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第一百三十章

如果说社会存在层次的代偿性发生是由于生物存在层次的递弱化态势使然,那么,相对于更趋弱化的高等生物而言,由于原始低等生物的存在度或生存度偏高,故其“社会层面”不免显得分外菲薄。 再者,如果说自然结构层次的代偿性致密是由于自然底物层次的递残化态势使然,那么,依据“弱化→分化→残化”或“弱化=分化=残化”的宇…

《物演通论》第一百二十九章

生物原始发生及其社会代偿的过程宛若宇宙演运过程的变态重演──当然更是宇宙演运过程的直接继续。 先看宇宙演历:从物理存在(自亚原子粒子到原子质态),弱演至化学存在(自无机化合物到有机大分子质态),再演至生物存在(自生物大分子到人类质态),其间环环相扣,层层代偿,且表达着一脉相承的衍存动因和衰变动势。…

《物演通论》第一百二十八章

在此,我们不妨顺便给“代偿的双重效价”(参阅卷一第十八章、第十九章和第三十三章)做一番直观的实证。 为了审慎起见,有必要追溯到生命发生的某一原始阶段,譬如说,从单细胞生物初始发生的起点着眼,因为只有在这个阶段,生物的增殖行为才表现得比较单纯。在这里,既没有两性生殖及其基因重组对繁殖后果产生的“偏差”…

《物演通论》第一百二十七章

生命的高层位性残弱质态,使其存在本身成为问题。因此,它刚一诞生,死亡的结局就接踵而至。无论如何,它只能以短暂的生存来解决问题,或者说,使生存的问题不成其为问题,然则它必须借助于某种类似接力传递那样的方式,使得短暂也能够永恒。这就是生物遗传增殖机能的初始意义。 显然,遗传和增殖是生物对其残弱本性的…

《物演通论》第一百二十六章

于是,正“社会”之本,就必须从清“生命”之源入手──即必须从探讨生命存在究竟是怎样一种物相(或处于怎样一种存在位相)入手。 依据递弱代偿衍存之法则,生命物质不外乎是业已处在自然分化中途──亦即是业已处在自然残化中途或自然弱化中途──的分子物质进一步分化构合或曰演运编码的产物。分子是原子的结构化代偿存态,生…

《物演通论》第一百二十五章

对于“社会”这个概念,如果剥去它的“质料”内涵,则它无非是指某一物类或物相的“堆”或“群”。 如卷一所述,物的“质料”差异──亦即一般认为是造成“物类”差异或“物相”区分的内在质地──其实仅仅是物的存在性差异的表观形态,或者说,是同一本原物质在其存在度递减的趋势下达成继续衍存的代偿方式。既然如此,含有任一物演“质…

《物演通论》第一百二十四章

很明显,上述问题的根源性解答不可能含蕴于人的后向衍存机制之中,而是必定潜藏在人之所以成为人,甚至生物之所以成为生物的自然物演机制之中。这就好比你要弄清分子化合的道理,你总不能沉溺于分子自身或分子后衍的物质形态里面,而是必须着力研究分子的前向物态譬如原子的构成原理,才是唯一可行的出路。 换言之,以…

《物演通论》第一百二十三章

十九世纪中叶,“社会学”(sociology)一词被孔德第一次作为一个可与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相提并论的学科概念提出。仅从这个排列顺序上,我们就可以明白孔德的开创性初衷:即在他看来,社会存在同样是一种自然实存和实证对象;而且,在这个与人类的认识进程相一致的顺序中,可能存在着某种由简单到复杂的发生学联…

《物演通论》第一百二十二章

上述问题在未答之前业已提示: A.社会系统在人类尚未问世以前就已经客观地存在着,且必以某种演化发展的方式存在着; B.非但不是人类缔造了社会存在,反倒是人类以先的生物社会或社会生物缔造了人类及其社会基础。 总之,既往那些以人的行为──无论是文化行为抑或是经济行为──为前提的社会哲理其实都不过是某种…

王东岳先生既往相关履历事迹信息大汇总

  王东岳。男,生于1953年7月,至今健在。祝先生福寿安康。笔名”子非鱼”,哲学家,思想家,独立学者。 迄有著作四部:一部哲学巨作《物演通论》;一部随笔集《知鱼之乐》;一部汇编本《人类的没落》;一部视频文稿《哲思讲演录》。   王东岳先生独立于任何党派和学术机构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