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意志序列的代偿规律
所谓“意志”,其基本概念系指“物的定向依存性”或“限定性依存属性”。这个定义应当也是物理学上有关“感应”一词的定义,尤其是该词中的“应”字的定义。【“应”字的定义之所以与原始“感应”一词的定义完全相同,乃是由于原始阶段的感应一体质态使“感”和“应”无论在实体上还是在概念中都无法区分的缘故。随着感应属性本身的分化,“感”逐渐呈现为“应”的观照性前提,即“感”使“应”得以在多因素的澄明中成为具有选择针对性的应;“应”则逐渐呈现为“感”的规定性主导和继发性步骤,即“应”既规定着“感”的观照方位或澄明状态,也受制于“感”的观照广度和澄明深度。于是,“感”的定义由此转化为“物的定向观照性”或“限定性澄明属性”,而“应”亦由此独占了本应由“感应”共享的上述定义。】(1)
可见,代偿性的感应函量(参阅第七十章之坐标图示)既是“感”从“感应逻辑”历经“感性逻辑”、“知性逻辑”直至“理性逻辑”的逻辑序列写照,也是“应”从“感应意志”历经“应向意志”、“意向意志”乃至“志向意志”的意志序列规定。(2)
基于此,意志序列——它的前身是“自然意志”、它的成果是“自由意志”——的自由化进程及其自由度量效,必与递弱代偿的自然衍存原理相吻合(参阅卷一第四十一章),即:
a.意志量度的递增──即意志强化程度的发展──必与意志载体的存在效价成反比,亦即必与意志载体在各个方面的总体代偿效价成正比;【因而意志的增进断不是孤立独行的,仅此就清楚地表明,意志的“自由”实在是某种“非自由的必然贯彻”或“非自主的自在方式”而已。】
b.意志量度的递增──即意志强化程度的发展──必与宇宙物演的分化程度成正比,亦即必与意志载体之依存条件的繁化程度成正比;【因而意志的增进必然呈现为“在散漫化的趋势中寻求聚焦点”的形态,由此导致意志载体和精神构型不得不借助于生物的社会分化及其社会整合来实现的结局(详见卷三)。】
c.意志的自由度,必与意志量度成正比,亦即必与逻辑量度或整个精神量度成正比;【因而意志的增进与逻辑的增进必定是同步发展的,由此体现从“感应同源的精神启动”到“感应同构的精神成长”之精神全体的自然发育历程。】
d.意志的实现确定度,必与意志的自由度成反比,亦即意志的多向分化度必与意志的自由度成正比;【这正是造成逻辑形态趋于可塑化的原因之一】
e.意志的贯彻力度,即意志落实在宇宙分化体或逻辑观照面上的覆盖率及其渗透能度,必与意志量度成反比,亦即必与意志的自由度以及意志载体的能动度成反比;【这正是造成心理振频趋于增快的原因之一】
f.意志的贯彻效应,即意志达成自身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必与意志量度成反比,亦即必与意志的自由度以及意志载体的能动度成反比。【这正是造成心理振幅趋于增高的原因之一】(3)
然而,自由意志的自然使命绝不会改变,那就是,自由意志必须勉为其难地支撑非此代偿则无可存续的弱存者之存在,尽管如此以来,它恰恰扮演着将自身载体带向失存的先锋角色也只好在所不顾了。(4)
至此,“精神全体”或“精神全貌”终于可以在“感”(即“逻辑序列”)与“应”(即“意志序列”)的同源同构之演化流程中豁然显露自身的完整丰采,并将整体精神存在全然实现为自然存在。(5)
注释:
(1)“意志”从原始的理化感应阶段“感应一体”的状态分化而成为与“感”分离但同源同构的“应”。“意志”载体一方面基于自身特定的依存结构(即由特定的存在度和代偿度决定了的“应”的状态)通过自身特定的感应方式去感知这个世界,一方面凭借自己感知中的世界(即“感知”或“知”)让自己得以存续。也就是说,一方面,“应”主导着“感”,决定了意志载体的感应方式和感知内容,另一方面,意志载体必须凭借自身的“感”或“感知内容”才能有效完成求存之“应”,达成具体的依存实现。
如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阶段,智质分化(即分科分工)状态下,不同分科分工的人对这个世界的“感”(即认知)都被其狭隘的(或专业的)“应”的需要主导,仅观照于、澄明于狭隘的专业知识中,但他之所以得以在社会结构中实现自身的依存定位(即达成特定的“应”)凭借的就是其专业化的知识(即特定的“感”)。所以,“志向”或“意志”在人类社会中就是每个人自身所做的社会定位或依存方式的选择。于是,“感”与“应”互为关照和前提,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仅仅为了认知的需要,我们把它们分离开来讨论,于是“感”成了有先验规定性、有文化继承导向性、有个体自主选择性下的“感”,“应”成了受制于“感”的定向性依存。当然,这里“感”本身的限制正来源于载体自身的“应”的依存状态(即载体自身的存在度和代偿度),而“应”的状态也同时受制于“感”的状态。二者终究是不可分割的一体。
智质分化(即分科分工)状态下,哲学是最特殊的学科,因为哲学之“应”以达成对哲学载体(即人类)在自然界中的整体存续为目的,故自然存在的存在性规定着哲学之“感”必须以存在整体为对象,其观照方位是最广泛的人类各个方位的“知”,故其澄明状态也因其广度的最大化而显现为最深刻的澄明。正如前述,“应”受制于“感”,狭隘的(或专业的)“感”(或认知)限制了(或决定了)主体的“应”的片面;所以,唯有哲学因为其最广的观照度和最深的澄明度具备追求终极的素质和能力。当然,生命短暂,哲学家不能穷尽人类知识爆炸下的所有知识,更遑论所有细节,只是相对而言,哲学研究更需要在哲学领域、科学领域等各个领域兼顾专业精度和广度。比如哲学家也需要了解社会学,否则不足以在哲学的最底层解读社会。所以,越后衍的哲学家,需要整顿的信息量越大,其本身的阅读量和理解力以及贯通所有知识的能力也需要更强。
(2)可见,逻辑序列和意志序列是物演进程下感应函量增益的同步表达,感应的同源同构决定了逻辑载体和意志载体的同一性,而感应越来越分离的代偿状态决定了感应代偿越来越复杂的结构性。
(3)由此,从无机物的“自然意志”(如理化感应下的定位依存)到人类的“自由意志”(如文化代偿下的失位依存),整个意志序列的自由化进程必然匹配于递弱代偿下的自然衍存进程,也必然同步匹配着自然衍存原理。也就是说,意志序列是物演衍存序列下的代偿序列,其代偿规律必与卷一第四十一章的代偿规定、卷二逻辑代偿的原理相一致,与递弱代偿的统一性原理相一致:
a.意志量度的递增属于感应属性增益中的“应”之增益,与载体的存在度或存在效价成反比,即与载体的代偿度或代偿程度成正比。
所以,存在者随着物演的进程从无我的自在状态分化为到我为中心的自为状态,更用表层自主的自由意志遮蔽了底层决定自由意志的自然意志。
b.意志量度的递增属于感应属性增益中的“应”之增益,与物演分化程度成正比,也必然与依存条件的繁化程度成正比,以致于生物阶段的分化必须通过社会的分化构合来实现,这昭示着生物个体和生物社会同步的存在度的极致弱化。
c.意志的自由度即其能动性与意志量度成正比,亦即与逻辑代偿量度乃至整个精神代偿量度成正比,因为它们同属于同一物演进程。
d.意志的依存确定度,与意志的能动性成反比,亦即意志的多向分化度必与意志的自由度成正比。
事实上,社会意志作为整体意志,在没有分化的时候是一个确定状态,如单细胞生物阶段就是简单的增殖。但随着社会分化,尤其在最后衍的人类社会的文明化阶段,代偿出志向,社会分化状态下的愿望便越来越多向,这与理性逻辑分化状态下的思维越来越多向相匹配,即志向分化是逻辑的观照面日益拓展(即分科)、可塑性愈益增强的原因之一;但同时,志向分化与理性逻辑分化越来越高使得意志落实的确定度越来越低,即无论“感”还是“应”都越来越片面和狭隘:
从个体上而言,求存的方向(即志向)因为分工分科的细化有了更多向、更自由的选择,当然这种横向选择的自由必然囿于自身的纵向经历和结果,如王思聪可做的个人选择和一个农村孩子可做的个人选择肯定是不一样的,而每种选择的意志落实都是狭隘的片面的个体依存的实现,缺乏社会整体求存的关照。而且因为社会分化加剧导致个人存在度同步降低,个人意志落实越来越难,如王思聪也难逃资本运作的失败,如寒门再难出贵子。更有很多人,信息量越大越不知道哪些信息可靠,自由度越高越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甚至找不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志向的确认度反而因为自由、因为社会意志的分化而无所适从。
从整体而言,智质越分化,作为智质载体的整体(即整个人类社会)的求存或意志落实越难。如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智质分化日臻极致,一方面,全球化的分工得以展开,另一方面,不同文化认知下、不同利益的集团竞争下,整个人类的生存处境越来越艰难,如自然环境全面污染、武器升级至可随时摧毁人类自身等,整个人类社会的系统危机在全面集聚。
总之,社会意志因为社会分化而越来越不确定(与此同步的是社会意识分化下文化的统一越来越难以达成),个体意志作为社会意志的分化表达也越来越缺乏整体的关照。而且,无论社会意志还是个体意志,都越来越难以实现。即使勉强得以实现,即社会意志落实,社会分化(即分工分科)也会导致个体的存在度进一步弱化,个人存在度越来越低;而另一方面,个体意志的全面落实也会导致社会继续分化,社会整体的存在度也同步降低。也就是说,个体与社会整体的求存意志如果没有逻辑的整体观照,反而会转化为对失存的主动趋附,如个体的过劳死和社会整体系统危机的快速聚集都是意志实现确定度丧失导致的结果。
e.意志落实的范围和力度与意志量度成反比,与意志自由度和意志载体的能动性成反比。也就是说,意志和意志载体越分化(即意志的自由度越高、意志载体的能动性越强),意志的代偿效力越弱(即意志落实的范围和力度越有限)。
通俗地说,就是在最后衍的越来越精细化的社会大分工中,个体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范围和认知深度与自身的意志自由程度或自由能动程度成反比。个体意志的自由度越来越高、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范围越来越狭隘、认知深度越来越肤浅。如果整个人类的知识是一棵大树的话,我们每个人关注的常常只是其中特定的一片树叶,甚至只是一片嫩芽。时代的快速迭代使得我们必须终生学习,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常常需要作出调整,换专业、换工作、换配偶越来越频繁,外界也越来越能左右我们的观点、调动我们情绪从而使得我们越来越容易陷于无常的悲喜——即心理振频趋于增快。
社会整体也一样,越分化越容易导致失去对逻辑的整体观照、对整体求存的观照,也就必然导致整体求存的迷茫和错乱,而社会意志的迷茫和错乱也会在分化后的个体意志上表达,从而使得个体代偿和整体代偿的效力都越来越低(即意志落实的范围和力度越有限)。
如当下的我们,在面对爆炸的信息量,利弊完全取决于辨别信息真假、确定信息价值的能力。大多数人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所以在信息的海洋中随波逐流。如网络上陈露利用隐私、水军和拙劣的谎言迅速就导致了霍尊退出娱乐圈。这完全基于大众无信息辨别力的无脑的情绪化。同样的事实、不同的态度和评价也彰显出分化状态下,不同人底层价值观、婚恋观的巨大差异。基于此,我们对生活方方面面的满意程度都在降低,换专业、换工作、换配偶越来越频繁,外界也越来越能左右我们的观点、调动我们情绪从而使得我们越来越容易陷于无常的悲喜——即心理振频趋于增快。
f.意志落实的概率与意志量度成反比,与意志自由度和意志载体的能动性成反比。也就是说,意志和意志载体越分化(即意志的自由度越高、意志载体的能动性越强),意志的落实概率越低。
通俗地说,就是在最后衍的越来越精细化的社会大分工中,个体达成自我价值的实现或社会性依存满意度与自身的意志自由程度或自由能动程度成反比。如当下的我们,生活越来越紧张,个人情绪普遍的越来越焦虑,即心理等张力状态趋于不断地增长,心理振幅趋于增高。前述王思聪资本运作失败、寒门难出贵子,都说明了意志的落实概率越来越低。
社会整体也一样,越分化越容易导致失去对逻辑的整体观照、对整体求存的观照,也就是必然导致整体求存的意志落虚,这种社会意志落虚的直接结果就是社会系统危机高速聚集。也就是说,意志贯彻效应越来越低或依存实现的满意程度越来越低,无论在个体意志还是社会整体意志上都充分表达,二者终究是不可分割的一体。正因为社会意志的模糊导致社会意识形态的模糊,导致个体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模糊,最终使得感应属性代偿的求存效力越来越弱。
(4)然而,人类的自由意志作为自然意志的间接表达,必然遵循递弱代偿的法则,无论落实或落虚,都是是特定衍存位相下的代偿状态的表达,都只能以趋于失存的方式艰难维系着人类失位失稳的危存状态。
(5)至此,逻辑序列和意志序列共同构成感应属性增益的精神代偿序列,并以此把自然存在实现为递弱代偿的衍存序列。
注:本章阐述意志序列的代偿规律,说明了意志序列的代偿原理与自然衍存原理的一致性。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