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智质代偿的续贯性
早在本书卷二的基本题旨中,我已明示:宇宙衍存物的感应度与其存在度成反比,与其代偿度成正比。及至发展到生命物质的演运构成阶段,这一自然律令近乎显象为伸手可及的直观实物──这“实物”就是专司信息感应的生物神经组织及其生物智化机能。(1)
感应是分化依存的属性代偿产物。当单细胞生物(可以把它视为分子结构单元的极致)进而弱化到难以独存的地步时,它的感应属性──及其他所面临的可感属性之增量──业已膨胀到何等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一旦发生多细胞聚合,其细胞膜作为“信息感应膜”所遭受的遮蔽性损失可能丝毫不亚于它作为“营养渗透膜”所遭受的损失为轻,甚至可以说,细胞膜的信息感应性能正是其营养渗透性能的先导。倘若不能为之建立某种相应的补偿,落实在生物系统上的自然分化和结构化进程势将难以为继。于是,在多细胞刚刚融聚起来之际,亦即在最原始的多细胞生物体内,某种神经元的前体特化细胞就同时出现了。【在随时可以发生细胞解聚的海绵组织的变形细胞中,有一些被称为芒状细胞或脊细胞(lophocytes )的星状细胞可能具备某种程度的神经机能,它们的分化是初步的、试探性的,特化机能是微弱的、甚至是可逆的;演至水螅的异质聚合状态时,感觉细胞和神经细胞都已成为机体生存之必需:“感觉细胞(sensory cell )分散在表皮细胞中,特别是在口与触手的周围和基盘上。每个感觉细胞的游离端有一条鞭毛,它是化学和触觉刺激的感受器,另一端分枝为细小的突起,那一些神经突触与神经细胞联系。”“表皮的神经细胞(nerve cell)通常是多极的(有许多突起),虽然在较高级结构的刺胞动物细胞可能是两极的(具两个突起),但它们的突起(轴突)形成与感觉细胞和其他神经细胞连接的突触,形成与皮肌细胞和刺细胞的连接点。与其他神经细胞联系的突触既有单向的,又有双向的。”此时的神经系统只是一个简单的网状分布,至三胚层的扁形动物门,神经系统已呈现出汇总式的神经节和纵贯式的神经索状联系,即局部的亚中枢功能倾向于在整体上建立起某种整合机制;再至吻腔动物门(Rhynchocoela)即钮形动物门,“神经系统通常是一个四叶的脑,连到成对的神经干,有时是背中干和腹中干。”脑中枢的雏形由以初现。而此时,作为陆生具颚类的昆虫纲生物,包括高度结构化了的膜翅目社会昆虫还根本没有产生出来呢。(内中引文出自《动物学大全》,〔美〕老克利夫兰P.希克曼 等著,林秀瑛等译。)】(2)
随着神经系统的逐步发育,动物行为中的智性含量相应增多。所谓的“智性”,乃是指生物的感应代偿度发展到如此内外交困的程度:对内它必须能够输入各细胞、各组织、各器官乃至各系统由于细胞融合所丢失的信息量之和,而且还要加上机体结构化所新生的反馈信息增量;对外它必须能够输出自身生理需求的全部反应,而且还要反应得恰到好处;这种内外交感的总体信息处理过程就构成后衍动物的“心理”过程,亦即构成了“生物本能”和“知性逻辑”的生理基础。所谓“恰到好处”,不是说本能反应的精度与智能无异,而是说以本能处世的动物必有一个相对较宽的反应针对幅面,或曰“依存条件相对简明和可靠”;“生物智能”和“理性逻辑”是由于上述内外交困之局进一步加剧,外向依存条件更趋苛刻,亦即生物生存度愈益下跌的产物。总之,一切神经精神运动的动机无非是要达成与原始单细胞及其前体生物的“无能”被动状态同一的生存目的,可见“无能”比“本能”稳妥,“本能”比“智能”牢靠,但生物的系统演化却不能不朝着智质发育的方向迈进。【“趋性”尚不能算是最简单的动物信息处理行为,尽管它是神经质反应的最原始形态,因为早在单细胞原生动物阶段,一种叫作“动趋行为”(Kinesis)的定向运动方式即已先行存在,“例如,(放置)一个二氧化碳的气泡在水中,水中的草履虫在碰到它或游近它时便躲开,这些草履虫随机地游来游去,游近时就走开,最后都在远离气泡的周围。”这生动地表明,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膜本身就在分子或亚分子水平上具备某种感性效应,此乃后来的神经细胞能够从一般细胞特化而成的基础。随后,在神经系统初期发育的低等后生动物中,趋性成为这些多细胞融合体的主要感应方式,蛾子趋光飞行;蜚蠊出明入暗;蚂蚁返巢行为的趋光性以与阳光形成一个角度进行,用镜子反光扰乱光源位置,它就会迷路而回不到巢里;在高等动物中,趋性仍然有所保留,如婴幼儿总是倾向于注视灯光等等。但较高等动物已产生了背离趋性的内能,即是说,原始生物的天赋趋性随着生命弱化程度的加深已不能满足匡扶生存的指导效用,“初生的小鼠,在眼睛还没有睁开以前,把它放在一块倾斜的板上,它就会成一个角度向上爬,这是对地心引力的负趋性。而倾斜角度的大小还决定了它爬上去的路线离开垂直线的角度。但是当小鼠睁开眼睛能看见外界的东西时,这一简单的趋性行为就改变了,它可能不往上爬,反而往下爬到地面上。”反射和本能等属于较为复杂的生物感应禀赋,然而,有关的研究提示,“有许多所谓本能其中已经有一定的学习成分。有些本能是纯粹的本能,例如把碛鹏的小鸟放在大山雀的巢里饲育,碛鹏的小鸟的某些本能完全不改,如大山雀能用足握食物,而碛鹏不会这个行动,在大山雀巢里抚育长大的碛鹏还是不会用足握食物。但是,另一些行为可以因环境改变而改变,碛鹏的唱歌就是一个例子,小碛鹏在母鸟哺育下能唱复杂的曲调,假如隔离饲养,它只能唱简单的曲调,说明唱简单的曲调是本能,而唱复杂的曲调是已经经过了学习。”在较高等的动物行为中,经验性的学习作用越来越突出,这完全是一个渐进的自然过程,而绝不是人类独有的潜能,“在软体动物中,蜗牛曾被证明也有走迷宫的能力,但是最显著的学习能力是在章鱼及乌贼中,这当然是与这类动物的脑与感觉器官特别发达有关。例如,章鱼能够很容易学会认识一个白色卡片的存在。让章鱼去捉一只螃蟹,每次放螃蟹时,假如同时放一张白色卡片,那就在章鱼出来捕食时,给一次电击。假如单放螃蟹,不放白色卡片,就不予电击。这样经过12次训练之后,章鱼就抑制了对白色卡片的接近,到了24次之后,只要有白色卡片放下,章鱼就躲在石缝里不出来,而不放白色卡片时,它就出来取食。更困难的问题,如辨别两张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卡片,一个与电击联系在一起,另一个在放下时不给予电击,章鱼也能很快地学会。但是……它对于绕道测验,却总是失败。它只会对着玻璃板乱碰乱撞,去捉那玻璃板后它能看见的螃蟹,而不会绕过玻璃板去取食。”这个测验已经涉及推理行为,某些鱼和鸟类必须经过“尝试与错误”的反复学习后才能成功;鼠、狗和浣熊可以经历较少的失败而学会,唯有猴子和黑猩猩第一次就会绕过玻璃,取得食物。(引文出自《普通生物学》第八讲,张宗炳撰述。)】(3)
如此大段落地援引生物神经组织及其智能进化的实例,乃是为了便于读者建立如下概念:生物智质的系统发育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生物体质结构及其生存素质的弱化过程。也就是说,体质结构的分化程度越高,生物的求存和育后难度则越大,复杂的体质结构相应要求复杂的内向整合协调系统予以代偿,苛刻的生存境遇相应要求苛细的外向逻辑认知系统予以代偿,由此演成生物神经精神系统的双刃功效──是谓“智质代偿”。【可见,智质属性本身直接就是一把可以对生物生存性进行双向检测的天然尺度,一般人只看到它那向上飞升的一面,殊不知高悬于该尺度最顶端的物种一定也是委身于该尺度最下端的衍存者。不过,宇宙物演至此达到了这样一个崭新的境界:仿佛某种“精神虚存”要一反常态地宰制一切“物质实存”了。】(4)
在既往的逻辑演绎中,智质属性的浮现总不免使物性的统一骤然折断。【这种情形不仅在哲学史上比比皆是(本书卷二中略有评点),它更是此前的一切社会学说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人文学者历来不假思索地认定,所谓“社会”无非是“人类社会”的简称;即便是自然学者,也由于对智质属性的发生原理茫然不解而终究无法在“动物种群”与“人类社会”之间拨云见日;诚然,公允地讲,社会生物学已经意识到二者之间可能具有某种联系,因而才以“生存机器”之比喻来统摄一切生物存在,所谓“生存机器”,是威尔逊等人赐予体质存在和体质性状的一个绰号,他们认为,无论多么复杂的肉体组织或生命形式都不过是DNA实现自身存在和繁衍的运载体而已,此一视角不落俗套,堪可玩味,因为它几乎道破天机:生物存在无非是分子存在的代偿质态。但何以必须有此代偿?以及如何进行具体的体质代偿和智质代偿?却是秉承达尔文“进化论”理念的社会生物学所无法克服的障碍。】(5)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揭示智质代偿与体质存在的内在续贯结构。如前所述,智质性状的发生乃是由于单凭体质性状的器质性进化业已无力维系日益孱弱的失位性生命存在之产物,换言之,智质属性完全是处在代偿演运进程中的生物体质属性的自然延伸,因此,从一开始,智质代偿就必须紧紧围绕着体质载体的求存性规定来设立自身发展的质态架构,由此出发,我们不难推断,人类的智质属性及其性状表达一定蕴含着如下三项基本规定:
A.它逐步置换DNA 对本能行为的支配,必是由于它能够近似地发挥DNA维护和调动本体“生存机器”的编程规定;
B.它逐步超越体质性状的自身局限,必是由于它能够沿着自然结构的一贯演化方向进而突破体质性状的生理制约;
C.它逐步扬弃宇宙实存的硬化形态,必是由于它能够借助自然逻辑的代偿成果重塑自身生存或自然衍存的依存格局。(6)
一言以蔽之,智质属性无论何等的虚渺浮华,它必以某种根本性的自然衍存规定作为自身发生和发展的前提,而且必为那个本原性的存在前提施以相关的代偿效应,否则它就断然不会有自在的根据和自为的依托。【当然,在生物系统中,智化生命已是新一层位的衍存形态,它所反映的前体规定,只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转化表达或变态重演。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从亿万年前的神经感应发生,到数千年来的智性文明升华,以“知而识之”为其标榜的智质存在迄今依然不知自身为何物,这种情形在哲学上就是絮叨不休但永远混沌的“自我意识”,到头来只不过“达到了‘理念是唯一全体’的认识”之恍惚意境(引自《小逻辑》〔德〕黑格尔著 贺麟译);落实在日常状态中,还是中国魏晋时代的郭林宗评说黄宪邃远的心性时所用的一段妙语最富韵味:“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引自《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著)】(7)
以下,就让我们来逐一考察或“澄清”有关智质代偿在上述三层规定中的各种表达范式。(8)
注释:
(1)卷二精神哲学卷论证了精神存在只是实体结构的感应属性,体质的分化和智质的分化是一体的,理化感应、感性、知性、理性的依次发生源于体质上从神经网、神经节到神经中枢的神经系统的分化发展。以下就是通过生物阶段的智能发生全过程(从无能、本能到智能)说明智质和体质发育的一体性。
(2)从单细胞生物到两胚层腔肠生物,感觉细胞和神经细胞代偿而出,有了神经网;及至三胚层扁形生物,有了神经节和神经索(就如同高能动物的脑和脊髓),具备了亚中枢式的整合功能;再到后来的吻腔动物,神经系统代偿出四叶的脑、成对的神经干。
(3)随着神经系统进一步代偿,智质含量同步增加。所谓智质,不过是高度复杂化了的感应属性。复习八十七章主体素质中的d项和e项可知,此时,作为智质载体的主体其内外整体感应能度是其前体物类总体感应能度之和,具体而言,也就是本段表述的“对内它必须能够输入各细胞、各组织、各器官乃至各系统由于细胞融合所丢失的信息量之和,而且还要加上机体结构化所新生的反馈信息增量;对外它必须能够输出自身生理需求的全部反应”,而外向感应能度就是内向感应结构的延伸,随内向感应程度的提高而同步提高,所以,二者是一个整体。所以,“对外它必须能够输出自身生理需求的全部反应”离不开对内的协调整体结构的整个神经系统。二者共同实现为主体求存需要的全部生理、心理反应能力。这种反应属于知性本能。因为动物主要通过知性本能求存,所以在简约原理的规定下必须简洁高效、恰到好处。如狼看到羊时,发自丘脑情绪中枢的心理愉悦反应会及时发散到整个神经系统和各个相关部位,从而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脉喷张、血压升高,为供氧增加和肌肉爆发做好全面准备,整个机体在极短时间内处于感应最敏捷爆发的调动状态;反之,狼看到老虎,发自丘脑情绪中枢的心理恐惧也会完成上述机能调动。于是,求存需要的追捕和逃离总能最迅捷高效的实现。总之,从单细胞生物和前衍简单生物的“无能”到后衍复杂生物的“本能”,再到人类的“智能”,都只是存在度递弱进程下感应属性同步丰化的求存结果。无论是主动的“智能”求存还是被动的“无能”求存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存在者各自不同衍存位相上的感应属性代偿而已。
在既往割裂的认知中,学习总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实际上,从原始动趋反应(分子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过渡形态)、趋性(原始“感性”初步发生)、反射(神经系统业已形成)、本能(此时“知性”开始确立)到“动机”行为(自主意向渐次萌芽),“自由”已经从“生物自发能动性”朝着“精神自主能动性”的方向逐步转变了。从后天学习层面上看,从碛鹏学唱到蜘蛛的惯化学习、小鸭子的印随学习、章鱼形成条件反射的联系学习、蜗牛走迷宫的试错学习、某些动物隔板取物的洞察学习以及黑猩猩的推理学习等,都证明了自然界没有飞跃,人类的学习能力不过是动物进化中感知能力的升级,而且这种能力是递增的,如钻迷宫训练中,从章鱼到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到灵长类如黑猩猩(即类人猿),成功完成需要训练的次数是递减的。
(4)本章这么详尽地援引生物神经组织及其智能进化的实例就是为了证明:智质的发生发展和体质的发生发展是一体的,智质不过是体质的感应属性代偿,在递弱代偿的自然进程中,二者都不过是属性代偿的产物——体质是结构代偿,智质是感应属性代偿。所以,后衍的复杂的体质结构必然配套衍生出复杂的“智质代偿”,它对内需要完成体质结构的整体协调,对外需要通过最后衍的逻辑认知系统达成与自然的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依存,即借用逻辑手段最灵活地实现与自然的耦合或链接,以实现自身在自然中的衍存或依存。当然,外向逻辑认知系统越庞大,意味着逻辑载体内向整合、协调系统的过程越复杂、越不稳定。这就是智质分化引领的晚级人类社会必然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稳定的根本原因。
(5)当感应属性丰化成智质的时候,人类武断的认知总会把它从感应属性的整体中割裂出来,就如同万物演化出人的时候,把人性从物性中割裂出来。事实上,正如八十七章所言“多细胞有机体的感官效能和思维效能直接就是此前所有理化感应效能的集中体现与汇合发挥”,通俗地说,就是理化感应、感性、知性、理性作为广义逻辑是一个整体,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只是所有前者的集中显现。所以,生物存在是分子存在的代偿质态,智质存在是体质存在的代偿质态,区别不过是代偿层级的不同而已。这是只有递弱代偿理论才能说清的地方,而既往的生物社会学都无法跨越这个被主观割裂出来的断裂带。
(6)跨越这个断裂带的关键就是更细致地证明智质代偿和体质代偿的续贯性。这在一百四十五章有过简短的说明,但还需要更细致的论证,才能说清生存性状分化耦合在智质代偿阶段如何具体地实现了智质代偿和体质代偿的续贯性表达。也就是说,无论体质代偿还是智质代偿都以代偿求存为目的,智化生命的智质属性就是体质属性的自然延伸,并以特定的方式继续在新的衍存层级上表达着体质属性的前体规定,即保持着二者的续贯性,这个续贯性也是求存性规定的一致性,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去证明:
A、文化编程取代DNA编程,文化基因成为人类晚级社会代代继承发展(遗传与变异)的接续方式;
B、人造物(或工具)作为类体质重塑或延伸体质功能,成为人类晚级社会智质载体的升级方式;
C、人类晚级社会中,智质作为形而上的虚存重塑作为智质载体的整个社会实存结构,包括人类晚级社会的依存方式。
(7)总之,智质虚存无论何其缥缈,也是统一的衍存律下一步步衍存而出的产物,遵循着最基本的递弱代偿衍存律,并且遵循同样的代偿规定。这就是其处于特定衍存层级的自在根据和自为依托,这里的“自在和自为”就是智质存在的存在度和代偿度表达,亦即其特定质态的表达。所以,智质作为体质代偿的后衍代偿,必然以其特有的具体方式表达或重演着体质代偿的前体规定。
但正是对这个特有的具体方式的不理解,让人类迷失在智质的缥缈之中。黑格尔始终不能真正说清“自我意识”的来源,反而把意识当做了绝对存在——即绝对理念。古人说不清人的心性(即智质或精神存在),也只能用“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这样的比喻来表达了理解思想、澄清思想、反思思想之难。
(8)而以下从一百五十九章到一百六十三章都是“澄清”之旅,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和总的方面说明人类晚级社会智质代偿的十大特点及由此达成的社会结构化规定。
注:本章接着上一章开始谈智质存在的由来和特点,强调体质代偿和智质代偿的一体性和续贯性,并从下一章开始通过智质代偿的三个方面、十大特点证明其与体质代偿在求存规定性上的一致,即衍存上的续贯性。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