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看世界之二十四:《枢纽》的物演通论式深层导读

(一)一点遗憾

最近,读施展的《枢纽》和周宏桥的《半面创新》,都生出一种强烈的感受:如果作者认真读过《物演通论》该多好!一个学者或从事某问题研究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把需要研究的问题或信息通过一个简单的原理贯通说清,施展和周宏桥都是这么做的,之所以能做到是基于他们都兼具国学和西哲这样底层的文化素质,也就是说,他们的认知是有根的,是有坚实的地基的,这使得施展对中国的解读和周宏桥对创新的解读都呈现出特有的精彩,这是他们之所以比别人解读的好的原因,但这也是他们不能解读的更好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对哲学的理解是停留在康德、黑格尔的认知层面的,殊不知王东岳先生对哲学的理解已经在前人的基础上超越了前人。这是我在读《枢纽》和《半面创新》感受精彩的同时感受到的遗憾。我想,如果他们读懂了《物演通论》,其解读的精彩程度必然更上一层楼。每每看着他们用辩证法的正反合解读着人类精神的发展、用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自由解读着人的本质或精神的本质,心里就尴尬的很,明明一以贯之的分化衍存更清晰的解读了精神的发生、发展和自由的来龙去脉,明明《物演通论》已经达成了自然、精神、社会的统一性,甚至对他们提出的问题都已经做出了解答,而他们还浑然不知,类比一下,就好比明明有了飞机这样的思想工具,而他们还在用汽车,虽然更多的人连马车都不会用——因为更多的人根本没有思想工具。

这使我愈发感性的觉出读《物演通论》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智质分化(具体表现为分工分科)史,每个人都以分化后某一狭隘的专业求存,所谓专业化就是分化程度越来越高的领域认知,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专业长板越长越好。但要想实现个人专业上的长板最长化,离不开你认识的完整性或深刻性,就好比盖大楼,地基的范围和深度决定了大楼体积和高度的极限。而国学、哲学这样的基础性理论就是地基。因为对专业的理解深度取决于你对社会的理解深度,对社会的理解深度取决于你对更大范围并包含了社会的的自然的理解深度。正如施展要说明中国,必须把中国放在整个人类文明之中才能理解,这是施展完成的事;但要理解整个人类文明,要理解整个人类,必须把人类及人类文明纳入整个自然的发生发展中才得以达成,这是《物演通论》完成了的事。而在这个更基础更大的尺度上,才能更清晰的理解中国包括各种文明的发生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不良趋势——而这是任何狭隘的专业无法达成理解,而对人类又是至关重要的事。

(二)殊途同归

一般的人听施展的课,看施展的书,除了丰富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细节,更重要的是理解施展的历史第一性原理及其运用,应该说施展基于自己的哲学素养从现象层面由上而下的解读所探到的底层逻辑和《物演通论》直接从最底层探到的逻辑虽然不是同一层面,但结果是一致的。可以这么说,《物演通论》在更大尺度和更深的底层逻辑上探讨人类社会;而施展的社会学解读是《物演通论》卷三现象层面毫不违和的展开,二者完全融洽。

如施展所说的第一性原理是“欲望”和“秩序”。“欲望”更多指的是社会性欲望,而社会性欲望就是当下生存结构下维护社会整体求存形成的文化,它决定了这个结构下的人如何理解自身和外部世界;当然,施展之所以这么表述可能还因为叔本华把欲望(可视为意志理解)当做存在的本体。“秩序”其实就是人类社会结构化的自然进程,在书中表达为“理想、财富、武德”三要素,但更深层的表述是“文化(即理想或前述“欲望”)、经济(财富的生成与分配)、政治(离不开武力强化与维系的社会结构)”三个社会子系统。实际上,《物演通论》把人类社会结构化的自然进程或人类文明的发展更深层的归结为智质性状(即文化或智能求存)的分化耦合进程,也就是说,秩序(即社会结构)的融合与发展,一定先以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为基础。当然,智质分化或文化结构的发展必然伴随与之配套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发展,彼此相互影响、相互配合,融为一体,达成人类社会的结构化进程。这与施展说的“技术变迁造成资源变化,导致社会变迁、制度变迁,同时自我理解和对外的理解会发生变化,导致大博弈的格局也随之变化,大博弈的格局变化也反馈在小博弈上”在内涵上完全一致。

施展所说的小博弈和大博弈,是理解内外均衡关系、理解双循环的关键,但从小博弈到大博弈,从外部均衡被纳入形成更大内部均衡,其实就是人类社会结构化的自然增长进程。这种大小、内外的辩证表述比较容易说清了中国与世界的横向关系,而物演通论是用线性表述通解了大小博弈、内外均衡的纵向演化关系,即人类社会或文明发展的纵向衍存关系。正是对这种纵向文明层级演化关系的不明朗,施展未能说清为什么在当代海洋和中原创生出新秩序,而中原和草原再也创生不出新秩序了。同样,施展把清朝内部无法演化出工业文明归结为人口过剩的内卷化也是因为其对人类文明整体缺乏更深层的理解。因为宋朝的财富技术已是当时世界一流,而且出现了纸币,也没有清朝的人口大比例膨胀问题,却依然无法从起内部演化出工业文明。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就没有工商业文明的文化基因,必须要在与西方文化融合后才能创生出新的工商业文明。

施展的可贵之处在于把中国纳入世界文明的整体去看待,而中国内部的分分合合直到大清才统一了多个民族,完成了一个社会结构的阶段性分化耦合。而草原的牧业文明被融合进中原的农业文明,和中原的农业文明最终会被纳入海洋的工商业文明一样,这是文明的发展的必然,而对于这种必然性及其最终结局和意义,《枢纽》没有更深的涉及,而《物演通论》都给出了答案。从最初氏族社会的采猎文明到农牧业文明到工商业文明,是人类智质分化(分工分科)耦合的进程。最初,各地区因为自然地理地貌的不同演化出不同的文化(或智质),而文化(或智质)先天具有遮蔽性,唯有在交流重组中才能打破自我遮蔽不断发展。这种文化的交流重组(即智质分化)引领人类文明前进一如基因变异引领生命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到人类出现。在《物演通论》第一百六十章解读智质属性的DNA余绪时,更是通过智质(即文化)的操纵性、遗传性、变异性、重组性、适应性说明了人类文明一脉发展的底层逻辑,解答了社会结构化的基础和边界等等(详细内容请阅读《物演通论》)。这种定性定量的线性表述比周宏桥、施展的正反合的辩证表达要清晰深刻的多,也才能在更大的尺度上导出人类发展的终局和意义

包括中国为什么是世界的枢纽,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从最典型的农业文明过渡到工商业文明,兼具根深蒂固处于前神学文化的国学和西方哲科文化,从而更能有效理解纵向整个人类文明,这也正是《物演通论》得以诞生的纵向位点或社会原因、文化背景。而《物演通论》的诞生正是实现整个人类的文化融合,以实现人类全球化为一个高效求存的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施展是用制度经济学中的内部均衡关系下的体系结构组织成本最低说明社会结构的边界,实际上更深沉的逻辑是《物演通论》中贯穿整个物演进程的简约原理。而且,明白了这个原理在社会结构层面的表达,我们就能清晰的看到未来,即全人类依据此理必然分化耦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实现整体的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分配,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结构最高效率的求存。

(三)新的渴望

当然,希望更多的人阅读《物演通论》不仅仅是为了每个人在个人的专业上更上层楼或引领整个专业和行业,当然这是对《物演通论》具体化的重要运用;但更重要的是,《物演通论》是人类认知的升级,为人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给出了当下的答案,为人类的整体求存指出了方向,那正是施展所指出的大国的责任和方向以及超越民族主义的人类的求存指南。在全球越来越一体化的当下和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全球人类的利益乃至生死存亡会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一个立足于人类整体求存的全新的意识形态,一个能被东西方乃至全人类都接受的文化将垫定人类未来的求存基础,这是大国应该具有的文化高度和应该输出的意识形态,所幸的是,王东岳先生已经完成了这样一种文化的基础建构。所不幸的是,所知者少,所受者少,但它必然会随着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而被人类主动或者被动的选择。

无论基于人类整体还是个人,《物演通论》都是极其重要的。首先,他可以帮我们建立起新的宇宙观。人类的用智方式必须在一个终极画面上,即人必须在整体的世界观图景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人不能点状的与世界发生反应,必须基于对世界的整体理解而求存,才能保证求存行为的正确性。人类文明化的标志就是以是否建立了宇宙观模型为标志的,人类最早的宇宙观模型在东方就是道家、佛学等,在西方就是神学、哲学等,都是基于当时的信息量建立的,信息量越小,逻辑模型越粗陋,信息量越大,逻辑模型越精致;但信息量越大,耦合这些信息量,建立一个自洽的宇宙观模型就越难。而《物演通论》正是耦合了当下最大信息量建构的最新的宇宙观模型,是思想价值最高的一本书。

人类文明化的进程就是分工分科越来越精细化进程,从前神学、神学、哲学到科学一路分化。当下的我们处于文明分化越来越严重的后期,每个人掌握的专业知识只是人类知识总量的沧海一粟,有一个完整的宇宙观才能维系个体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才能克服越来越专业化导致的个体的狭隘视角,同时使得我们不断获取的信息或知识不再碎片化。尤其是对于新文化运动以后的国人,国学丢光了,西学又只学了船坚炮利的科学层面,对西方哲学的了解几乎空白,而国学是东方文化之根,哲学是西方文化之根,这使得国人的知识结构轻浮而失系统,所谓基础教育完全没有追求终极的思路,所以,我们有必要补上这一课,而读《物演通论》是捷径,一方面因为其完整性在文化的根部兼容了东西方文化,更因为其集西方哲学之大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结合当代的大信息量完成了去伪存真的有效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读不懂西方哲学书的国人而言,读《物演通论》可以帮你高屋建瓴的最快理清哲学史并建构当前信息量下最有效的世界观图景。

同时,读《物演通论》能帮我们比别人更能看清未来。正如施展说的历史学就是未来学,但施展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探究的是中国的过去和未来。显然,《物演通论》格局尺度最大,以整个存在为对象,探究的是天地之道。了解了最大尺度的天地之道,才能最深刻的理解我们的当下,也才能站在最高远处看到未来,也才能回答我们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对于想看清未来的人,这是一本必读书。思想决定行为,改变世界需要顺应天道人道,由道而术,才能保证我们选择方向和努力方式的正确性,而《物演通论》作为哲学书,作为最基础的理论是最底层的道,其他层面的一切重构都将以此为基础。做一个简单的类比,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做电脑,不同的专业知识的精进如同不同的软件升级,但电脑整体的升级只能靠操作系统的升级。《物演通论》就是帮你完成操作系统的升级。

面对最近大热的施展和《枢纽》,在赞赏之余,表达一点真实的遗憾和更深层的理解,或许能起到对施展本人乃至所有人进一步探究更深层第一性的欲望,并因此去认真阅读《物演通论》,是为记。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