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一基层存在或前体存在,都是一个倾向于成全或补偿自身不圆满本性的相对残弱单元。 所谓“不圆满本性”就是某种先天不足的规定,亦即前述注定<1的存在效价或存在度的具体表达。它可以体现为某种弱势,也可以体现为某种残态,毋宁说残态是弱势的现象,弱势是残态的本质。残弱者不免失稳,失稳者终将失存,由以造成存在…
《物演通论》第十五章
老子曾有如斯二言,意味颇为深长—— 前一句是“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四十章;或帛书·四:“反也者,道之动也。”)意指“道”的演动是循环往复的,这是一个典型的有限无止的逻辑模型,后来被黑格尔独立给出了详尽的逻辑学证明; 【这项证明诚属伟业,然而距离“绝对真理”实在还很远,因为代表着“绝对真理”的那个“绝…
《物演通论》第十四章
在此,有必要澄清几个有所特指且容易混淆的概念: “存在”——它不仅表象为一般外延上的所有具体存在者之总和,而且抽象为纵深内涵上的所有具体存在物之源流,而并不与存在物的感应状态或感知状态相关。唯因如此,它才得以从可望而不可即的感性存在逐渐演成(或相对存在为)不可望而可即的理性存在。(此意解于卷二。) …
《物演通论》第十一章
考察存在度在自然存在系统中的分布,不外乎有如下五种可能: A.紊乱分布。即各存在物的相对稳定性杂乱无序。这种情形多见于在不同物体之间随机散漫地进行比较,而一概无视观察对象之间的可能相关联系。此属俗常意识状态,与研究无涉,故而不在讨论之列。 B.均等分布。即各存在物的相对稳定性基本划一。这种情形多见…
《物演通论》第十章
这样一个存在度区间的设定,恰好与物质必然不灭和物质必然衍动的两项基本定理相吻合。 如果继续从这两项定理推导,即: A.抽象的存在是绝对的、不灭的、永恒的;【此项定理的可成立性与前述之“相对性存在是存在的绝对规定和绝对形式”或“存在相对于存在而衍存”在概念上同一。】 B.具体的存在是相对的、自逝的、流…
《物演通论》第九章
我们不妨把这个既不能圆满也不能尽失的“存在效价”改称为“存在度”,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存在之所以存在的问题予以量化。假定,绝对稳定以至永存的存在度为1,绝对失稳以至失存的存在度为0,那么,现实的存在则必然一概处于这个存在度的从0到1的区间之内。 由于依据上述之证明,存在度最大的存在效价只能<1,或…
《物演通论》第八章
我们假设:宇宙的那个本原存在,一开始就有一个自身存在效价不足的本性与存在同在。因为,可以这样证明:如果它的存在效价是十足的、完满的,则它的存在就应该是绝对稳定的、永恒不变的。然而,任何一个具体的存在者终于不免要流逝、变迁、转化、灭归,可见一切存在者都暗含着一个使之难以存在下去的缺憾,这个不得不发生…
《知鱼之乐》第六篇:“快乐公式”题解
不但幸运本身是盲目的,而且使享用它的人也成为盲目的,世上没有比交好运的白痴更不可容忍的了。——西塞罗 心灵的快乐就是对肉体快乐的观赏。——伊壁鸠鲁 我们通常得到的欢乐总是不如我们期望的那样动心,相反,我们所遭遇的痛苦却比我们预料的更为深重。——叔本华 幸福不过是一场梦,不幸才是真实的。——伏尔泰 何…
《知鱼之乐》第五篇:人性之根-贪、烦、畏
在这世上,我们都是囚徒,而且被囚禁在现世的肉体之内。 ——爱比克泰德 烦是生存结构的整体。 ——海德格尔 畏之所畏者就是在世本身。 ——海德格尔 “人是什么”以及“人自身固有的东西”永远都是我们所要考虑的主要事情。 ——叔本华 人降生于世,很有些像马戏团里空中飞人的坠落入网,甚至比那还要不及,因为那只是一张…
《知鱼之乐》第四篇:平庸者伟岸
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 而另一种是卑贱的呢?还是一切的生活方式全属虚幻无谓呢?——罗素 上帝也给每只笨鸟儿准备了一根矮树枝。——土耳其谚语 要知道,人情练达与理解人性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弗兰西斯·培根 一个人只有生活在一个充满愚人的世界的条件下,才是有智慧的人。 ——叔本华 英雄者辈看见平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