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鱼之乐》第二十七篇:缘的解说,偶然与选择

无论如何,我们把自己托付给自己。自己的运气要靠自己创造或发现。—哥尔德斯密斯 若想让儿子得好运,就把他扔进大海里。—西班牙谚语 我们必须怜悯那些不知道苦难的人,假如真有那种可怜虫的话。—罗曼·罗兰 每种畜生都是被鞭子赶到牧场上去的。—赫拉克利特 中国人比较爱讲“缘分”,这大概与天命观念和佛教文化…

《知鱼之乐》第二十六篇:社会标本,膜翅目王国的故事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老子 一个人的社交性格一与他的理智才能几乎成反比。—叔本华 国家的目标就在于制造出一个傻瓜的伊甸园,它与生命的真实目标处于直接的冲突之中。—叔本华 无论对你发生了什么事,那都是终古就为你准备好了的,其中的因果蕴涵关系终古都在织就着你的生命之线。—马尔库斯…

《知鱼之乐》第二十五篇:普罗米修斯的天谴词

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耶稣 宙斯阿,引导我; 命运啊,请你引导我前进……我毫无畏惧地追随你,哪怕猜疑使我落后或不情愿,我也一定永远追随你。—克雷安德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 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

《知鱼之乐》第二十四篇:天演的自由之路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加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这种变化是怎样形成的?我不清楚。—卢梭 人民呵,醒来,挣脱自己的加锁,自由在向你们呼唤!—伏尔泰 唉,一切自由思想家,都没有提防这样的魔术家!他们的自由逃跑了,你指导他们而且诱惑他们回到牢狱里。—尼采 贤…

《知鱼之乐》第二十三篇:猴子与人,分歧源头上的疑点

他永远被一幻觉所困扰:从远处看去怎么一个猴子竟像一个人!—叔本华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惟有神知道。—苏格拉底 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卢梭 初生的婴儿总是不美的,革新中的事物也是如此,因为革新正是时间所孕育的婴儿。—弗兰西斯·培根 猴子是否想变成人? 这似乎是…

《知鱼之乐》第二十二篇:逻辑比事实更真实

人不会为事物所左右,但会被他们对于事物的思想所左右。—爱比克泰德 我听过许多人谈话,在这些人中间没有一个人认识到,所有的人都离智慧很远。—赫拉克利特 能够被思维的事物与思想存在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决不能发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要表达的存在物的。—巴门尼德 一瞧这个标题,你也许会觉得它多少有点儿…

《物演通论》第一百一十六章

以下我们着重讨论有关“志向”的基本问题。 相对于“应向”和“意向”而言,“志向”的最大特色有二: 其一、志向具有最大程度的自由度。【即志向具有最多的可选择性、可调整性以及最大范围的运动量度和落实效果。】 其二、志向具有最大程度的虚妄度。【即志向具有最多的失误概率、调整频率以及最大范围的盲目动势和落虚…

《知鱼之乐》第二十一篇:波普尔悬念,科学的真面目

据说,神是由于陷入了某种谬误而创造了宇宙 万物。—叔本华 哲学家的事业正在于追究所谓自明的东西。—康德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赫拉克利特 自然和自然律隐没在黑暗中,神说“要有牛顿”,万物俱成光明。—诗人波普  现代人都由衷地相信科学,这很正常,横竖人总要信仰点儿什么才行,就像古时没有科学,人…

《知鱼之乐》第二十篇:理性逻辑方法谈

一个人若拥有自己的智慧,哪怕只有一分,其价值也万倍于他人的智慧。—斯特恩 知道何为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位智者。 —色诺芬 哲学将理性之刃磨利,科学用理性之刃自裁,时不时地回访一下哲学,宛若“借刀杀人人自乐”。—子非鱼 求知者应该和山在一起学着构筑! 精神移山,只是小事——你已经知道这个了吗?—尼采 我原…

《物演通论》第一百一十五章

既然“美”是介于感应分离之间的一种精神代偿方式,则在“美”里面必定暗含着某种服务于远隔的“应”的基本要素,自然美是如此,艺术美亦不例外。否则,纯粹漂浮在“感”(未必仅指“感官之感”,而是扩展为感性、知性、理性之总和或其中任一部分的那个“感”)上的“美”非但不免流落为无所谓“美”的无聊,而且连“感”也将还原为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