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生存性状残化耦合原理
动物有机体的内外性状分化无论何其复杂,都必然要以种种“欲求”或“意志”的方式表达为相应的外向行为或行为导向(亦即卷二中所谓的“感应属性”或“应式意志”)。因为一切生物性状之所以发生的唯一自然目的就在于取得保障自身存在的自然对接,也就是说,将自身生存的失位状态还原为在自然统一存在上的定位状态。故此动物的欲求意志应该越简单越好,否则,复杂化的欲求意志势必带来多向配位的内在要求,从而不免导致后衍高分化生物可能陷于无所适从的失定位摇摆困境。这种面向自然存在的配位原则同样适用于面向社会结构的配位过程,甚至可以说,面向群内结构的社会整合代偿就是为了适应整个种群面向自然的定位需要。因此,生物性状外化为欲求意志或行为方式的过程最好同时也是一个趋于简化的过程,这就是动物体质性状异质分化的演进虽然在生理状态上不免日益复杂,但在外部求存行为性状的异质化历程上却要绕开膜翅目分枝,而重新回归于此前那种相对同质化或相对简约化的主流进化方向之原因。(关于“简约原理”,可回顾卷二第八十一章。)(1)
我们可以把这种力求简约化的行为性求存性状称为“生存性状”,以与极其复杂的“生物性状”(或“生理性状”)在概念上加以区别。(2)
不同动物的生存性状虽然千差万别,按其基本特征不外属于两个大类:一为“体质性状”,即以体能行为的总和表达其求存要求的那样一类生存性状;一为“智质性状”,即以智能行为的总和表达其求存要求的那样一类生存性状。前者是中级社会的动物用以建构其社会组织的主要自体嵌合面;后者是晚级社会的人类用以建构其社会组织的主要自体嵌合面;而在初级社会的单细胞身上,生物性状与生存性状几乎尚处于潜合为一的未分化状态中,相应地,其社会形态也就现象为无结构的浑沌同质态。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人类的智质性状是在生物体质性状充分分化和发育的基础上形成的,或者说是体质性状演至极限的代偿产物,因此,智质性状总要通过体质性状或体质性状的物态模拟才能获得表达。出于同一缘故,人类作为动物的延续亦照例保持着自身体质性状的简化状态,因而才有可能在人类社会的原始发生期显现出相对同质化的社会结构形态。【前文说过,生物现象无非是分子进化的产物,生物有机体无非是失稳大分子(即DNA螺旋链)的编码衍存形态,基因通过自身编码的自发突变,引导着生物系统的物种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定向实施。任何基因突变都必然表达为生物体质性状的变异,任何自然选择又总是认可着性状机能的不断提高,由此导致生物物种向越来越高级的方位挺进。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濒于衰竭的临界点,也都有一个变态延续的交接点。正如从氢原子开始的原子进化的临界点,就是元素周期表上的第92位铀元素,而它们变态前衍的交接点,就是某些元素所具备的分子化合潜能;或如从简单小分子开始的分子进化的临界点,就是生物大分子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或蛋白质肽链,而它们继续前衍的交接点,就是同样具有编码潜能的核糖核酸分子(RNA)或介乎于分子物质与生命物质之间的类病毒实体。生物进化在体质性状上的发展也有它的临界点和交接点:这个临界点就是从单细胞生物开始,直到类人猿或直立人为止;它的交接点就是其他动物造用工具的潜能,以及人类大规模使用工具的旧石器时代。于是,我们可以把工具叫作“智质性状”,以便与它的前身“体质性状”相区别。所谓“智质性状”,就是指动物或者人类借助于自己的智能属性所造就的工具式体能延伸。也就是说,智质性状一定是体质性状的直接继续或机能发展,就像智能本身是一种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渐次发展出来的机能代偿一样。而所谓的“工具”,无一不是动物体质性状的延长和补充,譬如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长,刨床和龙门吊是手臂的延长,汽车和轮船是足力的延长,电子计算机是脑力的延长等等。总之,我们尽可以把一切工具统统称为“类体质性状”(参阅卷二第一百零一章),进而,我们也可以把体质性状和智质性状统统称为生物系列一脉进化的“生存性状”。换言之,这个看似人为的发展过程,其实完全是自然进程在同一方向上的继续。而且,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自然物质的“虚体属性”演化,最终总会造成某种“实体结构”的相应变动。譬如,物理性质的强、弱作用力是粒子结构得以形成的基础;电磁感应属性是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得以形成的基础;随后,代偿递增的生物感知属性又是生物社群结构得以形成的基础;临末,作为生物感知属性延伸产物的人类理智属性,也必然造成人类自身生理结构的体外重塑,以及人类社群继动物社群之后的生物社会结构变动。也就是说,人类的理性(智质属性)及其作为理性产物的工具(智质性状),并不是一种超自然的东西,而恰恰是自然物质演化运动一脉相承的具体体现。(关于“属性”与“结构”并行代偿的自然照应关系,请参阅卷一第二十章。)】(3)
从绝对意义上讲,作为社会结构基础的体质性状分化要比纯粹生物学上的生理性状分化简单得多,尽管生理性状分化正是体质性状分化的基础。这一体质性状的简约原则并不仅仅是为了有利于建构社会代偿,而是任何生物的自然生存均不可违逆的基本生理机制,人类亦无例外。【对于不懂生物学和生理学的读者来说,上述两种性状的差别可以借用这样一个并不十分确切的例子来加以注解:动物的体质运动如奔跑,在行为效果上似乎仅仅表现为机械位移,在广义的体质性状上表征为体能、本能及智能等行为能力和行为意图的总和;而其生理基础之复杂,仅以一个骨骼肌细胞的性状论之,即需涉及肌凝蛋白与肌纤蛋白的微观结构、膜电位的兴奋原理、钙离子的抑制作用、能量代谢的生化程序等等;此外,神经体液系统的应激调节、呼吸循环系统的反馈配合、体温恒稳机制的全面调动、临时无氧酵解的pH缓冲等等全身性整体反应更是一言难尽。这种外化为求存行为特征的体质性状与内化为机体细胞组织的生理性状之差异,在生物学上可以一语表述为:生命的复杂构成以生存适应为唯一原则;在哲学上则可以仅仅表达为一个词组:代偿级别的续贯性。】(4)
从相对意义上讲,这种体质性状的简化原则局限于生物演进位相的某一社会史范畴之内,当以智质性状主宰自身生存的晚级社会动物借助于非本体的“工具”分化来延展体质性状异质化的后天获得性进程时,这种在本质上仍然属于生物体质性状异质分化的演变态势会呈现出趋近于无限复杂化的倾向,从而使绝对意义上的简约原则在社会进化层面上陡然沦丧。【实际上,这种外显的简约失效现象可能只是一个假相,因为那个支配着一切现象变幻的代偿转层法则将把体质性状的简约原理转交给智质性状,这就是为奥卡姆的威廉所发现,为马赫、爱因斯坦等自然学者所深表赞赏的“思维经济原则”的本质所在。再者,人类智质性状的思维机能和异质分化进程必须依赖于外在符号和物态工具作为载体的现象,其实也同样是上述转层交替简化运作的规律所致,即是说,“思维经济原则”不仅落实为逻辑程序的相对简约(相对于神经生理程序而言),而且落实为物化智质性状的相对简约(相对于生理体质性状而言)。这再度表明,后来发生于人类种系的智质性状本质上直接就是动物体质性状的转化代偿形态。】(5)
于是,贯穿于动物中级社会的下述“生存性状残化耦合原理”,就成为一切生物社会结构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法则。(6)
注释:
(1)一切内外性状的发生以及能被自然选择留存都只有一个目的:求存。求存的意志作为自然整体的意志主导了整个物演的进程,求存的意志贯穿于每个具体的存在者,导出了存在者随着依存条件繁化而增益的感应属性的发生发展,于生物阶段,更是凭借内在的生理性状或生物性状支撑起外向求存的行为需要。也就是说,生物的内外性状是一体的,都以求存为最终目的。只不过随着后衍生物的失位程度越来越严重,整体求存的实现越来越复杂,不得不从个体直接与自然对接(如单细胞生物)变成个体直接与社会对接、间接与自然对接 ,即实现为社会整体与自然的对接(如中级社会和晚级社会)。所以,个体的存续越来越依赖于社会整体的存续。故,自然人必须以社会人的质态存在。
同时,因为代偿求存遵循简约原理,社会结构代偿自然也不例外。单细胞生物分化耦合成多细胞生物乃至有机体是细胞社会化的结构化进程,其中每一步分化耦合都遵循简约原理,即自然选择会遵循简约原理筛选出最经济有效的代偿结构实现横向的结构代偿,但这同时也是纵向上的存在度递弱,所以,分化耦合后的人体结构作为相对平衡的负反馈复杂系统在横向上是一步步达成的最经济的结构系统,每一步演化都是当时最有效的代偿,但代偿的结果从纵向上看却是最不经济或者说代偿无效的,距离单细胞生物的圆满与完善(注:仅属于生物阶段的相对圆满与完善)越来越远。也就是说,代偿的有效性证明生物通过代偿维护了求存,而代偿的无效性证明生物的代偿无助于自身存在度的降低,横向耦合的代偿有效性和纵向分化的代偿无效性在结构代偿上是同步且一体表达的。
而建构在多细胞生物乃至有机体之上的更高一层的社会结构代偿必然也遵循简约原理。所以,从低等多细胞生物到高等多细胞生物,除了膜翅目社会,中级社会的主流在生物种群内部的体质分化只有性分化。虽然,鱼、虫、鸟、兽的社会各不相同,有多少物种就有多少种中级社会,但如果忽略掉性差异,忽略掉物种差异,都是相对同质的,亦即实现了社会结构的简约化,所以中级社会的结构化程度较低、中级生物的求存行为都相对简单,或者说,中级生物的体质性状相对圆满。这种对圆满与简约的追求,就是中级社会的进化最终绕开膜翅目社会的原因:虽然中级生物的物种进化下生物有机体越来越复杂,但体质性状的相对圆满得到了维护,这是简约原理在中级社会这个社会代偿层级的表达。
显然,哪怕是高结构度的复杂的晚级人类社会,要通过膜翅目社会那种用生物种群内部的体质分化决定行为分化来实现社会的分化耦合也不可能。须知,在社会分化的进程中,仅仅在增殖这件事上,通过体质分化下的性分化来实现社会的分化耦合已经随着生育艰难而难以为继了,最后衍的人类已经出现了比例极高的难产现象,古时候的人生孩子就是过鬼门关。自然,在其他更多需要实现的求存功能上,靠如膜翅目社会那样在种群内进行体质再分化更不可能。所以,表达为社会功能的力求简约化的求存行为或行为性求存性状的分化耦合成为社会分化的自性规定。
自然,简约原理下,生物性状外化为意志倾向和行为倾向也必须简约高效,因此如膜翅目那种由体质分化来决定行为差异和社会功能的模式最终成为一过式的社会代偿,伫立成社会分化进程的侧枝盲端。接过社会分化接力棒的只能是更高层级由实向虚的智质分化,即由成员个体不同的意志倾向达成不同的求存行为和社会功能,实现社会的分工与合作。也就是说,中级亲缘社会的成员差异只有体质上的性差异,几乎没有智质差异,所以社会结构化程度很低;而人类晚级社会的成员差异主要体现在智质上(即个体的认知上),在体质上忽略掉性差异就几乎是同质的,所以晚级社会的高结构度是由智质分化及智质对智质载体的重塑来完成的。
(2)为了哲学上的精准表达,我们把上述行为性求存性状称为“生存性状”,它简约高效的直接以求存行为的差异亦即社会功能的差异来表达社会的分化程度。同时,“生存性状”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区别于复杂的“生物性状”(或“生理性状”):“生存性状”是生物生理性状外化为求存能力与行为方式的禀赋之总和,因为不同的求存行为直接彰显为不同的社会功能,所以生存性状关注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功能匹配或内部嵌合属性;“生物性状”(或“生理性状”)是生物结构及其复杂的内部功能的质态表达。所以,只有提炼出“生存性状”的概念,才能有效的表达生物体的外向对接功能和社会分化耦合的生机重组机制与残化整合基础,即社会的分化耦合以生物个体的性状分化耦合为基础,生物个体的性状分化耦合是社会整体功能、整体结构的质态实现。
(3)“生存性状”又可分为“体质性状”和“智质性状”。体质性状指生物生理性状外化在生物体质层面上的求存能力与行为禀赋。它是生物中级社会得以建构的自体嵌合面,也是中级社会的物质分化基础,只能通过基因突变的积累和物种变异的演动,来实现生物社会形态的缓慢变构,由此注定了该型社会的较低结构度与较高稳定度。智质性状指生物生理性状外化在生物智质层面上的求存能力与行为禀赋。它是生物晚级社会得以建构的自体嵌合面,也是晚级社会的物质分化基础,其外化性状表现就是将生物智能发挥并物化为工具体系(含语言、文字、货币等符号系统),由于一切工具实质上就是体质性状的延伸,因此亦可称其为“类体质性状”。智质性状的变构分化速度显然与体质性状不可同日而语,它起于虚体的人类的思想变化或逻辑变革,由此注定了晚级社会的极高结构度与极低稳定度。而最早的初级社会下的单细胞生物,其生物性状和生存性状处于尚未分化的同一状态,因此社会结构也是无结构的同质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智质性状代偿而出的基础正是体质性状代偿,智质性状总要通过体质性状或体质性状的物态模拟才能获得表达。如所有相对后衍的复杂生物通过体能或智能解决的都无非衣、食、住、行四件事,只不过人类晚级社会解决这四件事越来越依赖于智能参与的制造,但制造的原理都是遵循自然原理下的对体质性状的功能模仿和效力升级。
同样,人类早期的体质性状也维护着相对简约圆满的状态,所以人类的原始社会直接就和中级动物亲缘社会一样,忽略掉性差异以后就呈现为相对的同质态。
我们前面许多章节都反复说明过整个物演进程是连续的,但在我们的感知中必须把这个连续的进程武断感知成不同的层级才有认识的可能。所以,没有武断就没有知。于是,整个物演的进化层级可分为原子进化、分子进化、生物进化。每个进化层级的两端临界点都是某种极端的典型性存在,而典型性的存在通常只能成为侧枝盲端。具有分化前途的存在者通常必有横跨不同领域的潜在素质。如原子进化中的元素,与其他原子的耦联素质越高,其进化为分子结构的前途就越远大,而碳元素深在的缺憾使之最能与其他元素耦合,最终实现了最远大的进化前途。分子进化中的类病毒能横跨生命与非生命两个领域,所以实现了从非生命到生命的层级跨越,开启了微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中的工具也横跨了体质的功能和智质的功能,所以实现了从体质性状到智质性状的代偿层级跨越。所以,因为工具是智能求存的产物,我们把它称为“智质性状”;又因为工具是体质的延伸,我们又把它称为“类体质性状”。总之,从体质性状到智质性状或类体质性状,这是一个连续的代偿进程,所以我们把它们统称为“生存性状”,以说明生物社会代偿的统一性或一贯性。
而且,“智质”是虚体感应属性,工具是“智质”打造的实体结构存在,表面上看工具乃至一切人造物都是“智质”创造的世界,但这个人造社会正是自然存在的延续。只不过强弱作用力造就了基本粒子,电磁感应力造就了原子,化学键造就了分子,感性、知性造就了中级生物社会,而理性或智质通过重塑智质载体造就了晚级人类社会。也就是说,晚级人类社会的实体结构包括人和一切人造物,甚至因为人造物的占比越来越多,在最后衍的高度文明化的人类晚级社会,人仿佛成了以人造物为主的社会实体结构的填充物。总之,整个物演进程中,感应属性代偿和结构属性代偿是须臾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智质”和智质缔造的工具乃至一切人造物也不例外,即人类晚级社会的社会结构代偿和智质代偿(即文化代偿)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4)绝对而言,体质性状是以生理性状为基础的更高层级的社会结构化基础。体质性状的简约原则更能说明复杂生命的建构以求存为唯一导向。如在森林逐步消失的情况下,人类的祖先猴子从树上掉了下来,才在自然选择的帮助下建构了能直立行走的人体结构。也就是说,生命的复杂构成以生存适应为唯一原则。同理,按照代偿级别的续贯性,更高层级的社会的复杂构成也以生存适应为唯一原则。所以,人类社会的早期,不同自然物侯条件下的不同人群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差异,也必然存在着社会结构上的差异。随着人类全球化生存形势的变化趋同,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也会以人类整体的生存适应为唯一原则。既往的文化越典型(如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越不代表未来,一定是如《物演通论》这种能跨越东西方文化的新文化代表未来。这是智质性状的简约原则决定的,即智质性状的代偿也以求存或生存适应为唯一原则。
所谓代偿级别的续贯性是指代偿遵循的底层逻辑不变,如简约原理,如代偿的求存目的贯彻各个代偿层级,而且每个层级是没有断环的连续进程。所以,每个层级的表象虽有不同却本质不变。比如说,站在生物个体的角度,无论内在的生理性状还是外在的生存性状,得以发生的唯一目的就是求存,要么是处于前衍社会中直接与自然对接求存,要么是处于后衍人类文明社会直接与社会对接求存、间接实现社会整体与自然的对接求存。在与自然对接求存的中级社会的分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决定了基因的积累方向,通过生物物种对前衍存在的层层适应,实现了整个生物物种的进化。这里的适应就是前衍存在对后衍存在的决定作用,因为自然选择的方向决定了存在度递弱,所以后衍存在继续寻求新一轮代偿,缔造出新的后衍存在,自己则升级为前衍存在。在与社会对接求存的晚级社会的分化过程中,个体求存意志合流成社会意志、个体认知汇流成社会主流文化,个体的求存行为构合成社会整体的求存行为。如果社会整体与自然的对接求存发生了问题,必然反馈于整个社会系统,通过社会系统爆发的危机引起人类社会的反思与认知修正。如人类现在频发的灾难都在提醒人类反思当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渐渐改变个人的意志、认知和行为,最后达成社会整体的求存微调。所以,站在有机体之上的社会角度,社会代偿的目标就是实现社会的整体求存。只是因为社会结构太过复杂和庞大,其结构代偿的匹配始终会有问题。当然,这种问题不是说代偿不足于达到存在阈,而是一种达到存在阈的动态平衡(常常现象为波动)之代偿方式。
(5)相对而言,体质性状主导的社会分化仅限于中级生物社会,人类文明化以后的晚级社会的分化由智质性状主导。体质性状主导的中级社会的分化通过自然选择下基因变异的积累来实现,与基因关联的体质结构是实体硬件,所以分化程度有限,漫长而缓慢。
智质性状的分化耦合是人类晚级社会的结构代偿方式。智质分化在晚级人类社会表现为从前神学、神学、哲学到科学乃至当下科学的继续分化,每一次分化对工具性能的提升都等于是一次物种的进化。而且,因为智质分化是虚体软件的分化,是可以趋于无限的分化,导致人类晚级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不断进行着逻辑变革或逻辑分化,使得作为智质载体的工具乃至人造实物与人类自身同步迭代,以致于人类晚级社会的实体结构趋于无限的复杂化,仿佛结构代偿的简约原则陡然丧失。但这只是表象,事实上简约原则在智质性状层面继续表达,如思维经济原则贯穿人类的思想,理性的最高目的就是达成简一律。《物演通论》作为哲学著作之所以是智质性状简约原则的典型表达,就是因为它作为哲学思想最大程度的耦合了科学提供的信息量,达成了通解世界的简一律下的递弱代偿,所以才能提供新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给人类的新一轮的求存奠定坚实的基础。
也就是说,智质分化(如神学到哲学、哲学到科学、科学继续分化)依赖于文字载体,社会实体结构的繁化依赖于所有作为载体的工具乃至人造物的升级,简约原理在这两方面也同样表达:任何文字承载的思想和学问,不论多高深,其遵循的逻辑程序永远比神经系统下的生理程序简单的多;任何工具的发明,不管是多么炫目的科技产品,都比人体本身的生理体质性状简单的多,哪怕人工智能在下棋上赢了世界冠军,但与真实的人脑相比,许多感性、知性层级的功能还极其欠缺。
事实上,智质性状代偿就是体质性状代偿的延续、转化或升级,所以说,人类晚级社会仍然是一个如体质结构一样的实体结构,哪怕这个实体结构包含着越来越多的工具等人造物,也因此,晚级社会的智质性状分化本质上仍然也是体质性状的分化。
总之,无论是体质性状分化下的感应属性代偿(主要指感性和知性代偿)和结构属性代偿(主要指亲缘社会结构),还是智质性状分化下的感应属性代偿(主要指理性代偿)和结构属性代偿(包括人体和一切类体质及其关系),简约原则贯穿其中,当然,更深层的贯穿整个物演进程,但不同代偿层级上具体的浅层表象是不同的,这正是存在度差异在代偿层面的彰显。
(6)通过这两章的详细说明可知,生存性状的残化耦合原理是整个生物社会分化耦合的基本法则或自性规定。
注:本章阐述生存性状的分化耦合原理是整个生物社会分化耦合的基本法则,深刻的说明了体质性状和智质性状在物演中的一致性以及其共同遵循的简约原则,并由此开始在接下来的十二章中通过公式继续说明“生存性状残化耦合原理”,即具体的十二条社会原理。
附:本章重要概念:
一、 生存性状(概念注释):
相对于“生物性状”或“生理性状”而言,特指“生物生理性状外化为求存能力与行为方式的禀赋之总和”。前者着眼于机体生理结构,后者着眼于社会嵌合属性。质言之,只有概括出生物有机体的分化态外向自然对接属性,才能真正找见生物社会结构乃至人类社会结构的生机重组机制与残化整合基础。根据生物社会不同阶段的载体分化形态,又可将“生存性状”分为两类,一者名曰“体质性状”,再者名曰“智质性状”。
二、体质性状:
(概念注释)即生物生理性状外化在生物体质层面上的求存能力与行为禀赋。它是生物中级社会的物质分化基础,只能通过基因突变的积累和物种变异的演动,来实现生物社会形态的缓慢变构,由此注定了该型社会的较低结构度与较高稳定度。
(第一百四十五章)即以体能行为的总和表达其求存要求的那样一类生存性状,是中级社会的动物用以建构其社会组织的主要自体嵌合面。
三、智质性状:
(概念注释)即生物生理性状外化在生物智质层面上的求存能力与行为禀赋。它是生物晚级社会的物质分化基础,其外化性状表现就是将生物智能发挥并物化为工具体系(含语言、文字、货币等符号系统),由于一切工具实质上就是体质性状的延伸,因此亦可称其为“类体质性状”。智质性状的变构分化速度显然与体质性状不可同日而语,它就体现为人类的思想变化或逻辑变革,由此注定了晚级社会的极高结构度与极低稳定度。
(第一百四十五章)即以智能行为的总和表达其求存要求的那样一类生存性状,是晚级社会的人类用以建构其社会组织的主要自体嵌合面。
四、生存性状耦合(概念注释):
生存性状(包括体质性状和智质性状)的异质分化使其必须建立残体互补的耦联关系,同类生物个员之间才能达成生机重组的社会代偿,此之谓“生存性状耦合”。这是贯通整个生物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质态。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