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感应性与存在性统一
可见,所谓“感应性”,是一切有条件的存在者对自身存在条件加以“确认”(是为“感”)从而加以“占有”(是为“应”)的必备属性,从这一点上看,所有自然存在物的感应规定性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至于各类存在者之间呈现出感应能度(即“感应度”)和感应方式(即“感应类”)上的巨大差别, 恰恰揭示了自然感应性(或“感应度”)在自然存在性(或“存在度”)趋于递弱的流程中始终如一地维护存在的统一规定性。(1)
而且,严格地讲,所谓“感应方式”的差别其实仅仅表达着“感应能度”的代偿量级,其情形俨如一切自然存在物的“存在形态”(或“类别”)其实仅仅表达着它们各自的“存在能度”(或“程度”)一样。【譬如,石头(分子存态)与金钱豹(生物存态)这两“类”东西其实并没有质料组分上的差别,他们之间之所以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类别,全在于处在不同衍存位置上的存在形式或存在形态,其内涵的存在效价和代偿效价有所不同使然。相应的,石头在分子水平上的感应方式与金钱豹在感官水平上的感知方式亦随之大相径庭,这种感应或感知方式的差别同样不与它们之间的外在类别相关,而与它们各自内涵的存在性之构成相关,即它们各自必定采取(或生成)与其存在程度相一致(或相适应)的感应感知方式以求衍存。(请记住,“感知”不过是“感应”的属性增益延展而已,因此在基本概念上仍属“感应”一族;正如“生存”不过是“存在”的衰变存续方式罢了,因此在基本概念上照例亦属“存在”一族。)如果说,金钱豹的感知方式与感知效能远比石头的感应方式与感应效能来的强大和复杂,那只是由于金钱豹的生存方式与生存效能远比石头的存在方式与存在效能柔弱得多也艰难得多的缘故。】(2)
换句话说,处在某一存在度层级上的存在者必然采取相应的存在形态以及相应的感应方式,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即采取某一特定存在形态和特定感应方式的存在者必然处于某一特定的存在度层次上,所谓“类型”的分化就是“度量”分化的现象形态,只不过分“度”之间的微妙差别常被人们忽略失察或忽略不计罢了。(3)
总之,自然界中一切形式的感应性能都不外乎是与感应者自身的存在态势(即“存在度”)相匹配的存在规定性(即“存在性”)之产物,此乃物质感应现象的自然共性或自然统一性之所在。(4)
注释:
(1)感应性是后衍存在者的代偿性属性存在,其代偿求存的本质万物皆然。也就是说,万物感应性的本质规定性是统一的,都是通过感应属性代偿维持自身的存在。只不过,因为衍存位相或存在度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具体的存在性的度的不同,对应的量化的感应度也就不同,对应的特定的感应方式自然也不同。这里的感应度也可以理解为第七十章精神坐标示意图中的感应函量或信息增量。
(2)也就是说,感应方式是感应度的表达,一如存在形态是存在度的表达。但感应度只是代偿度的特定角度而已,感应方式只是代偿性存在形态的特定角度而已,二者共同被其存在度或存在性的度所决定。说到底,万物感应方式的不同是因为代偿程度的不同,归根到底是存在度的不同。如石头的高存在度决定了它相对简单的存在形式及其感应方式,美洲豹的低存在度决定了它相对复杂的存在形式和感知方式。万物不同的存在度决定其不同的感应方式。存在度与感应度成反比。
(3)换句话说,万物的存在度对应其特定的存在形态以及相应的感应方式,反之亦然,万物的存在形态以及相应的感应方式匹配其特定的存在度。万物的感应方式及其质态差异归根到底来源于存在性的“度”的差异。万物感应方式的差异其实本身就属于万物质态的差异,这些差异都是存在性的“度”量变化的现象表达而已。所以,“存在性”决定“感应性”,即“在”决定“知”。
(4)总之,万物的感应性匹配于自身具体的存在性的度或存在度。也就是说,横向上,感应性作为万物的属性与其本性相统一或同一(复习第四十四章属性与本性同一);而纵向上,万物衍存的纵向统一性决定了万物感应性上的纵向统一性。
注:本章承接上一章,继续说明万物的感应性作为维护其存在的代偿本质是统一的,各自感应方式和感应度的差别仅仅是由各自存在度的差异而匹配的不同代偿程度的差别而已。所以,对具体的存在者而言,感应性只是存在性的现象表达,感应性和存在性在纵向的物演进程中是统一的。
附:本章重要概念:
一、“感应性”
(第七十五章)
所谓“感应性”,是一切有条件的存在者对自身存在条件加以“确认”(是为“感”)从而加以“占有”(是为“应”)的必备属性,从这一点上看,所有自然存在物的感应规定性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至于各类存在者之间呈现出感应能度(即“感应度”)和感应方式(即“感应类”)上的巨大差别, 恰恰揭示了自然感应性(或“感应度”)在自然存在性(或“存在度”)趋于递弱的流程中始终如一地维护存在的统一规定性。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