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性分化下的中级社会
体质分化的标志性步骤发端于性分裂,一如生命存在的标志性步骤发端于性增殖一样。【异性分化反过来又成为体质性状进一步分化的促进机制:“基因突变”(包括“对突变后果的自然选择”以及“中性选择”),是宇宙物演进程发展到生物阶段之后,仍然一脉沿袭前生物的即分子形态的固有运动惯势,以继续贯彻递弱代偿法则的特定方式。在单细胞的孤雌繁殖状态下,突变的概率极低(参阅第一百二十八章),故原始生物之存态相对稳定。然而,一旦性别出现,则情况大为不同,因为异性繁殖(即父本和母本各为合子细胞贡献双螺旋DNA的一条单链)相当于在一代期间发生了50%基因组的突变,而且这些突变基因早已通过了自然选择的认可,亦即呈现为大规模的“中性选择式突变”,从而导致生物变异和变种的实现速率陡然加快(此乃造成寒武纪前后物种纷呈之“显生现象”的原因之一),也有力地促进了生物之体质性状分化得以多向度的展开。】(1)
于是,体质分化推动着社会整合,沿如下路径逐步前衍:
──首先,性的分裂使同类物种在性别之间自然产生异性亲和,由此迈出建立中级社会结构的第一步。【“性分裂”亦即“性残化”的格局马上令生物衍存最基本的遗传属性面临崩解,这就要求生物个员必须在异己性别的体质层面上达成某种结构性配合,生物学上谓之“媾合”,而在社会学上实属体外“整合”之开端。换言之,一切分化者(即残化者)均有某种发自内质的企求补缺的冲动,这种冲动就是构合物各组分之间的“亲和性”或“亲和力”的渊源。粒子之间、原子之间乃至分子之间的分化与亲和曾经造成理化存在的种种变数,如今,由于同类物种个体之间的体质分化所引发的生物亲和,亦将造成社会存在的种种变数。】
读者千万不可小看了这个“异性亲和”的社会构造力。起初,它可能仅仅表现为低等异性生物的一触式联媒;而后,随着种系发育和体质分化的演进,它会渐渐壮大成血缘亲和的密切群体──即“亲缘社会”;而亲缘社会正是动物中级社会的基本特征。实际上,人类文明化以前长达数百万年的原始氏族社会就是此种亲缘社会的直接承传,进一步讲,智质分化的“非亲缘社会”──即人类晚级社会──亦只能从这个亲缘社会中生长出来,并在晚级社会的早期进程中久久地保留着亲缘社会造型的遗迹。【L·H·摩尔根在仔细考察了人类原始社会之后曾说:亲缘关系构成“社会”,财产关系构成“国家”。此言虽凿凿有据,然前一句之定点过于偏后,因为亲缘社会早在人类问世以先就已存在了数亿年的时间;而后一句之定点又过于偏前,因为财产关系早在膜翅目蜂蚁社会中业已形成,若将其也命名为“国家”似显太急。至于周公和孔子所倡导的“孝悌合亲”或“以孝治天下”等伦理规则,其实不过是在不自觉地复述前人类的所有动物们不言自明的亲缘社会法则罢了。】
──其次,如果体质分化进而导致同类物种个体之间的求生行为性状亦趋向于异质化发展,则生物社会的结构造型会立刻呈现出相应的复杂致密形态,甚至会出现足以与某种半文明的人类社会相媲美的生动格局。【也就是说,在性别分化的带动下,同类动物的物能代谢程序或经济行为性状亦有可能随之分化,以至于该群体中的任一成员几乎或完全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自身条件,这就要求它们必须紧密地组织起来,共同建立某种体外整合的生机系统,由以创造出远较单纯的异性亲和关系复杂致密得多的社会结构,尽管这种社会状态仍然超不出“亲缘社会”的总体框范也罢。(详见后文对膜翅目社会构成的剖析)】
上述情形在中级社会中也许不占主流,却无疑是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最典型的社会学教具。【概括言之,初级社会以生物之遗传增殖性状和物能代谢性状的相对自满为基础;中级社会以生物之遗传增殖性状和物能代谢性状的自发分化为基础;它再次提示,生物的生存性状之分化──即自然物的衍存质态之残弱化──是宇宙存在从生物层次演进至社会层次的天定前提。】
──最后,当体质性状分化发展到业已造就出相当成熟的智质性状(即充分代偿的生物感应属性以及借此开创的类体质性状),且必须借助于智质性状分化以便推动其体质性状分化的自然进程得以继续之时,高度结构化的晚级社会势将应运而生。
而那已经是中级社会以后的话题了。(2)
至此,我们可以隐约看出,由原始单细胞生物启动的生物社会系统是一个一脉相承的自然序列;演至中级阶段时,整个社会架构完全建立在高于细胞分化层面的体质分化之基础上;当体质性状分化走到尽头时,智质性状分化会接续运行,从而完成晚级社会的终极代偿。(3)
注释:
(1)性分裂是体质分化的标志,一如一百二十七章论述的遗传与增殖是生命的标志,是生命的第一属性。性分化前,孤雌繁殖的亲代与子代100%一致,生物的基因突变率极低;性分化后,异性繁殖相当于50%的基因组突变,只不过因为这些突变早就通过了自然选择的认可,所以算“中性选择突变”,这也是寒武纪成为显生时代的原因。
当然,自然界没有飞跃,连续的进化决定了性分化拥有无数中间过程。王东岳先生在讲进化的连续性时明确指出:虽然从结果看,人类的性别是非连续的男性和女性,但性别是从最初的雌性逐步向雄性发育过来的,所以很多低等生物的性别竟可以多达四十多种,而且,海马中有一种大腹海马,是雄性怀孕,而非雌性怀孕。这在人类是无法想象的。再比如我们人类的性,表面上看是两性,但实际上我们的性是在这个进化通道上排布的。因此我们会见到既有卵巢又有睾丸的两性人,而且我们每一个男人的男性化程度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女人的雌性化程度也是不一样,这是因为在性别这个长轴上的演化位点有所不同。所以,有的女人特别女人,而有的女人多少有点雄性化;有的男人特别男人,而有的男人多少有点雌性化。这就是性分化在这个连续变量中发生的这种排布。非连续性的认知是忽略了自然选择的中间积累直接对事物进行比较的结果,甚至人类的逻辑(无论感性逻辑、知性逻辑还是理性逻辑)必须武断地认可这种忽略中间过程的比较结果才能达成认知,否则任何概念都无法建立。要理解这一点可复习卷二。本段是对性别的额外说明,旨在澄清表象上非连续性的误解,并非本章需要表达的内容。因为哲学探讨的是表象下的本质,所以,演化(包括逻辑的演化)的连续性是贯穿在全书中充分表达的。
(2)性分化是体质分化的中轴,推动并主导着整个中级社会的分化整合:
——首先,性分化(即性分裂、性残化)是遗传代偿终于不足,导致变异接续代偿的特定表达。性分裂导致了不同的分化体间的异性亲和,而异性的耦合形成了性分化下的异质化中级社会。一如基本粒子的分化体之间会因为彼此的“亲和”耦合成原子、原子的分化体之间会因为彼此的“亲和”耦合成分子。
异性亲和构造的社会在低等异性生物上仅是一触式联媒,这是中级社会中相对最松散的社会;而后,随着生殖及哺育后代的日益复杂,血缘关系缔造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结构越来越致密。这就是作为中级社会特征的亲缘社会。智人以前长达百万年的原始氏族社会都是亲缘社会的直接传承。智质分化主导的人类文明阶段才有了“非亲缘社会”。但哪怕是在“非亲缘社会”,亲缘社会的法则仍然在起作用,甚至被孔子塑造为治理非亲缘社会的文化工具。如周公和孔子所倡导的“孝悌合亲”或“以孝治天下”等伦理规则,就是用
最底层的亲缘社会法则整顿超血缘的社会关系,因为越是基础的法则越具有奠基性、决定性和稳定性,所以儒家文化极其成功,由以形成中国文化的底层代码。
——其次,如果体质分化在同类物种间根据各自社会功能的不同分别固化为体质上的巨大差异,社会结构就会因为这种体质上的差异固化而复杂致密。如蜜蜂社会、蚂蚁社会这样典型的膜翅目社会就是这种由性别分化带动的进一步在行为性状上再度分化的中级社会。这时候,社会成员功能固化的体质已经无法单独求存,必须共同建立体外整合的社会系统。如工蜂、雄峰、蜂王,共同构成一个社会,谁也离不开谁。这是中级社会中最典型却非主流的社会模型,但它仍然表达的是“亲缘社会”,如工蜂、雄峰都围绕着蜂王,为其服务,因为蜂王是唯一服务于生殖的。从遗传增殖到性增殖,增殖永远都是生物的核心追求,因为这就是生命的存续方式。所以,初级社会的核心是遗传增殖,孤雌繁殖决定了初级社会的同质化,也表明了单细胞生物在代谢、增殖、信息处理三个子系统前身上的相对圆满;中级社会的核心就是性增殖,异性繁殖决定了中级社会的异质化。这种异质的根源,就是接续遗传代偿后的变异代偿。这也表明了多细胞生物随着在物能代谢、繁育增殖、信息处理三个子系统上的日益复杂、艰难而不得不专业化的愈发残缺。
——最后,当体质分化走到尽头,人类已经无法通过体质性状完成求存,于是智质分化接续体质分化,人类通过智力缔造各种工具作为体质的升级,工具作为类体质,重塑了人类的智质载体。也就是说,晚级社会的智质载体不仅包括人类有机体这样的肉身,还包括一切人造物,正是越来越分化和升级的人造物越来越成为社会结构的主要部分填充了社会实体,并不断构建着人类晚级社会的文明形态。这是后续的内容。此处提前略做说明,不要求理解。
(3)总之,单细胞生物作为原始初级社会的基础就已经开启了整个生物社会;随着细胞分化、体质分化,建构出了中级社会;当体质分化走到尽头,智质分化接续体质分化,建构出了晚级人类社会,完成了整个社会的终极代偿。
注:本章具体阐述包括性分化如何主导了中级社会的发生发展,同时指出晚级社会是智质性状分化接续体质性状分化后的代偿产物。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