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精神哲学”的探讨至此似乎可以宣告完成了,因为精神无非是“感”与“应”之物性的张扬,亦即无非是“逻辑序列”与“意志序列”之代偿的总和。 然而,这只是就“纯粹精神”的范畴而言。问题在于,精神存在原本不过是其载体衍存的代偿质态或属性虚存,也就是说,它不可能以“纯粹精神”的样态存在。 再者,精神的分化和结构化…
《物演通论》第一百一十八章
综上所述,可见精神全体必将从原始浑沌态逐步进入分化结构态,这个结构态特别突出地体现在“志向”与“理性”的等位关系中。即,分化进程固然造成了“感”(如“理性”)与“应”(如“志向”)的分离,但这分离恰恰是达成更高量级(或更高代偿效价)的整合步骤之必须,而且只有通过这种进行性分化和对应性构合的方式,代偿进程才能实…
《物演通论》第一百一十七章
所谓“意志”,其基本概念系指“物的定向依存性”或“限定性依存属性”。这个定义应当也是物理学上有关“感应”一词的定义,尤其是该词中的“应”字的定义。【“应”字的定义之所以与原始“感应”一词的定义完全相同,乃是由于原始阶段的感应一体质态使“感”和“应”无论在实体上还是在概念中都无法区分的缘故。随着感应属性本身的分化,“…
《物演通论》第一百一十三章
感应序列的发展使“应”(依存)的过程愈来愈复杂化、凌乱化和紧迫化(这个总体状态即表现为意向性心理振幅递增的所谓“焦灼化”进程),这就要求在“应”前加强或调动应的内驱力,而在“应”后又相应调节节制或调适应的内张力,由此演成了“美”或“审美”。【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一系列含混不清的论述中,在…
《物演通论》第一百一十一章
姑且不论存在度的衰微趋势一般不能为“感知”所知(故此才导致“递弱代偿”概念的费解和“进化自强”理论的张扬),即便理性终于觉悟过来,也丝毫无助于改变意志的固有倾向。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我们怎样看待、衡量和评价意志以及意志化行为的表观形态,而在于存在的弱化向度必使一切自在或自为存在者的存在方式终究被规范在等价代…
《物演通论》第一百一十章
“存在”──包括精神化了的“盲存”──是一个由存在阈所确定的自然常数(这就是既往无论从唯物观抑或从唯心观出发的几乎所有哲学都把“存在”视为“绝对”的缘由);而“存在阈”是由趋于递减的存在效价和反比递补的等效代偿共和而成的(这就是一切现实存在物都只能将自身实现为相对的、有限的“位相性存在”的缘由);这个“存在阈”的阈…
《物演通论》第一百零九章
强化的意志代偿是为了驱动弱化的衍存者在依存条件递繁的自然境遇中保持得以存续的存在力度。结果形成如下局面: a.存在度愈弱,存在欲则愈强;【笼统地看,这“存在欲”就是“意志”。】 b.然存在欲愈强,实现存在的难度反而愈大。【具体地看,这“意志”已超出于载体自身,而必须实现为对“身外之物”的“应”。】 一方…
《物演通论》第九十章
感性与直观──感性在最切近处接续着感应性。所不同的是,感应之“感”以“应”为其直接结局(即“感应一体”),而感性之“感”以“直观表象”为其直接结局(即“感应迟滞”)。 诚然表象并不限于直观,它将在不同程度或深度上发展出各种非直观的辨析关系式或理想模型式的表象(如几何构图或数学坐标等等),因此可以这样看待表象并…
《物演通论》名词及概念注释
存在:简称“在”,从显意识上看,它是对“存在者”(简称“在者”)的总体抽象,因而它一定是主观化了的存在,而不可能是客体的总和,尽管我们可以把它设定为客体的总和。但,根据现代宇宙论,万物的演化导源于某种能量爆发即“幽在”(见后条),其最初的分化态迹近均质,作为“可换位主体”(见后条)的对象因此也一定呈现出无差别的匀…
《物演通论》第七十八章
基于b项,则任何感应者都必定是“唯心主义”者。即是说,任何感应者都必须在自身主观存在的基础上(或自身“代偿度”所限定的“自为先验性”上)来建立自身特定的感应形态或感应模式。【这里所谓的“感应形态”或“感应模式”,就是一切作为感应主体的感应者所“看”到的世界或世界表象,亦即我们确信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事实”。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