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R趋升E值趋降与S值的关系
Ⅱ.关系式显示,社会度S与R系数呈正相关,提示随着种群内生存性状分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结构的整合力度趋于加强,而群内个员的自然生存度之和E相对下降;反过来说也一样,即R系数上升使E值成比例下降,导致S值相应趋升。实际的情形是,R系数的上升必然导致E值的下降,因为生物性状及其生存性状的自然分化正是造成生物种系残弱化的根本动因,即R亦可被视为宇宙物演分化动量的流变系数及其投射在生物衍运进程上的具体指标。(1)
但是,在某种情况下,R系数的上扬未必直接造成社会整合力度加强,S值是否升高尚与生存性状残化的成员之间配合度的大小有关,即是说,假若群内残化成员之间并无配合关系可言,比方工蜂仅仅具备御外攻击之力,却不具备与采蜜筑窠等经济职能有关的性状的话,则无论该种群的R系数何其之高,其社会整合度S仍将几近于零。无疑,这种情形必然导致整个种群被自然选择淘汰。可见,随着R系数趋向于增大(例如生物基因自发突变的动势或人类智识自发扩充的累进),E和S的相对关系势必有所变化,然而E值的下降却可以产生两种结果:S值相应上升,种群得以存续(亦即前列公式成立,社会结构达成);抑或S值的升幅偏低甚至不升,种群随之衰微或灭亡(亦即前列公式不成立,社会动荡或解体)。因此上述变更模式中还应增加一个规定残质配合度的边缘值,尽管在现实中这个边缘值一般似乎并不存在(残化而又失配合的种系或种群消灭)或作用甚微,但在理论上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留待后文Ⅹ项下讨论。(2)
注释:
(1)从社会演动公式E/S=1/R可知,R系数的上升同步表达着社会存在度E值的下降以及社会代偿度S的上升。因为R分化系数在生物阶段就是指生物生存性状的分化(包括体质性状分化和智质性状分化)程度,而生物生存性状的分化本身就是生物物种存在度递弱的表达,于是必须由社会代偿度S弥补至存在阈才能维系存续。也就是说,社会代偿度S与R系数正相关,这与第一百三十四章第二条的内涵相同,即社会分化系数R与社会结构度S正相关。
另外,注意本段中用“群内个员的自然生存度之和E”给出了一个说法:社会存在度等于社会成员个体存在度之和。虽然没有定量的计算,但说明了社会成员数量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即如果E(即社会整体消耗的资源或能量)不变,社会成员越多,则各员存在度越低,这在具体的社会兴衰进程中(如大中国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反复表达。因为前衍存在的能量或资源限度构成了后衍存在能量来源的上下限,所以,当资源不足以满足社会成员的数量增长时,社会成员个体的存在度必然下降。
(2)具体而言,在生物社会进化的物演进程中,随着体质分化和智质分化(即R值趋升),社会存在度(即E)一定是下降的,而社会结构度(即代偿度S)却有两种结果:S值上升至完成有效代偿(即达到存在阈)而存续;S值不升或升幅偏低而导致代偿不足,最终灭归。也就是说,R系数的上扬未必直接造成社会整合力度加强,S值的同步上升还依赖于生存性状残化的成员之间的配合度,即社会结构代偿存在残质配合度的边缘值问题。只不过现实中得以存在的生物社会天然已不存在这个问题,有问题的因为代偿不足已然被自然选择淘汰。所以,这个问题本章暂时不论,但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结构的具体讨论中,始终需要面对这个问题,留待第一百五十五章进一步讨论。
也就是说,种群内生存性状分化趋升必然同步伴随E值趋降。这时社会结构度S增加,并确保E值和S值的和达到存在阈才能维系当下的社会结构。所以,此时,S值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S值增加达到存在阈;一种是S值增量不够或未增,以致于种群灭归。这就证明,但凡自然界存在的种群,其S值代偿都增值足够,达到的存在阈。所以,虽然自然界中的社会演化进程中社会的存在度越来越低,包括社会内部配合的边缘值越来越低,但这本身就是该社会存在性或存在度的表达,而非社会代偿不足。
注:本章是《物演通论》从第一百四十六章到一百五十七章论述的十二条社会原理中的第二条,是在上一章的社会函数公式上进一步解读其社会结构化发展的规律之一:R值趋升,E值趋降,S值必须同步趋升才能实现代偿性存续。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