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中级社会的两大类型
根据上述,我们可以将动物中级社会形态人为地划分为两大类型:
其一是主要由性别分化所造成的亲缘性构合,它最初仅仅表现为比较单纯的异性亲和(如大多数原始后生无脊椎动物以及某些低等卵生脊索动物,其子代的体质发育相当简单,出生后即可独立生存而无须仰赖亲代之照拂);随着生物系统进化的变异代偿,体质分化渐趋复杂,以至于子代的出生只不过是胎外体质发育过程的开始(最典型的莫过于哺乳动物),于是,子代对亲代的生存依赖性或幼稚依附期倾向延长,血缘家族性群体由以形成(可见,任何“情愫”,无论是两性之间的爱情抑或是两代之间的亲情,归根结底都是物演分化或残化的派生性特定依存属性);但同类个体之间的求生行为性状无大分别。这一类型构成整个中级社会的主体,几乎囊括了原始人类在内的全部真兽纲物种。
中级动物社会从总体上看之所以显得聚散无定,且各物种之间的群化形态差异颇大,其原因就在于亲缘性体质分化的多样性规定。不过,它的自然发展趋势显然呈现出从离散态向聚合态演进的基本特征。【以性活动的周期性限制为例,性周期的波动有碍于社群结构的稳定和种群繁衍的进行,随着动物活动半径的逐步增大,它们所面临的外界环境变化越来越复杂,也许在它们的发情期和生育期季节(亦即它们的社群聚会高潮),恰恰会遭到不期而遇的气候剧变、食物匮乏或天敌骚扰等等,如果种群内部的某些成员渐渐发生了性周期模糊化的突变积累,使其繁殖可以避开这些困扰,则势必造成赋有这种新性状的成员其后代的数量相对增加的结果。如此进化下去,后衍物种的性周期现象就会慢慢消失,既往那种依靠周期性的体内性激素波动所激发的性活动方式,将被随时保持群内异性接触的性活动方式所取代。这种变化使动物个体的群化聚合程度大大提高,使它们的群聚行为从若即若离的间断状态上升到强迫性的持续状态,再加上由于体质分化所造成的机体构成状态过于庞杂,遂致子代发育和哺育的难度亦趋增大,从此令它们的社会集聚无论多么难受也分离不得了。】(1)
其二是在性别分化的基础上同时分化出求生行为性状的个体差异,这种情形立刻导致任何个员一旦脱离自己所属的亲缘种群即无力衍存,结果,其体外代偿的社会结构形态一开始就分外致密,以至于它们的社会组织关系俨然就是以体质分化为模版的另一层有机体,甚至颇像是人类晚级社会的预演。【此一社群类型较多见于体格小巧、器官组织系统的分化程度相对偏低、生物进化序位尚处于节肢动物门的昆虫纲物种,最典型的莫过于膜翅目昆虫。譬如蚂蚁社会一般由体型壮硕的众生之母即雌性蚁王统帅,辅以专事配种别无所能的雄蚁、雌性器官发育不全但采食筑巢却另具天赋的工蚁,以及生理性武器装备齐全且秉性就显得骁勇暴躁的兵蚁共同构成,它们格外默契的社会协作本能令人叹为观止,有华章为证:“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引自《细胞生命的礼赞》,刘易斯·托马斯著,李绍明译。)】
然而,由于中级社会的这一类型相当冒险──因为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分化稍有差池,则不免造成整个种群的灭顶之灾(须知体质性状一旦形成即难以变塑,而这正是晚级社会只能通过具有可塑质态的智质性状分化方能达成高密度社会结构的原因之所在),也就是说,这里存在着一个所有社群成员的变异配合度问题,它要求硬态体质性状的分化变异必须在整个群体中共时进行、一变俱变,而且各自变异的方向必须一丝不差地统合在你消我长、环环相扣的格局内,否则,任何规模化的种系变异反而可能导致该类物种陷于灭绝──所以,它很难再有新的变通和发展,亦即它的社会构型过于完善,几成定局,就像惰性元素的原子构型过于完善,因而失去了分子进位的前途一样。这也是此一社会形态虽然看似相近于晚级社会,却终于不能成为晚级社会增长的接点,且亦不能成为中级社会之主体构型的缘由。(2)
注释:
(1)性分化下的亲缘性构合是中级社会的主流形式。
中级动物社会包括从低等多细胞生物社会到智人社会以前的所有动物社会。随着性分化下两性之间的异性亲和从一触式联媒(如鱼类的繁殖)到间断的离散态的发情期耦合(如鸟类和哺乳动物),到连续的随时的聚集态耦合(如人类),随着孕育后代难度加大导致的子代对亲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使得以性为中轴的亲缘社会逐步建立。
主流的中级生物社会内部成员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性别差异。当然,因为从低等多细胞生物到高等多细胞生物是一个漫长的体质分化进程,所以,这类中级生物社会随着自身衍存位相的差异有着具体形态上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在横向上彰显为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同时,因为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使得各物种之间的群化形态差异在所难免,以致于整个中级社会显得聚散无定。比如北极熊、豹子等许多动物,它们平时喜欢单独活动,但仍然属于社会:因为它们有繁殖期,一旦进入繁殖期、育后期,它就从单生相进入聚生相,由此也说明亲缘社会是一个低结构度的社会。应该说,除了膜翅目社会是中级社会中最致密、最复杂的社会,其他所有社会形态的结构化都是相对简单的,同一物种的种群内部之间几乎只有性差异,所以同类之间的求生行为性状没有太大分别,即没有很明显的社会分工。
但哪怕是仅仅的性差异,也展现出社会发展趋势从离散态到聚合态的基本特征。如鱼的繁殖方式是体外受精:在繁殖期,雌鱼先排卵入水中,雄鱼再射精于卵上,雌鱼和雄鱼并不需要见面,呈现为完全的离散态;鸟的繁殖方式则需要雄鸟充分展示自我的魅力,才能赢得雌鸟的青睐,二者逐渐开始聚合,而且因为子代对亲代的依赖性必然形成以雌鸟为中心的“家”;而狮子、猴子等更是常年群化生存……因为性的周期性限制越来越小,生物的群化生存程度就越来越高,最后到人这儿,已经没有性周期的限制了,人类的原始氏族社会也和狮子、猴子一样固化为群居。也就是说,由性周期主导的性活动以及性活动促成的周期性聚合,逐渐被群内持续性的性活动以及持续性的群化生存方式取代,尤其是随着生育及育后难度的加大,亲代与子代的依赖性和聚合的持续性都进一步加大,使得这种群化生活进一步固化。
亲缘社会指所有动物在发情期都一定会组成一个血亲社会单元,然后占有一定的领地,开始自己繁育后代的群化生存。动物会在这个领地周边做一些气味标号,而同类动物闻到气味也绝不会侵犯这个领地,各自以血缘为单位群分而处。人类最早的原始氏族社会就和所有动物亲缘社会没有区别,只不过后来逐步扩张为氏族部落乃至部落联盟。
总之,性分化下的亲缘性构合的主流中级社会纵向变化的总趋势是成员之间的依赖度(无论是异性之间还是亲代子代之间)越来越高,社会的结构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这本身就是递弱代偿自然律在中级生物社会层面的表达。
(2)在性分化的基础上同时分化出求生行为性状的个体差异并通过固化的体质差异相互耦合成非主流的中级社会。
这种社会的典型代表就是蜜蜂、蚂蚁类的膜翅目昆虫。因为社会成员间的体质差异是根据功能需求固化下来的实体结构差异,如雄蜂的体质就等同于一个大的生殖器,工蜂的体质就只适合采蜜劳作,蜂王的体质就是专事繁殖的,使得这种社会的耦合形式是一种致密复杂的硬结构耦合。在遗传变异的分化过程中,这种硬结构的耦合没有变通的余地,因为任何变化都必须是严丝合缝的整体配合下的共时性同步变化,成员之间稍微配合不好即告整体覆灭。所以,这种形式的耦合也没有分化发展的可能,更不能成为晚级社会的分化耦合方式,最终成为了侧枝盲端。当然,这种类型的中级社会具象地表达了智质分化下的晚级社会分工,但晚级社会的分工是通过智质和工具(即类体质)来完成的,所以可以在成员体质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分化。
注:本章延续上一章对性分化下的中级社会的解读,更加深入具体的阐述中级社会的两种分化构合方式:1、主流的性分化下的亲缘性构合;2、在性分化的基础上同时分化出求生行为性状的个体差异的构合,即通过表达着功能差异并固化为体质差异的生机整合,膜翅目昆虫社会是典型代表,系中级社会的非主流。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