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第一百四十八章

Ⅲ.上述情形表明,S值趋升是E值下降的有条件代偿物,也就是说,S值是E损失量的追补性附加值。一般认为,这个S追加量有可能大于E损失量,亦即系统论中所谓的系统总能大于内构成分的个能之和,但在社会学上,我以为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因为就静态分析的系统论而言,其组分个能未必要在形成系统之前或同时发生减损,或者其组…

《物演通论》第一百四十七章

Ⅱ.关系式显示,社会度S与R系数呈正相关,提示随着种群内生存性状分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结构的整合力度趋于加强,而群内个员的自然生存度之和E相对下降;反过来说也一样,即R系数上升使E值成比例下降,导致S值相应趋升。实际的情形是,R系数的上升必然导致E值的下降,因为生物性状及其生存性状的自然分化正是造成生物种系…

《物演通论》第一百四十六章

Ⅰ.我们可以对无效于诠释社会整合的基因利他主义公式──即前述的汉密尔顿模式──予以内容上的抽换和形式上的保留,因为该公式中所含蓄的系数变格和对应替补关系恰恰与社会代偿演化律相吻合(请读者对照参阅第一百二十五章的坐标示意图)。其改动后的函数关系式如下: 在这里,S代表社会整合度,简称“社会度”(与“代偿…

《物演通论》第一百四十五章

动物有机体的内外性状分化无论何其复杂,都必然要以种种“欲求”或“意志”的方式表达为相应的外向行为或行为导向(亦即卷二中所谓的“感应属性”或“应式意志”)。因为一切生物性状之所以发生的唯一自然目的就在于取得保障自身存在的自然对接,也就是说,将自身生存的失位状态还原为在自然统一存在上的定位状态。故此动物的欲求…

《物演通论》第一百四十四章

于是,我们还得回到递弱代偿的自然分化演历上来。【这个自然演历并不排斥基因对社会存在的间接作用,正如生物存在虽然受到DNA分子的直接支配,却不能说它完全不受原子物理的间接规定一样。实际上,正是这种层层递进的具体制约体现着自然弱化衍存的统一原理。问题在于,我们怎样才能找到社会存在的直接规定要素,并借此理…

《物演通论》第一百四十三章

在此,有必要先行澄清某些精巧而荒谬的“科学社会学”理论。 【从“劳动创造了人”,到“剩余劳动”造成整个人类社会的异化结构,这个不真实的故事居然构成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宏伟无比的基础框架。所谓“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是劳动的产物”(引自《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恩格斯著),不过是在重复拉马克的…

《物演通论》第一百四十二章

虽然如此,膜翅目社会仍不失为是有关“社会存在”的最明晰的自然标本和简缩模型,或者说,是“社会关系”亦即“社会结构”的裸裎。它特别有利于为读者建立起一个直观表象,就像透明的瞳孔成了医生窥见病人活体血管的唯一窗口那样,故而很值得我们聚焦光点,借以探查社会整合的内在性质。 【以蜜蜂社会为例:一个蜜蜂群体通常…

《物演通论》一百四十一章

根据上述,我们可以将动物中级社会形态人为地划分为两大类型: 其一是主要由性别分化所造成的亲缘性构合,它最初仅仅表现为比较单纯的异性亲和(如大多数原始后生无脊椎动物以及某些低等卵生脊索动物,其子代的体质发育相当简单,出生后即可独立生存而无须仰赖亲代之照拂);随着生物系统进化的变异代偿,体质分化渐趋…

《物演通论》第一百四十章

体质分化的标志性步骤发端于性分裂,一如生命存在的标志性步骤发端于性增殖一样。【异性分化反过来又成为体质性状进一步分化的促进机制:“基因突变”(包括“对突变后果的自然选择”以及“中性选择”),是宇宙物演进程发展到生物阶段之后,仍然一脉沿袭前生物的即分子形态的固有运动惯势,以继续贯彻递弱代偿法则的特定方式。…

《物演通论》第一百三十九章

继生物组织分化之后所发生的体质分化或体质性状分化,是中级社会结构得以确立的基础。【此处所说的“体质”与上文所说的“机体”同义,即均指由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构成的、高于单细胞生物衍存层位的生命质态。】 这就有必要首先说明造成体质性状分化的原因和特点。所谓“体质性状分化”,盖源于细胞组织化必然造成的三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