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我们着重讨论有关“志向”的基本问题。 相对于“应向”和“意向”而言,“志向”的最大特色有二: 其一、志向具有最大程度的自由度。【即志向具有最多的可选择性、可调整性以及最大范围的运动量度和落实效果。】 其二、志向具有最大程度的虚妄度。【即志向具有最多的失误概率、调整频率以及最大范围的盲目动势和落虚…
《知鱼之乐》第二十一篇:波普尔悬念,科学的真面目
据说,神是由于陷入了某种谬误而创造了宇宙 万物。—叔本华 哲学家的事业正在于追究所谓自明的东西。—康德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赫拉克利特 自然和自然律隐没在黑暗中,神说“要有牛顿”,万物俱成光明。—诗人波普 现代人都由衷地相信科学,这很正常,横竖人总要信仰点儿什么才行,就像古时没有科学,人…
《知鱼之乐》第二十篇:理性逻辑方法谈
一个人若拥有自己的智慧,哪怕只有一分,其价值也万倍于他人的智慧。—斯特恩 知道何为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位智者。 —色诺芬 哲学将理性之刃磨利,科学用理性之刃自裁,时不时地回访一下哲学,宛若“借刀杀人人自乐”。—子非鱼 求知者应该和山在一起学着构筑! 精神移山,只是小事——你已经知道这个了吗?—尼采 我原…
《物演通论》第一百一十五章
既然“美”是介于感应分离之间的一种精神代偿方式,则在“美”里面必定暗含着某种服务于远隔的“应”的基本要素,自然美是如此,艺术美亦不例外。否则,纯粹漂浮在“感”(未必仅指“感官之感”,而是扩展为感性、知性、理性之总和或其中任一部分的那个“感”)上的“美”非但不免流落为无所谓“美”的无聊,而且连“感”也将还原为无所谓“…
《物演通论》第一百一十四章
根据上述,似乎可以说我们已经找到了美的渊源,并初步窥见了美的质素,那就是与感应属性同在且与意志的源流并驾齐驱的“未应的感”或“虚拟的应”。换言之,如果说“意志”是“应”的精神化变种,则“审美”就是意志的“非应式”变种。【具体地说,“应”是依存的实现,是有所依赖和有所进取的“意志”的操作,由此形成意志的中轴;反之,…
《物演通论》第一百一十三章
感应序列的发展使“应”(依存)的过程愈来愈复杂化、凌乱化和紧迫化(这个总体状态即表现为意向性心理振幅递增的所谓“焦灼化”进程),这就要求在“应”前加强或调动应的内驱力,而在“应”后又相应调节节制或调适应的内张力,由此演成了“美”或“审美”。【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一系列含混不清的论述中,在…
《人体哲理》三、“进化病”概论
临床疾病分类的道理与缺陷 既往疾病分类,重点着眼于方便临床治疗或人为干预。 所以,内外儿妇、眼耳口鼻、心肝肺肾、脑骨牙皮等分科愈来愈细,目前已达到进入医院如入迷宫的程度。 它的合理性在于研究和诊治的深入细化,但这恰恰是把某种进步性损害引向纵深的路标和步骤。 结果,它一方面直接拓展了医疗干…
《物演通论》第一百一十二章
这样一来,一切后衍性存在物──即一切“意志载体”或“意志化了的客体”──的存在状态(或“生存状态”)就显得很荒诞了:一方面,它们耐不得无休无止的紧张和震荡;另一方面,它们也耐不得稍安不躁的静谧和无聊;前者形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后者形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借用米兰·昆德拉的书名语);也就是说,感知、…
《物演通论》第一百一十一章
姑且不论存在度的衰微趋势一般不能为“感知”所知(故此才导致“递弱代偿”概念的费解和“进化自强”理论的张扬),即便理性终于觉悟过来,也丝毫无助于改变意志的固有倾向。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我们怎样看待、衡量和评价意志以及意志化行为的表观形态,而在于存在的弱化向度必使一切自在或自为存在者的存在方式终究被规范在等价代…
《物演通论》第一百一十章
“存在”──包括精神化了的“盲存”──是一个由存在阈所确定的自然常数(这就是既往无论从唯物观抑或从唯心观出发的几乎所有哲学都把“存在”视为“绝对”的缘由);而“存在阈”是由趋于递减的存在效价和反比递补的等效代偿共和而成的(这就是一切现实存在物都只能将自身实现为相对的、有限的“位相性存在”的缘由);这个“存在阈”的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