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第九十五章

逻辑序列──是一个从局限的、僵化的低级感应状态向开阔的、可塑的高级感知状态渐进的过程和结构。这个过程既与宇宙从非时空存态向时空多维化存态的演进过程相吻合,也与物质从强稳存态向失稳存态的嬗变过程相吻合,更与自然从无结构存态向结构化存态的发展过程相吻合。 所谓“局限的、僵化的低级感应状态”,是指发生在可…

《物演通论》第九十四章

逻辑──逻辑(Logic)一词源于希腊文Logos(逻各斯),本意有“自然尺度和规律”与“人的话语和理性”不可区分或不加区分的内涵。斯多阿派视宇宙为活的实体,认为宇宙受制于逻各斯就像人受理性的支配一样,而且人的理性就是逻各斯的延续和传承。这种看法固然深刻──深刻在无以为证的直觉根性之中──却不免失之于“笼统的猜测”,结…

《物演通论》第九十三章

推理与合理──直觉是面对一幅“系统表象”所进行的“点”式反应,这就使“应”(“应式判断”或“知性判断”的“应”)有可能呈现为“所应非所感”的碰壁效果,尤其是当那个“系统表象”分化或扩展到令感应者“应接”不暇的时候。然而,任何“应”永远都只能是“点”状的“应”,因为任何感应者相对于它所面临的“表象系统”而言都只能是一个有待反应…

《物演通论》第九十二章

理性与思维──思维以推理为其最高形式,但推理并不是思维的唯一形式,在感性和知性的演进发育阶段,思维呈现为较低级的无序暗流(即被弗洛伊德以及柏格森分别称为“潜意识”和“意识流”的那种状态),这正是知性对感性素材加以整理的潜在过程,也是理性“显意识”(或“明意识”)即推理思维的建构基础和前预备阶段。 随着自然…

《物演通论》第九十一章

知性与判断──之所以把知性与判断联系起来讨论,乃是由于知性之所“知”就是建立在对感性之所“感”的判断上,如果感性之所“感”业已直接成就了感应之所“应”,则知性全然无由发生。换言之,所谓“判断”,是指对“感”来的诸“多”对象或表象系统加以判别和决断,以便于“应”有所“应”,倘若“感”来的对象原本就是未分化的“一”体囫囵,则…

《物演通论》第八十九章

感知及感知结构──感知就是感应属性的层次化或结构化产物。因为感应本来是同一个动机(或曰“触机”)的两个方面,即在原始意义上,“感”的瞬间同时就是“应”的实现,“应”的实现同时就是“感”的过程。随着自然存在从“一”到“多”的分化发展,亦即体现为感应者自身的复杂化和感应对象的繁复化,感应过程已不能通过一个动机或一点触…

《物演通论》第八十八章

现象与本质──现象是对象的元素,或者说,对象是现象的集合,这一点毋庸细说。值得深究的是:就物演感应性的原始实现形态而言,现象是分化依存物单向对应属性的耦合媒介,其远距离的代偿增益参照系是表象(参阅卷一第三十五章及卷二第七十二章);就物演感知性的晚近实现形态而言,现象是理性化载体多向感知综合的迷惑之源…

《物演通论》第八十七章

主体与客体──从本原意义上讲,也就是从自然分化的源头考察,以客体的可感属性为对象的各个分立的客体就是主体,相对于彼客体而言,此客体的可感属性也就是当它被视为主体时的感应属性。即是说,主体本身就是客体的组成部分,当某一分化物作为感应者将另一分化物(也是感应者)变换成对象从而实现自身为主体之时,那个(或…

《物演通论》第八十六章

条件──虽然可能是感应主体赖以依存的依存物的整体,但它总是通过对该依存物的某一或某些可感属性发生感应而实现的。由此暗示,其中的非可感属性或非可感“本在”(指存在物的“非属性基干”)实质上构成了条件的支持或潜在的条件,即一般所谓的“条件”既可能直接就是感应者当时所依托的可感的条件要素,也可能仅仅是对象化了的…

《物演通论》第八十五章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感应或感知中的所谓“世界体系”重新予以审视。因为它既不像广义上的科学所假定的那样是纯客观的东西,也不像内省式的哲学所认定的那样是纯主观的东西,而是在它之中正体现着纯主观的认知表象怎样被纯客观的衍存序列所规定。 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对既往惯用的一系列概念给出另外的阐发。 对象──是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