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现代版的“天人合一”
黑格尔曾说:哲学史就是哲学。此言不谬,然未免失之于眼界太窄,应该说,存在史就是存在,逻辑史就是哲学,而逻辑史与存在史原属一脉(参阅卷二第九十四章与第九十五章等)。这意思不是说“存在”只存在于“逻辑”中,而是说“逻辑作为一种代偿之属性”只能派生性地存在于“存在的绵延”中,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存在作为系列代偿之实现”必定支配性地贯穿于“逻辑的绵延”中。泛化开来,则一切逻辑的或非逻辑的物存属性──包括“人性”的方方面面──归根结底都是存在的展开、存在的发扬或曰“存在流的实现”。于是,“人”就是物的后衍质态,而“社会”就是存在的集大成,即是代偿衍存的集大成,亦即是代偿衍存的集约化存境或代偿属性的集约化属境。(1)
所以,社会历来把“面向自然”视为自身发展的根基所在,其实,本质上是自然历来把“面向社会”作为自身衍存的终极方位。换言之,社会是自然属性的全面实现和高度集约,人类理性逻辑的智质演运过程及其生物性状的物化重塑过程就是“自然社会化”的生动表达,故而社会的内涵呈现越来越丰富的倾向,即“社会存在”倾向于将一切自然函项(或曰“一切自然代偿项”)统统囊括在自身之中。(2)
也所以,作为“实体化社会之基质”的人类及其人性,必定是整个自然属性的集成,即是说,一切自然属性(或曰“一切自然物性”)都将在“人性”中无一遗漏地获得表达。【恩斯特·海克尔(E·H·Haeckel)曾于1866年提出:生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这个发现通常被海克尔本人以及后来的生物学者仅限于用作胚胎学的研究和生物进化论的证据。然而,如果把“人”置于整个宇宙的演化背景中考察,则人类个体的生存史俨然就是自然存在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因为在胚胎成型之前尚有一个分子的乃至前分子的演育过程,而在胚胎落成之后也还有一个体质的乃至超体质的智质性状演育过程。这个完整的“成人化过程”恰好是整个宇宙演化进程的微缩重演:从粒子、原子、分子到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是胚胎细胞得以形成的生物微观代谢前提;从受精卵(单细胞)发育到囊胚期(多细胞融合体),再历经类似于鱼、蝾螈、龟等具有鳃裂和尾的胚胎前期阶段,以及类似于猪、牛、兔等较高等陆生动物的胚胎中期阶段,最终发育成具有种种体智潜能的婴儿(或曰“具有诸多潜在属性的载体”),是为海克尔“重演论”所观照的生物史全程;而后,体智性状的后天成型过程则完全是沿着社会化过程的轨迹运行,即幼年期生存于亲缘结构的类中级族群组织中,成年期跻身于超亲缘结构的晚级社会组织中,且其间必须逐次经过马斯洛所描绘的生理、心理乃至理性精神的重重门槛,临末终于被这一“历尽沧桑的社会化成长过程”弄得形神俱异,以至于发展到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是何种东西的程度。】(3)
基于上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性”就是“物性”的绽放,然则“人道”就是“天道”的赓续,或者说,“人道”无非是“天道”的晚近弱化衍存质态,是乃中国古代哲思中有关“天人合一”之理念的现代注解。
相应地,“社会存在”就是自然衍存的耄耋境界,亦即“社会发展进度”直接就是地老天荒的自然指标。(4)
注释:
(1)当人类的逻辑代偿增益到理性阶段,人类通过理性追问终极时才开始有了狭义的哲学。哲学史本身就表达着哲学的发展进程,记载着后人对前人的继承与发扬,所以黑格尔说“哲学史就是哲学”。拓展开来,整个自然演化的存在史就是存在本身,而整个逻辑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广义逻辑本身。广义逻辑即感应属性,即人类之“知”,而哲学作为最完整的从而也是最深刻的“知”,自然当得起“逻辑史就是哲学”。广义的哲学囊括人类所有认知阶段的所有“知”。所以,作者本段直言“存在史就是存在,逻辑史就是哲学”。当然,更重要的是,作为感应属性的“知”的代偿进程和作为属性载体的“在”的代偿进程是同一进程,所以,作者进一步说“逻辑史与存在史原属一脉”。
当逻辑代偿发展到具备逻辑反思能力时,西方狭义哲学就从存在论阶段进入了认识论哲学或精神哲学阶段,所以,站在最后衍的狭义哲学阶段,说“存在史就是存在,逻辑史就是哲学”也成立。换句话说,存在史表达着自然存在,属于自然哲学(即“存在论”阶段“在”的哲学);逻辑史表达着精神存在,属于精神哲学(即“认识论”阶段“知”的哲学);而自然存在和精神存在本就是一体的存在(即“在”、“知”一体,“知”只是“在”的感应属性),即存在史和逻辑史本是同一进程。这其实也是全书三卷关系的表达:卷一说明“在”,推出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卷二说明“知”,明确“知”只是“在”的感应属性,“在”的衍存进程和“知”的分化进程同一;卷三说明“社会存在”也是“自然存在”,即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只是自然衍存进程的最后衍阶段,与整个自然存在完全统一。
也就是说,哪怕人类身处形而上学的禁闭中,仍然可以把自身作为客体、作为万物之一返还于自然,从而说清“知”与“在”的关系,即“在”决定“知”,递弱代偿的存在性决定万物衍存的代偿性属性展现。换句话说,人类禁闭状态下的“知”本就是自身“在”的状态表达,不是“逻辑”缔造了“存在”,而是“逻辑”本就是“存在”不可分割的部分,即“知”的代偿成就了“在”的实现,“在”的规律决定了“知”的代偿。所以,一切具体的相对存在,不管是自然存在还是精神存在,包括一切物性和人性,都是本原存在一步步分化、展开的结果,属于统一的“物演之流”或“存在流的实现”。由此也决定了“人”只是后衍的代偿度最高的“物”,“人类社会”只是物演之流最末段的集大成者,是代偿层层叠加后的集约化存境或属境。
(2)因此,社会存在以前衍的自然存在为基础,自然存在以后衍的社会存在为指归。也就是说,社会是自然属性的全面爆发,以前衍的层层分化的所有自然存在以及后衍的所有体智分化下的同类为依存条件,这些依存条件囊括了所有的自然存在下的结构属性和感应属性。正因为此,人类智质分化的基本特点(即操纵性、遗传性、变异性、重组性、适应性)与体质层面的基因分化如出一辙,人类通过智质缔造的一切人造物也不过是对一切自然属性存在的模拟或变态重塑,以此更灵活地完成自身的分化耦合。所以,作为类体质的人造物倾向于把一切自然中的代偿属性统统纳入对自身的重塑之中。于是,借助于类体质,我们比鸟飞得更高,比鱼潜得更深,比马跑得更快,比一切凶猛的动物更具有杀伤力。
(3)自然而然,作为社会实体基质之一的人类本身其结构必然也是前衍结构层层叠加后的集成彰显,其人性必然也是前衍物性汇流后的总体表达。海克尔在胚胎学上以人类的胚胎发育是生物进化过程的重演做出了证明。但进一步拓展开来,人从无到有、从基本粒子到受精卵,再到婴儿和此后体智发育乃至成人化以后的整个生存史直接就是整个自然存在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具体见原文)。
回顾卷二第八十七章关于主体素质的论述可知,人类作为最后衍的不可换位的主体“它自身结构的复杂程度必与其前体物类的总体复杂化程度或总体演化复杂度相吻合”、“它自身内外的整体感应能度必与其前体物类的总体感应程度相吻合”,换句话说,人的结构囊括了此前所有前衍存在者的结构,是所有前衍存在者结构层层叠加的结果;人的感知能力也囊括了此前所有前衍存在者的感应属性,是所有前衍存在者的感知能力层层叠加的结果。所以,人类个体的生存史是自然存在史简短而迅捷的重演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惟其如此,才能集成所有前衍存在者的结构属性和感应属性。当然,在简约原理的代偿规定性下,在感知中,集成不是直接的集合,而是效率最大化的一步步扭曲,所以,人类依据简约原则(具体化为第八十六章论述的三条规定)建立了成功建构自身的感应或感知方式。故,理化感应成为我们感知不到的无意识存在,细胞结构乃至更精微的分子结构、前分子结构,我们都无从肉眼感知。
既然个体的生存史是自然存在史简短而迅捷的重演,那么个人的身心成长史也遵循自然史的规律。上一章通过马斯洛的五层需求说明了由身而心成长(或残化)的五个层级,由此也标定了我们生理、心理、精神认知方面成长的方向。我们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营养、锻炼,决定了我们每个人在生理上的差异,加上后天每个人的具体经历不同,我们的心理也由此有着不同的差异。但作为智性生物,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还在于显意识层面的认知差异,这种差异也会反过来造成我们潜意识层面的心理差异。人最大的可塑性或者说成长也源于认知可以不断更新和步入更高层级。正如上一章所言,当我们的思境扩展到整个宇宙,当我们的关注点是芸芸众生,当我们活着的意义上升到维护人类的整体求存乃至维护整个生态的良好循环(维护整个生态的良好循环也就是维护人类的整体求存),普通的人性就上升为神性。所以,圣贤、伟人,首先都是普通人,当普通人能超越个体的自私和认知的狭隘,能以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终极的尺度评判价值,以博爱的心面对这个世界和每个人时,人性中的神性则得以焕发。
总之,人类“生理结构的叠加序列”及从物性到人性的分化进程与“物演进程”一致,最后衍的人类就是“宇宙过程之总结”或“宇宙构成之集萃”。进一步看,这正应了佛家所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任何微观乃至宏观的存在者的生存史其实都是自然存在从最前衍的粒子存在到自身衍存位相的存在史的重演。
(4)结论由此而出:“人性”就是“物性”的绽放,“人道”就是“天道”的赓续。也就是说,在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下,存在始终是同一和统一的存在(见第二十五章),自然存在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差异不过是衍存位相的差异。故,从根本上而言“天人合一”:人性是物性的分化耦合的结果,人道是天道递弱代偿的结局。人类社会(即“人”)是自然衍存(即“天”)的最残弱质态或分化耦合的最高形式。这就是“天人合一”在现代信息量下的最新表达。
所以,人类社会存在就是自然存在的归宿,人类的文明化程度就是自然递弱代偿程度的指标。
注:本章继续总结自然衍存序列与逻辑衍存序列乃至人类社会形成序列的同一性,并通过人的生存史是整个自然存在史的重演而进一步证明,从而进一步明确递弱代偿存在论模型下的“天人合一”。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公众号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提供反馈,或赞赏、转发,或批评、指正。谢谢!
1、欢迎读书困难的同学关注“物演通论注释”公众号,有逐章的注释以供参考,二维码如下:

2、请关注“物演通论看世界”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3、请关注“物演通论读书会”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