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简约原理达成代偿有效性

首先,我们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感应属性(及其演化产物感知属性)为什么不能对客体的全部属性发生可感效应?再则,感应主体(及其演化产物感知主体)为什么必须将对象的可感属性予以变态感化?【往深里说,哲学上以及认识论上的一切争议之所以终究不能摆脱形而上学幽灵的纠缠,一概出于这个不显示为问题的问题之蒙蔽和误导。】(1)

依据上文,如果以下两点得以确认,即:

一、任何感应者必定业已是一个客观存在者

二、任何存在者的感应性必定业已受到自然存在的客观规定

则物理学上的“最小作用原理”就不可避免地要在一切感应性存在者中间贯彻下去,而且必然要以与物的感应属性有关的特种方式加以贯彻。【数学家欧拉(1707─1783)和莫培都(1698─1759 )于十八世纪提出该原理时,主要限于对一般力学物理的研究。所谓“最小作用原理”,系指自然万物的运动和结构总是采取某种最简便、最经济的方式。“光线以直线的方式传播就是最小作用原理的一个直观体现,因为直线是最短的路径”;莫培都甚至索性“把‘作用’定义为‘质量、速度和所经距离的乘积的积分’,并且认为,在孤立系统中这一积分必定取极小值。”(引自《科学的历程》吴国盛著)然而,物的一切“作用”其实首先在于保持物的存在及存续,而物的一切“属性”即是物的一切“作用”的相应基础。也就是说,在任何存在物的任何一种代偿属性中,上述最小作用原理都是有效的。其区别仅仅在于,该原理在“力学物理”中和在“感应物性”中势将采取不同的贯彻方式而已(可参阅第六十五章和第六十六章)。】(2)

我们亦可将这个最小作用原理叫作“简约原理”。从哲学角度上看,它的核心不外乎是将一切可有可无的属性、作用和消耗压缩到最有利于存在──亦即最接近于高存在度的单纯圆满──的原始简约状态;它的本质其实就是为了把存在效价的必趋衰落减小到最低限度,或者,把代偿效价的相应递补发挥到最高限度。质言之,“最小作用原理”或“简约原理”首先是一个涉及自然存在性的相对存在原理,或者说是一个涉及自然存在阈的有限代偿原理(请回顾卷一第二十九章)。所以,这项原理不仅适用于物理学和本卷所谈的精神现象学,而且适用于对社会存在的解析(详见卷三)。【试想,倘若人的眼睛直接就是一架色谱仪,或者,耳朵直接就是一台振频仪,甚至味觉和嗅觉也不得不被构造成某种具有仿生功能的原子(含质子和离子)分析仪以及分子分析仪,从而要求人体的整个神经系统和中枢系统必须相应变构为一个远比现代最先进的互联网和超大型电子计算机还要敏捷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以便我们的感知过程能够达成与外物的直接沟通或原样反映,那么,即便把人体物能代谢所产生的全部能量都调动出来,使之仅仅用于维持感知系统的运转而置生命的其他组织器官于不顾,恐怕也无法应付上列“官能”之能量需求的万分之一吧。何况,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是否就能够“达成与外物的直接沟通和原样反映”亦实属可疑,按理说,它作为人类感知系统的叠加物,只会加剧对外感知的扭曲和变塑,亦即只会在固有的歪曲之上再叠加以新的干扰,量子物理学家海森伯所发现的“测不准原理”就是一个明证。】(3)

为此,感应过程以及感知过程才表现为那种有所取舍有所变塑的主观形态,即是说,感应作用的主观认知性正是感应者之客观存在性的表达和实现。【早在十四世纪前叶,生于英国苏来郡奥卡姆村的威廉就提出了著名的“思维经济原则”,世称“奥卡姆的剃刀”,他的名言是:“能以较少者完成的事情若以较多者去做即属徒劳。”此后的科学化用智方式进一步证明了这一原则的有效性,例如,牛顿的力学基础方程F=ma和爱因斯坦的质能等价方程E=mc2,都被世人看作是一语道尽宇宙成因的杰作,它绝不会因其简明和精练而令人生疑,反倒可以这样认定:精练性是衡量理论正确性的尺度之一,尽管谁也不知道这精练的理论框架是否就是那宇宙本身的框架原型。(注意!这里所说的“正确”并不等于“真理”,而仅表示针对当时衍存情状的代偿举措实际而有效;另外,世事或思想都不免终将趋于复杂化并不等于说简约原则失效了,而仅表示任何“正确”的代偿举措终归无效或终归“不正确”,于是只好再次运用尽可能简约的方式寻求下一步代偿或寻求下一个“正确”;前后之间没有丝毫的矛盾,有疑问的读者可回顾卷一第三十三章和第四十一章。)又,马赫对“思维经济原则”也深表赞赏,他的“感觉要素论”就是对这种有所变塑和有所取舍的感应特征的觉察,只是由于他未能对造成这一结局的感知主观性之原因予以深入探究,才使他那敏锐的哲思反而显得有些怪诞和荒唐。这与他认为一切形而上学的东西都是应该“彻底排除”的“无聊的、无法用经验检查的假定”有关,不过,他似乎忘记了,如果他所推崇的“科学”终究只能依据“要素化”的感觉经验和“经济化”的思维处理方能建立起来的话,那么,一切科学理论又何尝不是彻头彻尾的“假定”呢?】(4)

注释:

(1)首先,感应过程中为什么会发生主体感应属性对客体可感属性的取舍和扭曲呢?

(2)基于第一、万物都是自然衍存进程中客观的存在者;第二、万物中的感应性理所当然也被自然衍存的客观规定所决定;则作为前衍存在所彰显出来的物理学上的“最小作用原理”在后衍的存在的复杂系统存在上仍然表达。因为万物都是代偿性存在,所以代偿的规定性就是万物的存在规定性。故,“最小作用原理”本质上等同于二十九章的“简约原则”,只不过代偿在不同衍存位相上有不同的代偿层级,由此造成了对“简约原则”具体表达内容上的不同。而且,代偿也分为各种不同属性的代偿,除了感应属性代偿,还有结构属性代偿、能动属性代偿等,各自在“简约原理”下表现出的具体内容也是不同的。换句话说,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所有我们能感知的存在都是代偿性存在,所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万事万物都内含着简约原理的塑造。当然,我们或许会问,简约原理下的先验感知规定决定了我们感知中的一切都是武断的,那我们凭什么说感知中的结构属性、能动属性等其他属性也符合简约原理?!事实上,我们感知中的一切变化和运动,包括物理学上的时空运动,都是人类观念中为自身的失位状态达成依存的定位运动,即四十二章的“观念的非运动定位”;而《物演通论》探讨的是物质的演化运动,即四十二章的“物质的非定位运动”。二者的通约关系,即二者在同一存在系统内、受同一存在性支配的预定和谐关系使递弱代偿的存在性及简约原理的代偿规定性在“知”(即感知)与“在”都同样表达,二者的被派生的原理是一致的。同时,递弱代偿的存在性及简约原理的代偿规定性在物理学上、哲学上都同样表达,只不过在哲学上是代偿实现其有效性必须遵循的“简约原理”,在物理上是“最小作用原理”,其深层内涵都是代偿规定性或存在规定性,是一致的。具体而言,形而上学的禁闭正是简约原理下的感知规定或代偿规定,我们感知中的一切一方面基于我们感知的代偿规定(即遵循简约原理),一方面基于客体各种属性代偿如结构代偿有效性的代偿规定(即遵循简约原理),

而二者都是基于同一存在性要求下的必须遵循简约原理的代偿规定;所以,我们用感知去考察万物的结构属性代偿等必然也是符合简约原理的,这不仅仅源于我们的感知武断,更是源于整个衍存体系的代偿规定。当然,我们自身作为感知载体本身也是结构存在,而且其感知代偿是随着实体结构代偿而同步代偿的。所以,主体与客体构成的整个存在都是遵循简约原理的代偿规定性下的存在。

总之,复习二十九章可知,简约原理是贯穿物演进程的代偿规定性。一方面,物质演化纵向上呈现为万物从简到繁、从坚到柔、从满到残、从善到恶的属性的代偿性繁华;但另一方面,在前衍存在基础上的每一步代偿本身却遵循着简约原理,因为代偿的目的是求存,是对圆满与完善的本原存在的归一、向往和追求,虽然追也不及,反而越来越远,但那只是追求后无奈的结果,而不是目的;这直接表现为弥补本性残缺的代偿是负值,即愈弥补愈残缺,但不弥补则无以存。所以,代偿为了负值最小化以效用最大化,就必须遵循简约原理,这本身就是存在追求简约、圆满、完善的求存规定性(即元在规定性、非逻辑规定性、自然存在性等)的表达

(3)本段之所以说“最小作用原理”或“简约原理”首先是一个涉及自然存在性的相对存在原理,是因为“自然存在性”即“递弱代偿的存在性”,存在性的度决定了存在者的衍存位相和感应方式。存在性的度的变化或存在度的递弱正是通过所有具体存在者的属性代偿来实现的,所以,万物属性代偿的规定性直接就是存在性的规定。而万物属性代偿遵循简约原理,所以,简约原理直接就是表达着存在性规定下的相对存在原理。换句话说,相对存在指后衍存在相对于前衍存在而存在,其感应方式也是前衍存在连续分化耦合的结果,其耦合遵循简约原理。横向耦合的达成就是纵向分化的实现,所以简约原理就是相对衍存或自然分化进程所遵循的相对存在原理。换个表达也可以说,代偿规定性下的简约原理直接表达着自然分化进程下的相对存在原理的内涵。

所以,对万物属性层面各个层级各个领域最重要的解读就是弄清其具体代偿是如何遵循简约原理的,尤其针对越来越复杂的后衍存在,如人类社会存在,找到具体现象存在后面的简约原理,就是找到具体现象存在的所以然。如施展研究历史,在解读中国版图某种既定的呈现时,曾举例说明越南等地域不能成为中国领土的深层原因;其主要原因是越南等地域纳入中国版图后根据统治成本计算只有负收益。所以,任何帝国都不可能无限扩张,帝国体系扩张带来的边际收益递减为零时就无需再扩张了。许多地方就算一时纳入中国版图,也会在后来利益的博弈中达成它应有的最佳状态。也就是说无数国家为什么会形成那样的版图都有其后面的简约原理。如中国之所以那么早就形成统一的帝国,原因之一就是黄河的特质导致中国唯有成为统一的大帝国其生存效率才能最大化。解读其他各种现象形态也是一样的,横向的偶然中有纵向的必然,任何必然后面都是某种简约原理的呈现

在感应性上也是如此。简约原理在感应属性增益上的贯彻表现为从感应、感性、知性到理性的所有感知武断,如《物演通论》第六十五、六十六两章表达了广义感性的武断和狭义理性的武断,如思维经济原则,包括广义逻辑自洽也是综合后的武断,第八十六章论述的感知性规定即感应性对层次性条件的简化叠加利用原理就是简约原理的具体表达

也就是说,简约原理在感应属性增益进程中的表达为:1、理化感应阶段的感应一体的定位依存,即感的同时就是依存实现(即“应”);2、感性逻辑阶段通过无需判断的感性直观来直接依存,即能感知的就是唯一可依存的,即可依存的只有一个“A”;3、知性逻辑阶段通过“同一律”,即通过“A=A”的本能判断在复多对象中找到自己的依存对象;4、理性逻辑阶段通过“简一律”或“理一分殊”,即通过“A系=A理”实现在无限纷繁的求存条件中的间接判断来依存,也就是说,在“A系=A理”的基础上再进行各种具体的知性判断确定自己的依存对象。5、通过理性建构的宇宙观、世界观形成社会统一的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即社会文化,从整体上决定社会依存的基本原则,从而维护社会的整体求存。无法达成社会共识的理性成果无法成为社会的新的主流文化。针对社会整体求存的文化将通过理性的反思协调个体求存与整体求存,越后衍的社会结构越复杂,越需要依赖理性的反思代偿求存

依次举例的话就是:1、质子与电子的电磁感应在感应一体中瞬间达成依存;2、扁形动物能感知的都是直接可以吃的食物;3、两栖类的蟾蜍主要以条状的能爬行、跳跃的虫子为依存物,所以只能看见横条状的移动物体;4、爱因斯坦的E=MC²;5、动物社会如大雁群或鱼群的快速集体反应只需要每个个体遵循最简单的和前面或旁边的保持一致;如中国在资源有限的封闭环境下必须遵循集体主义文化才能达成整体的生存,而地理开放的古希腊必须遵循自由主义文化才能充分调动个人经商,完成跨地域的资源获取以达成整体求存。但目前全球化的生存形势下,资源有限,到外太空开辟资源其成本远高于地球并不可取,而且以科技创造资源的同时,科技作为单刃刀必然削减人类的生存气数,存在度的有效性决定了科技发展的有效性;所以,新文化继续发展和传播是唯一可能起到有限改善功能的值得去努力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从感应、感性、知性、理性到人类的文化,也是逻辑结构叠加的结构化进程,后衍层级以前衍层级为基础,所以,越后衍的存在武断的层级越多,含真量自然越来越低,其代偿时效也越来越短,而且达成有效的耦合越来越难。如后衍的理论越来越难以达成广义逻辑自洽(如平行宇宙理论等),如全球各自打破文化遮蔽形成统一的新文化越来越难,就算《物演通论》作为新的宇宙观、新的基础理论出现了二十年,在认知越来越分化、越来越多元的当下达成主流的全球共识也还需要等待。这是感应属性底层终极无效性(即代偿为负值)的表达。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后续工具的使用更是对这种武断的直接放大,比如视觉本是一种武断,望远镜和显微镜都是对这种武断的放大,只是对于宏观的物体而言,这个武断的干扰不大,而对于微观的物体而言,这个武断的干扰就是致命的,量子物理学家海森伯所发现的“测不准原理”就是一个明证。 

简约原理在结构属性繁化上的贯彻表现为从基本粒子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单细胞结构、有机体结构、社会结构,整个层级化的逐步繁化的结构化进程中,每一层级的结构叠加都遵循简约原则。比如从单细胞生物、单胚层或双胚层的腔肠生物到三胚层的具有神经细胞的多细胞生物,每一步的分化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海底的生存环境,完成简约原理下最高效的求存,直至最后分化成人类有机体。人体作为相对平衡的负反馈复杂系统在横向上是最经济的。还有自然中的蜂巢,天然就是最高效的结构;自然选择下“进化稳定策略ESS”的自然现象或自然结构,即无论个体如何选择,社会整体结构会达成一个稳定的平衡。任何存在都是结构存在(见第五十三章具体论述),任何结构得以存在都是因为该结构横向上符合简约原理下的相对稳定性(即平衡的负反馈系统达成)的达成或实现,即代偿有效性的实现,即存在的实现,故金观涛《系统的哲学》中指出稳定即存在,但这个稳定是横向的相对稳定,没有纵向的矢与量的表达,和递弱代偿理论模型中作为存在度指标的稳定性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而且,后衍存在的相对平衡系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维系、越来越更快地被更新本身就是存在度(包含纵向的稳定性)递弱的表达。(关于具体系统存在的负反馈平衡与存在整体纵向上的正反馈进程可以参考第一百五十五章)。

同理,纵向上人体远比单细胞的效率低得多。所以,纵向上的实体结构的累加其实是越来越残化、越来越不经济的代偿过程。也就是说,所有在横向上追逐简约与完善的代偿的力量只是为了达成代偿的有效性,而这个过程本身在纵向上是对存在本性递弱的实现、是对简约与完善的始基存在越来越遥远的背离,即代偿在纵向上是终极无效的。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逻辑虚存和逻辑载体的实体结构都有一个层级化的机构化进程,但逻辑是软结构,实体结构是硬结构,而且广义逻辑是个彼此影响的贯通状态,文化更是后天学习而成,更容易改变,须知,文化的发生,或者说智质分化主导人类的分化进程正是因为体质硬结构的分化走到尽头的缘故。所以,简约原理下人类社会最有效的代偿方式一定是文化先行,故文化先于制度,新世界首先展现在思想家的通道上,而后才会因为成为大家的共识而实现。

这就提示我们,欲挖掘一切现象呈现的深层的所以然,就需要找到简约原理在这些现象上的具体的贯彻方式。越后衍的存在,其复杂性和层级性就越多,越需要找到各个领域各个代偿层级的具体的简约原理的贯彻方式,才能彻底说清物演过程中的细节。这对于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都很重要,而各个领域又不是独立的存在,所以必然和其他领域关联,找到其内部特点和外部关联是理解自身的要点。如经济不是孤立的存在,所以经济理论,既需要说清自身简约原理下的一些既定规律,又需要找到与政治、文化的关联,才能真正保持经济理论的发展以指导经济。只有作为整体的存在我们视其为孤立系统,存在度的分布达成存在的整体平衡和结构化;地球不是孤立的系统,地球的生态平衡离不开太阳能量的分布;人类社会离不开地球生态的分布;人类社会内部彼此离不开的依存状态。总之,从整体存在到局部存在,每一步演化都遵循简约原理。简约原理蕴含在所有存在之中。

《物演通论》就是通过理性逻辑达成简一律下的递弱代偿原理(即遵循理性的简约原理),挖掘出了整体存在即一切现象后面的终极所以然,说明了万物衍存的最基本原则和贯彻方式。

(4)总之,形而上学的禁闭本身就是简约原理的代偿规定性的表达,感知的主观性本身就是感知者客观存在性的表达。说清这个问题,才能摆脱既往哲学中形而上学幽灵的纠缠。

万物代偿的目的都是求存或者依存实现,即“应”。但只有最初理化感应是感应一体,即“感”的同时达成“应”的。随着依存条件增多,感和应越来越分离,在人类文明阶段“感”更是独立为人类的知识。所以,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应”的,是“应”向下的“感”(这属于后续一百零四章以后“意志论”部份的内容,后续会有详细解读)。“应”即依存实现,即耦合达成,遵循简约原理。“应”向下的“感”也需要达成简约原理下的精炼、高效和确定性,在形式逻辑中表现为同一律,在理性逻辑中表现为简一律。所以,简约原理是贯穿代偿求存的方方面面的,虽然它导致形而上学的禁闭,导致我们永远无法抵达客观世界,反而离客观世界越来越远,但却是求存的必须。所以,马赫的“感觉要素论”和威廉的“思维经济原则”都是简约原理代偿规定性下的武断;甚至可以说,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假说,与符合论上的真理无关。无论维特根斯坦还是马赫,那种在知识的分化思境中,厚科学而薄哲学的想法都是对知识代偿本质及代偿效力完全无知导致的结果。

注:本章沿着上一章的结论进一步追溯并指出:认知武断或形而上学禁闭的原因就是卷一第二十九章中提到的贯彻衍存进程的简约原理,这是代偿实现其有效性的代偿规定,也直接表达着递弱代偿存在性规定下的相对存在原理落实于具体感应方式的内涵。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