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人类意志即自然意志
显而易见,接续于生物存态的“文明存态”本质上依然是那个原一的自然范畴。它的文明演历诚然是物的自为化进程最夺目的表现,却毕竟不能改变自为本身的自在性质——即不能改变自为存在与自在存在是出于同源基态和同源规定的自然本质。(1)
因此,才会形成这样荒谬的存在之局:自然界之所以要为至弱存在者代偿性地缔造出足以导向文明化的体智质态,乃是为了让它在极端失稳的失位境遇中自为地延续自身的存在,而不是为了让它更敏捷地奔向失存,因为自为存在正代表着自然存在本身;然而唯因如此,自为的存在者才必须更投入地体现危在,因为它无休止地继续让自身的存在效价趋于流失同样是自然存在本身实现存在的必然;所以,人类出于某种无可奈何的内外压力而不得不将自己的浑身解数都调动出来以寻求更快的发展,恰恰是递弱代偿法则运行到理性阶段的又一个通例和证明──一个对自然存在性和自然统一性的最后也是最辉煌的证明。【这就是“人类”在“自然坐标”上的尴尬位置。(参阅本卷第三十四章的坐标示意图)】(2)
有鉴于此,人类应该明白,他们的一切努力和造作都不能改变自身失稳与失位的存在处境,反而势必将自身带入更其失稳与失位的境界之中,尽管他们又不得不一如既往地努力奋斗下去才能勉强获准苟存。【故此,人类的求稳意识和保守行为同样是合乎天理的自然秉性,就像人类的求变心理和激进行为是合乎天理的自然秉性一样。进一步说,东方哲思的保守素质源于前者;西方哲思的躁动素质源于后者。而且,愈原始的存态愈偏于保守,愈发展的存态愈偏于躁动。】(3)
这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正以人的意志为指归”的人类自身的存在形势。【故此,应该承认如下说法是不错的:人的意志是“自然意志”的暗中继续和明快勃发。只不过叔本华黯然凄楚的唯意志论主要表现了“暗中继续”的自然企图,而尼采昂然嚣张的唯意志论主要表现了“明快勃发”的自然操作罢了。】(4)

注释:
(1)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是同根同源的不等位存在,自为存在只是自在存在的代偿结果。同源基态指二者是万物一系下的同质存在,即质料上追究到极致都由始基存在构成;同源规定指二者都是递弱代偿存在性规定下的一系存在,二者的不同只是存在度或衍存位相的不同。也就是说,自为的人类文明存在和前衍的生物存在乃至更前衍的无机存在,都是递弱代偿的存在性自性滚动的产物。人类文明存态只是生物存态继续递弱代偿的结果,且同属于整个自然存在的递弱代偿的范畴。
(2)因为无效代偿是有效代偿的基础,故人类通过自为能动性的扩展以有效求存的结果只能是更快地趋于失存。也就是说,人类自为能动性的增加一方面是其代偿有效性的外在彰显,另一方面是人类存在度递弱或代偿无效性的本质表达。所以,人类的文明存态或自为存在本身就是自然存在递弱代偿存在性的表达,也是递弱代偿衍存统一性的表达。故,人类和万物一样,都是以趋于失存的方式不断代偿求存,只不过人类作为最后衍的存在,存在度最低,衍存位相最靠后,特以自为的方式加速度趋附于有限衍存区间的失存的临界点。
(3)所以,人类文明的趋势是愈发失位失稳的趋势,虽然人类的努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回归元一的存在,为了维系自身存续。也所以,人类的文化一方面有保守求稳的素质,一方面有激进创新的素质,正如生物的遗传通过维持存在度而维护求存,生物的变异通过提高代偿度而实现求存。国学是仅在中国唯一保留的天人合一的前神学文化,其保守的特点是中国全封闭状态下相对稳定、相对原始的农业文明的生存结构的有效表达,其价值在于作为人类的最初文明,更接近本真。西学是丢失了前神学文化基底的,沿着神学、哲学、科学快速发展的进步论思想文化,其激进的特点是其在全开放状态下越来越不稳定、相对发达的工商文明或半农业半工商业文明的生存结构的有效表达,其价值是对西方生存状态的有效代偿,却不明白其激进只是无法维持保守本质的无奈。
我们还需要明白,保守和激进是相对的,正如自在和自为是相对的。人类与其他前衍存在相比,其无与伦比的自为能力就是其激进状态的表达,而前衍存在的自在素质就是其保守状态的表达。虽然我们一般把保守和激进用于文化或思想,但文化思想的保守和激进本身也是文化载体衍存位相、存在度或存在质态的表达。所以,从根本上而言,保守与激进同源,正如自在自为同源,都是不同存在度下特定质态或性状的表达。所以,万物首先都是保守的,正如万物首先是自在的,因为任何存在都是一种相对的稳态或平衡态,没有相对的稳定和平衡就无所谓存在。如最新的人造元素即第107位Bh(念bō),半衰期仅为10⁻³秒。这种存在在自然界中不一定不存在,仅仅因为稳定性几乎完全没有,来不及被人类感知,故对人类而言,如果不是通过人造而认识,就等于不存在。大自然确认下来的存在都是某种相对的稳态和平衡态,而这种对稳态或平衡态的确认就是一种保守,即暂时不再变化的确认就是对特定存在度的维护,即保守。那么,激进表达的自然是代偿的倾向,是增加代偿的意志倾向。
《物演通论》中的文化多是从人类整体而言的,但不同生存结构缔造了不同的文化,说明文化本身也是有存在度差异的,只是在《物演通论》中没有强调这个差异,但也说明了东西方文化的保守和激进与其衍存位相有关,即“愈原始的存态愈偏于保守,愈发展的存态愈偏于躁动”。所以,文化上的保守和激进也是相对而言的,表达着文化载体的质态和衍存位相。
所以,从整体上看,我们可以视自在的无机物是保守的,低等动物也是保守的(与高等动物比),纵然发生变异,也是被动的基因突变。直到智人自发调动智能储备,文明社会以智质分化的方式主动地高速变异发展。激进替代了保守。从文化上看,西方文化的哲科思维范式是典型的最激进的分化思维方式,东方思维相对而言其分化素质较低,所以我们视东方文化为保守的文化或思维方式。正是哲科思维的智能储备调动,引领人类高速发展而趋于失存,这是人类过度代偿的表现。因为文化是生存结构的产物,但同时又反过来通过影响政治、经济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结构,当文化维护生存的有效性越来越低甚至是负面效应时,文化也需要变革以适应新的生存结构。所以,找回人类的保守思维,是抑制过度代偿的先决条件,也是人类平衡自身的有效手段。保守与激进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素质,自然有加速代偿的意志,也有维护存在度的意志,激进与保守就是这两种意志的反映。找回保守论,维系激进与保守的平衡就是最大化维系人类发展的平衡。
(4)第一百零七章指出“意志”不过是经过了逻辑整顿的自然向往(卷二有更详细的对“意志”的解读),即是说,人类的意志不过是递弱代偿存在性赋予的代偿求存方式。叔本华以“生命意志说”把欲望等意志作为人类的存在本原,指出为了解脱欲望膨胀的痛苦只有禁欲和艺术。“‘暗中继续’的自然企图”是意志中偏保守的自在的一面,即偏“意向”(卷二的概念,指和知性逻辑匹配的意志)的代偿度偏低的本能欲望。尼采的“权力意志说”,主张要释放与扩张欲望、激发进行创造的欲望;宣扬生命在于强力,在于充满创造性、扩张性的生命力;要努力成为“超人”。“‘明快勃发’的自然操作”是意志中偏激进的自为的一面,即偏“志向”(卷二的概念,指和理性逻辑匹配的意志)的代偿度偏高的超人意志。也就是说,叔本华的意志和尼采的意志所论述的侧重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尼采的意志论侧重于追逐最高的意志代偿,是对过度代偿的弘扬;而叔本华的意志论侧重于表达对于人性本能欲望的无奈和失望。但无论是偏自在的“意向”还是偏自为的“志向”,无论是保守还是激进,人类的意志都是自然赋予我们的精神代偿,不同层级的意志在不同的依存层级上发挥着求存的作用。
也就是说,人类文明在表象上仿佛实现了从自然选择到人工选择的过渡,但事实上人类文明阶段只是把自然的直接操作转为间接操作,自然通过人工选择间接实现递弱代偿的衍存律、实现后衍阶段的加速代偿。所以,人工选择归根到底还是自然选择。表面上,人的意志是一种自我决定,但事实上,人本身,包括人的意志,都是自然的产物,如个人的思想文化意志倾向都由其生存的人类社会和具体环境所决定,而社会存在本身就是自然衍存的终末代偿产物。所以,人类的意志只是自身横向求存或在失稳失位状态下寻求定位依存的手段,其本质就是自然意志实现其纵向衍存的手段而已。
注:本章承接五十五章衍存律下人类文明的趋势,继续从细节上说明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是衍存律下的自然进程,所以人类意志最终体现的也是自然意志,人类的求存其实就是自然的求存。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