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人类的一切问题源自人类的衍存位相

自然的意志──或者换成较易为本书读者接受的说法即“存在在自失中衍存的存在性”──使物性升华为人性,而物的质态一旦进化为人的性状自然的存在就自失为(或“跃迁”为、“显现”为)形而上学的“存在”。【注意:“性状”一词是“质态”一词的不等位或进位同义词;“形而上学的存在”一语是“自然的存在”一语的不等位或进位同义词组。两两对应的话,“性状化的形而上学存在”就构成了康德意义上的先验的此岸的主观的存在,“质态化的自在之物”就构成了康德意义上的超验的彼岸的客观的存在。二者的沟通,正在于“性状存在”与“质态存在”的演替性沟通,否则,单纯从感知或逻辑出发是不可沟通的,是谓“形而上学的禁闭”。(详见卷二)】(1)

说到底,举凡由人类引发的一切事件(或“一切与人有关的特定对象的存在”)不外都导源于人类这种自然衍存物的存在弱性之中,亦即人类“存在性”的失稳或失位是人类一切问题的唯一源泉。【依据上章“荒谬的存在之局”模拟一个“荒谬的存在之物”,也许有助于启迪“冥顽”:设若有一磐石居然弱化到这般田地,它的体表必须布满神经末梢和种种感受器,以便敏锐地将任何细小的不利刺激转化为“痛苦”的感觉而逃避之;必须赋有精致的生理构造和运动机能,以便不失时机地将任何微薄的生存条件转化为“欣快”的欲望一概捕获到手;甚至必须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和选择判断能力,否则便会在苍茫天地之间找不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位置;则这块石头也一定得去追问存在,纵然这种追问不免造成愈问愈疑的无穷困惑也罢──这块软化或弱化了的石头就是“人”。须知那硬化的石头之所以能够安然沉默,盖由于其存在的问题早在未问之前就已相对解决了的缘故。】(2)

这就是一切人文现象的自然根据,也是一切哲学论题的生发基础。(3)

注释:

(1)元一的递弱代偿存在性的自性滚动使自然存在从物的存在分化出人的存在,使物性升华为人性。

本段把人的存在称为“性状化的形而上学存在”,是因为在人的衍存位相上,人已经意识到了人感知到的一切存在包括自身都是人特有的感知规定性下的主观存在,在哲学认识论阶段被称为精神存在或形而上学存在;这种特定的感知方式和感知结果是人特有的智质性状求存方式,即智能求存方式。换句话说,“性状化的形而上学存在”就是指以智质性状求存下的存在,就是指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以智能主导求存的,或者说精神存在成为其存在的主导力量,所以称之为“性状化的形而上学存在”,即康德先验的此岸的主观存在。当然,精神存在是精神载体感知属性的感知结果,所以精神载体作为实体结构存在和精神存在是一体的,即人和人的感知结果是一体的,共同构成人的存在,即“性状化的形而上学存在”包含了精神载体或人的体质存在。

本段把物的存在称之为“质态化的自在之物”或“自然存在”或客体存在,是指万物作为人的对象,被认知的只是物性,作为客体或康德的自在之物,不能被人本真地感知。但人与物在纵向上的衍存关系(即演替性沟通)决定了自在之物和形而上存在的预定和谐关系,因为人和物都是递弱代偿存在性下的分化产物,被递弱代偿的存在性统一支配,所以,人的感知结果虽然主观,但却是客体可感属性与自身感应属性耦合的结果,这种客体与主体间的对象性本身也是自然规定性下自然赋予后衍人类的代偿规定或求存方式。故,人与物归根到底是纵向衍存进程中的一系存在,只是随着物的感应膨胀为人的感知,位于衍存位相最末的“人”成为主体,而位于衍位相靠前的“物”成为对象或对象所依附的客观存在。(关于主体和客体,更多的表述可见卷二第八十七章) 

换句话说,从被动存在到主动存在,从存在质态到生存性状(体质性状和智质性状),从高存在度的自在存在到低存在度的自为存在,即万物纵向的统一衍存关系,即是“性状存在”与“质态存在”的演替性沟通。其实,“性状化的形而上学存在”就是人类代偿状态下“我思他在”中的“我思”。 而“质态化的自在之物”即作为人类感知对象的“他在”。既往存在探讨的是“我思”、“他在”的横向感知关系,所以二者不可沟通,成为无法突破的“形而上学的禁闭”。但作为“质态存在”的“他”和作为“性状存在”的“我”在纵向的衍存关系上是可以沟通的,万物(包括人)都统一于自然的衍存律。

所以,与前述“自在”、“自为”一样,从“物”到“人”、从“物的质态”到“人的性状”、从“自然的存在”到“形而上学的存在”都是不等位或进位同义词,后者只是前者的代偿产物。

另,本书但凡提到“形而上学的存在”或精神存在,都不是指个体而是指人类精神的社会化综合,即人类整体的精神存在。“形而上学的禁闭”就是指人类无法超脱自身特定的感知规定性(即感知方式)感知到本真的世界。

(2)举例形象化地说明的人的自然弱性,这也是最本质的人性。也就是说,人作为最后衍的存在,其最低的存在度或最后的衍存位相决定了人的失位失稳状态,决定了人类的一切问题。

(3)一切人文现象归根到底还是自然现象。在人文范围内讨论人本身决定了其不够终极的视野局限。追求终极的哲学必须把人还原为自然之人(或物)才是终极画面上的最深彻的探寻与追究,也才具有哲学应有的基础和深度。归根到底,人与物在纵向衍存关系上是统一的,人的问题与物的问题永远是同一存在性的表达,人的存在性或存在度或衍存位相决定了人的一切。

注:本章继续说明人作为自然的一份子,在自然中的位置或衍存位相决定了人的一切。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