代偿性存在反而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感知中的虚妄“伪在”以及“无为有时有还无”的无奈“危在”。这里的第二个“假”即始基存在,是最本真的存在,比后续不同主体在感知规定性下层层虚拟的感知中的主观存在(即感知主体不自觉的“真”)更真实;这里的第二个“无”也是始基存在,是最稳定的存在,比后续存在度越来越低、属性上却越来越丰富的“有”的存在者更长存不衰。

(2)衍存分化使得分化前无分别的“在”残弱化为不同的“在者”,“在者”作为“在”的残片渴望通过彼此相互的感应而回归整体。由此,分化程度递增的“在者”因为其依存的条件或依存的分化物残片越来越多,也必须逐级代偿出越来越丰富的感应能力。这个感应能力放大的过程形成不同的感应层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章的“感应”概念都是广义的感应,即包括卷二狭义的感应、感性、知性、理性之全体。

第七十三章指出“任何有限存在者自需发展出对依存条件的某种感应能力依存属性,否则镶嵌在依存关系中的自存之局根本就无从实现。说到底,‘感应’即是相对存在者的依存方式,此乃感应性得以发生的基础”,这充分说明了条件和感应属性的一体关系。另外,第八十六章也指出“所谓‘条件’是相对于依赖物而存在的被依赖物──即从根本上讲,二者都同样是自然一体存在的分化物──而依赖物对条件加以依赖的唯一方式就是感应”,更明确了条件和感应属性的一体性。而且,纵向分化出的衍存条件就是横向层级化耦合的依存条件。这种层级化造就了上一段说的“感知层次”和“精神层次”。所以,也就有了第八十六章中简约原理下对层级化依存条件的感知规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切近的条件保持最大限度的鲜明性和普遍性。如人类作为最后衍的存在者面对最复杂的前衍依存条件,拥有从理化感应、感性、知性、理性这样最丰富的感知层级。所以,理性并不是特别的存在,不过是对前衍理化感应、感性、知性的继承和发展。所以,正如衍存条件或依存条件的繁华程度是存在度弱化程度的指标,衍存感应属性泛化的程度也是存在度弱化程度的指标。

按此感应能力递增的衍存律,衍存分化层次的复杂导出最后人类感应层次的复杂,这个过程如下:物理存在下的电磁力、万有引力→化学存在下的化学键作用力→生物存在下的动趋能力、趋性反应、反射行为等,到扁形动物初步形成感官(即更强大的感知能力形成)、脊椎动物具备知性本能,最后才有灵长目的理性以及最终发展为人类的理性思维。感性、知性、理性是随着感知对象越来越多而不得不派生出来对感知对象加以整顿的逻辑形式,这种整顿本身就包括了后衍逻辑形式对前衍逻辑形式的继承、整理甚至反思。

(3)——这就是衍存进程中感应性的放大趋势,亦即衍存感应泛化律。递弱代偿的衍存进程就是感应性放大的进程,就是衍存者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广泛地寻求递增的依存条件的进程。

(4)人类的“感知能力”即人的能知,人的能知决定人的所知,而能知与所知都被人类的存在度决定,故人类的所知即所谓“真知”不过就是人类存在度的间接反映而已。其他动物或者万物也一样,如原子状态下的电子以其负电荷去感应核内质子的正电荷,电子的整个世界即所有真知就是感应刹那的电中性,这极其有限的“真知”表达了电子存在度超高的在自然衍存梯度中的前衍位相;而人类“真知”(即知识)表达的也只是人在自然中最残弱的后衍位相罢了。更多详解见卷二。

本段中“浅到得不出掠影”指如理化感应、蝙蝠的超声波那样的低层级的还没有视觉影像的前衍感应方式,“深到足以体察他存和自存”指后衍生物对前衍存在的感知体察,尤其是人的感知,不仅能感知其他前衍存在,还具有自我意识,能自我反思。从浅到深的感应方式就是物演进程中感应性趋势的放大,放大到最后衍的存在,其拥有的感应度是前衍存在的所有感应度之和(见第八十七章),此为衍存感应泛化律,即后衍感应属性的广泛性越来越大。

注:上一章讲衍存条件递增律,而对衍存条件的感应能力是随着条件的增加而不断放大的,故顺势导出衍存律之二:衍存感应泛化律。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