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日:“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 不要踩坏了我的圆!——阿基米德 不要挡住了我的阳光!——第欧根尼 不要损伤自己的心!——毕达哥拉斯 追求完善是人类…
《知鱼之乐》第二篇:有为与无为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老子 人类之所以在世间万物之中显得…
《知鱼之乐》第一篇:无用的哲思
那永存而不是发生了的是什么?那永远变化着、消逝着而绝不真正存在着的又是什么?——柏拉图 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哲学乃科学之父——科学无论看起来显得怎样的俊朗洒脱,它都不外是那更具沧桑感的丑陋老叟的轻薄之子。——子非鱼 看哪,我将漂流远方;我将独栖荒野。——布鲁诺 “哲学”是什么?似乎三…
《物演通论》第七章
这样一来,就有了存在性的概念。 所谓“存在性”,系指存在如何可能存在的所以然,以及存在如何能够被指认为存在的原委,或者说,“存在性”就是存在的元质规定性,它使存在得以循序展开,并使存在从趋于失存的进程中逐步实现为存在的全体。由于既往所说的“存在”是一个绝对的、无限的语境,因此它不是任何一位有限的存在者…
《物演通论》第六章
一触及“存在”就陷于混沌或陷于混乱,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结果就呈现出这样一种离奇的哲学困境:不得不予以追问的“存在”反而问不得。 这正表明,作为设问者的存在者同样不能逾越自身相对性或有限性的规定。 所以,哲学虽然表现为是究诘“终极原因”(或“绝对本原”)的学问,却绝不是有关“终极真理”(或“绝对真理”…
《物演通论》第五章
于是,就有了一个发生学或本体论上的存在之本原需要探究。 泰勒斯之所以只留下了一句传世之言:“水为万物之原。”即足以被奉为人类思想史上的第一位圣哲,盖由于他一语道出了必有某种存在的始基存在的缘故。 不过,也由此造成了对存在物的困惑,试问,非本原性的存在是一系列怎样的存在?赫拉克利特因此认为存在的本…
《物演通论》第三章
上述“起点”的困难之处在于:如果存在一概是相对的存在,则逻辑之存在就不可能完全包容其他的存在,反而是逻辑存在本身必为其他存在所包容。但存在的追询者又只能从逻辑出发,结果一开始就陷入这样一种悖论:作为以逻辑为唯一追询手段的追询者,你既不能超脱于逻辑的框范,又必须最终将逻辑置于框范之中,否则,自然哲学与…
《物演通论》第一章
哲学上所谓的“存在”仅指感知中的对象之总和。 【一般认为,存在或在是对存在者或在者的观念抽象,这实在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从根源上讲,不是在者集合成了在,而是在分化了在者。对象未必是个别的,最原始的对象对于原始主体而言,一定是均质的,无差别的,亦即直接就呈现为在,而不是呈现为分化形态的在者。观念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