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递弱代偿的反对批判观点汇集

王东岳先生《物演通论》相对流行读物来说,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籍。但也不否认国内外均有一些读者,部分海外华人读者更是钻研颇深。看的人多了,这样一个与当今主流文化显得格格不入的学说和思想,自然会带来争论。

有争论是好事,毕竟《物演通论》在逻辑三洽的基础上推导出自身学说并非真理。因此世界上理应存在其他的学说,同样可以做到逻辑三洽,即便它们的结论可能恰恰相反。【另附《曾蓉谈“怎样才是真正深度和贯通性理解《物演通论》”?》,其中有涉及到许多理论为何能自洽,以及《物演通论》整顿信息量的差别。】

出于这一点认识,我们计划收集汇总一些有价值的反对《物演通论》的观点,供大家更加“相对客观”的认识世界之用。


争论者粗略分为二大类:


第一类是没有读懂且曲解东岳先生原意的,并就此大发评论。此类争论较多,网上随处可见。相对出名的莫过于万维钢的《“递弱代偿”和民间哲学家王东岳》这类争论并无太多意义,不做收集。


第二类是下功夫读了且对东岳先生原意理解相对到位的,但是仍旧不认可《物演通论》的结论,且大多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些观点或学说或理论体系大体上也是做到逻辑自洽的。因此非常有必要收集起来,供大家思辨对比,我们将在发现时不断更新到下方。但下方仅做粗略表述,原作者更加详细的思想有劳读者自行搜索查阅


1.周北方:最高存在与最终消亡 一一 孔子、康德到王东岳的理性纪事

作者著有《论智慧与上神存在(上)》和《论智慧与上神存在(下)》。

作者不完全否认《物演通论》所揭示的“递弱代偿”原理,认为在“类人转变为人类”之前的物演进程可能符合“递弱代偿”原理。但是人类可以凭借“人与神与智慧同来同在”来摆脱或改写递弱代偿的命运,即存在“神助空间”来尽可能延缓存在度的降低,甚至实现“永恒”。

作者粗略表达如下:

承认递弱代偿规律在"人与神与智慧同来同在"之前的普适性存在,也就说类人在被改口称之为人类之后,人就成了是因意识→感应→感知→理性的存在。是不是已知世界的最后载体尚未可知,因为人类之前的地球主宰是6500万年前的恐龙家族,如果就已有认知进行理性推导,至少现有人类不会是地球上最后的最高衍存物种。人类与现有世界万物位置平等,原罪是因为享用了万物便利的忏悔。至于生命脆弱,如何比较,也只是万物有性而已。

智慧不是更倒霉的导因,或许从类人到人类因为智慧产生而逐步会加耗更多环境资源,但与无智慧随时都有灭顶可能的类人相较,存在上无法展开一个长度比较,因此所谓衍存无助是一个不可感知的未知数。

类人最初的群居结构由于是在求生存的状态下发生,因此相对符合生物残弱构成说法。但当"人与神与智慧同来同在"之后,这种结构会就会逐步发生改变, 社会本身的结构类型会逐步发展到以物个体意识为依归的状态。尽管社会还是社会,但社会的结构内涵已全然不同。社会是不是物相跃迁的最终结构,至少目前还不敢确定。至于人文于宇宙间的飘摇,目的是为了意识→感应→感知→理性,从寻找到确定,有一定的试真过程,飘忽、飘摇或倒转都是常态。


2.《逻辑后缀学》与《物演通论》

作者著有《逻辑后缀学》,学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讲“是”,下部讲“非”。

作者称《物演通论》递弱代偿思想与自己的学说上部十分契合,但是自己的学说下部却得出了与《物演通论》相反的关于人类命运的预测。作者认为人类可以通过“非”逻辑达到永恒(2024年6月17日 经作者纠正【详细见评论区】,不应使用“永恒”一词,作者的意思是人类可通过“非”逻辑达到较为理想或者不像东岳先生预测的那么糟糕的处境)。

作者粗略表述如下:

在通读了《物演通论》之后,我的体会是:读懂《物演通论》,就一定能读懂《逻辑后缀学》;读懂《逻辑后缀学》,同样也能读懂《物演通论》。两部著作具有互为旁证及互为深化的作用。或者说:如果我在写《逻辑后缀学》之前有读过《物演通论》,我的论据将更加有力;如果王先生写《物演通论》前有读过《逻辑后缀学》,他对人类前景应该不至于那么悲观,《人类的没落》一书可能就不会出现或者改写(这个“如果”其实不成立,从时间上看,2009年《物演通论》完成并出版后,大约在2014年,我才开始动笔写《逻辑后缀学》。此外,《人类的没落》一书似乎带着泄私愤的情绪)。

如果仅就上述十项作比照后就截止的话,除了对人类的进步发展观发出质疑,我还应该会对人类前景得出与王东岳先生同样悲观结论。但事实上,我最终的展望却要乐观得多。为什么《逻辑后缀学》与《物演通论》两部著作最终的展望会截然相反?


3.知原:王东岳学说批判

作者著有自己的学说理论《知原学说》,涉及哲学、政治、文化、社会等颇多领域。

在对《物演通论》的批判上,作者认为:“递弱代偿”是驳不倒的。但又认为:王的学说总的来说,是披着科学外衣的“目的论”和“意识论”,去掉他的这种成份,用科学理论能够解释的更好,让人们更容易明白。

粗略看,作者认为《物演通论》是熵增理论等科学理论的传承,甚至没有写出来的必要。


4.递弱代偿错了,我们活着为什么?

作者王建平,著有《感知新文明》,在喜马拉雅上有全书音频,并且专门有一章评述“递弱代偿”,提出“与王东岳商榷:放弃以量求质,逆转递弱代偿!“,从作者的文章内容看,对《物演通论》原意有着一些误读,理应算作没有读懂的行列。

之所以列举在这里,是因为它也有自成体系的学说,并称从“感知”角度可以使得人类走向“永恒”。这一观点或多或少与自成体系的其他的对物演通论持反对观点的学说类似,因此放在这里做一个参照。


“《物演通论》递弱代偿的反对批判观点汇集” 的回复

  1. wsl 的头像

    欢迎大家提供更多有意义的批判学说(但杜绝一些无意义的口水仗)

  2. yue zheng 的头像

    你好,我是《逻辑后缀学》的作者,海外《留园网》哲学论坛坛主。《逻辑后缀学》业已在海外出版了繁体版及简体版的纸质书。中国国内出版的纸质书将于六月二十五号正式发行。
    上述“汇集”里对《逻辑后缀学》的理解:【作者认为人类可以通过“非”逻辑达到永恒】有误,特此更正:
    “永恒”一词,带有时间属性。但我对“时间”,亦是持“批判”态度的。因此,在我的著作里,尽管我有论述事物的持续性,但并不认同“永恒”这个理念。
    人类的认识,特别是西方哲学的认识论,皆是“真类”范畴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必然是悖论。我在《逻辑后缀学》下卷最后一章提出的“唯识一元论”指出:【存在,是一个真类。即,存在,是悖论;时间与空间,是存在这个悖论的终极形式。】
    我写过一篇文章亦可供参考,题目是【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国内网站链接:https://www.gxfxwh.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5505&extra=page%3D1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方式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