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第六十七章

那么,武断之知可否谓之为“知”?或者问得更贴切一些,即武断之知如何成其为“知”? 这个问题可以借助于反证的方法来求解,即通过抽掉那个潜在的武断基础,看看“认识”的格局还能否达成。 哲学上一般是这样划分的:指谓具体之对象或存在物的学问乃为一般的学问或科学的学问,而对“指谓”本身加以指谓的学问就是哲学或形…

《物演通论》第六十六章

武断之必要,对于感性认识是如此,对于理性认识亦是如此。【注意:既然“逻辑过程”与“认识过程”同一(可谓之“广义逻辑”),那么,“理性逻辑”(可谓之“狭义逻辑”)作为“感性逻辑”和“知性逻辑”的后发衍生阶段或后衍形态就不可能与之不相适配。也就是说,理性认识非但不能纠正感性认识的失真,反而一定要把它处理成某种系统性…

《物演通论》第六十五章

让我们从所谓的初级感性阶段,即一般以为是“认识过程”得以发生的起点给以简要考察。【注意:所谓“认识过程”就是“逻辑过程”,因为“感觉”本身就是一个在感官水平上以及感觉中枢内将种种非图像要素综合处理成感性图像或表象的初级逻辑过程。笛卡尔使用的“观念”一词,就包含着这个由感觉发生的一瞬间所引发的一切内容(由“观”…

《物演通论》第六十四章

实际上,哲学历来未能摆脱这样一种两难处境:不知“感知”之规定性,则不知“存在”为何物;反过来看,由于感知主体本身也是一种存在物,因而,如果不知“存在”为何物,则对“感知”的规定性又无从谈起。此乃一切哲学困惑之根源。 【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起初是率然追问身外的世界,即“存在的本体”…

《物演通论》第六十三章

笛卡尔的睿智之处在于他将精神(即cogito “我思”)首先视为是一种“在”,笛卡尔的无奈之处在于他用以证明“在”的根据又只有这个“思”本身(即“在”仅指“cogito”在)。前者使精神成为纯客体,后者使精神成为纯主体,这就是令精神呈现为主客无分的佯谬存态之原因。 然而,如何才能够超然于精神之外或精神之上来把握和俯瞰一…

《物演通论》第六十二章

上述问题在未答之前业已提示:  A.“指谓存在”纯属客观的产物和过程,因为指谓者或感知者正是作为追随存在的存在者才必须通过有所指谓或有所感知以实现自存; B.“指谓存在”纯属主观的产物和过程,因为指谓者或感知者正是出于自身质态的规定性才必须通过指谓性状或感知禀赋以响应他存; C.由此形成这样一…

人类的没落与自我拯救的限度—答《物演通论》读者诸君

本书冠名《物演通论》,是我贪求于终极追询以及迷恋于哲学思辨的自娱产物。如果当初朴实一点的话,倒未若将它写成《人寰大道》之类的普通学术著作,或者索性借用《存亡法则》等惊世骇俗的别号,而令之畅销于书肆也说不定。换言之,倘若剥去本书的玄学迷障,则有关“人类的没落”这个主题,是自始就隐含于全书的逻辑求证标的…

《人类的没落》前言

这是一个摘编于我的其他著作之附录文章的单行本。 其中《人类的没落与自我拯救的限度》一文,原本主要是为了回应《物演通论》的部分读者,动辄提出如下问题:你所搞的那一套哲学体系何用之有?把世“道”说得如此不堪,总该拿出某种挽狂澜于既倒的方略吧?或者,那怕是一条逃路也罢?为此,我勉强写下此文,结果好像愈发…

《人类的没落》作者与作品简介 

王东岳,曾用笔名“子非鱼”,独立学者。著作有《物演通论》、《知鱼之乐》、《哲思讲演录》等。自由学者,独立于任何党派和学术机构之外,无固定职业,亦无确定职称。曾为医学硕士,但研究生毕业后即脱离医界;也曾做过西北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以及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东方文化客座教授,聊以谋生。迄有著作三卷两册:三卷《…

《物演通论》第六十一章

所谓“哲学”无非就是对精神存在或精神现象的总结。 【一般认为,哲学作为“宇宙观”或“世界观”一定是包罗万象的,这实在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从根源上讲,哲学正是要将一切知识所“包罗”的“万象”还原为精神之“单相”或“单元”,甚至不无理由地被许多最富头脑的哲学家认为是唯一可以言说的存在单元。也就是说,哲学首先遭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