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第一百五十三章

Ⅷ.R系数的动进,体现在由体质性状所规范的机体机能及其求生行为的相应特化上,是为“体能”,例如运动系统的形成造就了奔跑跳跃的体能,尖牙利爪的特化造就了捕猎肉食的体能等等;同样,R系数的继续演升终将造成智质性状的“智能”特化。以体智求生性状残化为其结构基础的社会组合,主要是由不同个体成员的行为机能属性为契…

《物演通论》第一百五十二章

Ⅶ.由于上述缘故,在初级社会中由原始生物通过自身之遗传属性所建立的生存延伸线,于中级社会发生结构化整合之后,其接续这条生存线的努力即由生命与社会联手进行了,而且随着这条生存线的伸展,其后续之重负越来越多地为社会所承担。具体地说,社会成员的生存压力呈现出从自然压力向社会压力过渡和转移的趋势。这种生存…

《物演通论》第一百五十一章

Ⅵ.R系数趋近于最小值的情形即为原始单细胞生物的初级社会形态,此时代表生物自然生存度的E呈现最大值,而社会整合度则几近于零;R系数趋近于最大值的情形将会出现在人类晚级社会的终末阶段,到那时,社会整合度S将呈现最大值,而E值所示的生物自然生存度则趋近衰竭,人类及其社会的暮年景象将展现为极度残化与极度整合的…

《物演通论》第一百四十九章

Ⅳ.社会度S的变化必须与ER关系对应,亦即: S=ER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社会方程”,它不仅表达为这样一个数理概念,即社会度S作为一个代偿增量必与分化度R和生存度E的乘积相等,而且,这一命题显示,社会整合结构之所以能够确立,乃是由于它以生物个体趋残及其生存效力趋低的生存代偿要求为其坚实的存在基础,而不能…

《物演通论》第一百四十八章

Ⅲ.上述情形表明,S值趋升是E值下降的有条件代偿物,也就是说,S值是E损失量的追补性附加值。一般认为,这个S追加量有可能大于E损失量,亦即系统论中所谓的系统总能大于内构成分的个能之和,但在社会学上,我以为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因为就静态分析的系统论而言,其组分个能未必要在形成系统之前或同时发生减损,或者其组…

《物演通论》第一百四十五章

动物有机体的内外性状分化无论何其复杂,都必然要以种种“欲求”或“意志”的方式表达为相应的外向行为或行为导向(亦即卷二中所谓的“感应属性”或“应式意志”)。因为一切生物性状之所以发生的唯一自然目的就在于取得保障自身存在的自然对接,也就是说,将自身生存的失位状态还原为在自然统一存在上的定位状态。故此动物的欲求…

《物演通论》第一百四十三章

在此,有必要先行澄清某些精巧而荒谬的“科学社会学”理论。 【从“劳动创造了人”,到“剩余劳动”造成整个人类社会的异化结构,这个不真实的故事居然构成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宏伟无比的基础框架。所谓“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是劳动的产物”(引自《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恩格斯著),不过是在重复拉马克的…

《物演通论》第一百四十二章

虽然如此,膜翅目社会仍不失为是有关“社会存在”的最明晰的自然标本和简缩模型,或者说,是“社会关系”亦即“社会结构”的裸裎。它特别有利于为读者建立起一个直观表象,就像透明的瞳孔成了医生窥见病人活体血管的唯一窗口那样,故而很值得我们聚焦光点,借以探查社会整合的内在性质。 【以蜜蜂社会为例:一个蜜蜂群体通常…

《物演通论》一百四十一章

根据上述,我们可以将动物中级社会形态人为地划分为两大类型: 其一是主要由性别分化所造成的亲缘性构合,它最初仅仅表现为比较单纯的异性亲和(如大多数原始后生无脊椎动物以及某些低等卵生脊索动物,其子代的体质发育相当简单,出生后即可独立生存而无须仰赖亲代之照拂);随着生物系统进化的变异代偿,体质分化渐趋…

《物演通论》第一百四十章

体质分化的标志性步骤发端于性分裂,一如生命存在的标志性步骤发端于性增殖一样。【异性分化反过来又成为体质性状进一步分化的促进机制:“基因突变”(包括“对突变后果的自然选择”以及“中性选择”),是宇宙物演进程发展到生物阶段之后,仍然一脉沿袭前生物的即分子形态的固有运动惯势,以继续贯彻递弱代偿法则的特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