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第六十八章

“武断”一词,就其原意而言,是“以无知为知”的称谓。也就是说,如果从一般概念上推论,则“知”不成立。【请注意,倘若你以为这只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诡辩,我建议你仔细重阅前面的各个章节,并切实逐句弄懂弄通,否则下文简直不堪卒读。】 但无可否认的是,人们历来觉得自己确有所“知”,而且,唯因有“知”,才得以生存。 …

《物演通论》第六十四章

实际上,哲学历来未能摆脱这样一种两难处境:不知“感知”之规定性,则不知“存在”为何物;反过来看,由于感知主体本身也是一种存在物,因而,如果不知“存在”为何物,则对“感知”的规定性又无从谈起。此乃一切哲学困惑之根源。 【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起初是率然追问身外的世界,即“存在的本体”…

人类的没落与自我拯救的限度—答《物演通论》读者诸君

本书冠名《物演通论》,是我贪求于终极追询以及迷恋于哲学思辨的自娱产物。如果当初朴实一点的话,倒未若将它写成《人寰大道》之类的普通学术著作,或者索性借用《存亡法则》等惊世骇俗的别号,而令之畅销于书肆也说不定。换言之,倘若剥去本书的玄学迷障,则有关“人类的没落”这个主题,是自始就隐含于全书的逻辑求证标的…

《人类的没落》前言

这是一个摘编于我的其他著作之附录文章的单行本。 其中《人类的没落与自我拯救的限度》一文,原本主要是为了回应《物演通论》的部分读者,动辄提出如下问题:你所搞的那一套哲学体系何用之有?把世“道”说得如此不堪,总该拿出某种挽狂澜于既倒的方略吧?或者,那怕是一条逃路也罢?为此,我勉强写下此文,结果好像愈发…

《人类的没落》作者与作品简介 

王东岳,曾用笔名“子非鱼”,独立学者。著作有《物演通论》、《知鱼之乐》、《哲思讲演录》等。自由学者,独立于任何党派和学术机构之外,无固定职业,亦无确定职称。曾为医学硕士,但研究生毕业后即脱离医界;也曾做过西北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以及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东方文化客座教授,聊以谋生。迄有著作三卷两册:三卷《…

《物演通论》第五十六章

显而易见,接续于生物存态的“文明存态”本质上依然是那个原一的自然范畴。它的文明演历诚然是物的自为化进程最夺目的表现,却毕竟不能改变自为本身的自在性质——即不能改变自为存在与自在存在是出于同源基态和同源规定的自然本质。 因此,才会形成这样荒谬的存在之局:自然界之所以要为至弱存在者代偿性地缔造出足以导向…

《物演通论》第五十五章

失位和失稳是物的时空化演运的存续质态,反过来说也一样,即时空演化是物自性或存在性的自然展开,于是,如上所述,存在在总体上就表达为一系列存在的趋势或衍存律: ──条件量的递增使依存基础易于坍塌;(衍存条件递增律) ──感应性的放大使共存关系易生错乱;(衍存感应泛化律) ──能动性的扩张使存在者发生迷…

《物演通论》第五十四章

时间和空间在科学的直观表象中是运动的“维度”,在哲学的直观表象中是实体的“广延”,而在存在的自性中就是存在本身。 即是说,维度或广延是自然存在演化的产物,或者说是物的存在质态对于物的存在性的表达。所以,从存在的本原或存在度趋近于1的那个原始奇点出发,物的存在几乎无“维”可分,亦即几无“广延”可言,换一个…

《物演通论》第四十七章

“质”和“态”的同一性随着物的演化而实现为“本性”和“属性”的同一。由于愈晚近的衍存物属性愈繁,致使属性的概念陷落在混乱的表象中不能自拔。属性者,本性的延展或舒展;本性者,属性的根系或脉系;二者同归于存在性的自然演动和自然显现。属本性就是本属性的载体,本属性就是属本性的实现,说“有某某属性”就等于说“有某物”…

《物演通论》第四十一章

至此,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佯谬上,即代偿既是无效的又是有效的。 代偿的无效性使之表达为这样一种糟糕的矢量相关关系:要么进化而呈递弱趋势,要么灭归而告失存之局;前向是一个减量,后向是一种取消。倘若一定要给它界定一个可以定量的“代偿效价”的话,那么,它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似乎都是负数,或者说,似乎都只能趋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