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第三十四章
存在阈是一个同时涵盖存在度和代偿度于一体的度量概念。如果存在度的递减可以根据自然衍存物的稳定性递失现象获得确证,如果代偿度的递增可以根据自然衍存物的结构递繁和属性递丰等对应现象获得确证,则有关存在阈守恒的理论根据自动成立:(参阅十六、十九章)
前者以潜隐的“内性”或“本性”规定了存在的基准;
后者以开放的“外性”或“属性”实现了基准的存在。
如果没有存在的基准,则后衍者的属性无须作为自为的手段而丰化;
如果没有基准的存在,则原存者的本性无须作为自在的自然而立本。
这个既体现着立本又体现着丰化的“存在基准”就是“存在阈”。
显然,这其间暗含着“本”和“末”的位置关系,也暗含着存在效价对代偿效价的定量尺度。换言之,所谓代偿效价的“度”的规定或代偿演化的“矢量”规定即借由存在阈而得以显现。因此,自然存在对存在阈(Ts)的设定必然蕴蓄着两项前提:
A.从动向上看,存在效价必趋衰变而代偿效价相应递补,亦即存在效价一般表现为自变递减量,代偿效价一般表现为因变递增量,代偿效价(Cd)是存在效价(Ed)的单向反比线性函数;
B.从动量上看,代偿效价(Cd )的增量不可能大于存在效价(Ed)的减量,亦即存在阈(Ts )作为一项常量是以上两项具有函数关系的变量之和,由此形成宇宙万物得以存在的基本强度或基准阈值;
即:Cd=F(Ed)
Ed+Cd=Ts
据此可以做出一个简明的物演坐标示意图(亦可称其为“自然坐标”或“物质坐标”):

t ──时间或前时间的衍运维,亦即演动向度之指示;
Ts ──存在阈,亦即演动量度之指示;
Ed ──存在效价或存在度;
Cd ──代偿效价或代偿度;
在这里,“物质”的概念有了别样的意蕴,即与前宇宙的“能量”概念以及看似超自然的“人物”概念一体衔接;“自然”的概念从此也才真正回归于老庄义理中平滑状态的“自然而然”之原意。尤为重要的是,这里给出了一个“非时空的物演限定区间”。所谓“非时空”,系指人类古代的宇宙观念就是时空观念(如中国先秦尸子云:“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再如古希腊芝诺的“飞矢不动”之证明等),即被康德明确地称之为“先验直观形式”的那种时空观念,康德的论证是不错的,此后人们的时空观不断变化(先是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尔后是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再后是弦理论的9+1 维时空观等等),就证明人类观念中的时间与空间是主观预设的和摇摆不定的,只有剔除了这个无法认真的意象,才能构建稳定可靠的存在观或实在论;所谓“物演限定区间”(即显示在卷一第十二章之衍存梯度示意图和本章之直角坐标示意图中的“有限衍存区间”、卷二第七十章的“有条件衍存区间”、卷三第一百二十五章的“残弱化衍存区间”、亦可总称为“存在度分布区间”),系指既往一切思想家所曾讨论过的“无限”、“有限”或“限度”(包括拜物图腾时代、神学时代、哲学时代以及科学时代的全体思者),其意涵均为时空范畴的物理位移之描摹与设想,基于对达尔文主义进化论的宏观补足与量化修正,本篇所阐发的学理架构才在物系运动的内质演化上真正突破了外在机械论观念的窠臼,从而建立起一个赋有全15新涵义且不可逾越的“物存限度”之宇宙观或世界观;于是,全句组的总旨可概括如下:无论是保留还是抽离时空背景,或者,无论人们怎样变革时空观念,宇宙物质的衍存系统(即“存在系统”)及其演化运动(即“物相动迁”)都只能在这个有限区间内单向定量分布。这表明,任何存在者之存在或存续不仅有一个时空外延上的限制,而且还有一个更具决定性的非时空内涵上的限制,甚至可以说,那个所谓的“时空存在”或“时空分布”,其实不外就是此种“非时空衍存”或“存在性规定”的展开方式罢了(参阅本卷第十三章与第五十四章)【马赫的其他观点姑且不论,他主张用函数关系的概念取代因果关系的概念确有一定的道理,其道理在于函数关系有利于超脱“观念时空”(即康德正确地称之为“先天直观形式”的那种时空)的狭隘制约。但函数关系的运用必须深入到物的内在动势中去,否则它完全可能像一般的因果陈述一样照例只是经由感知或逻辑割裂了的物的表象联系。】
【附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文仅仅属于哲学表述。依据罗素的说法,哲学所追求的是提供一套统一体系的知识,用以批判既有的成见、偏见和信仰的基础,哪怕它尚不具备确定性或精确性,此乃哲学与科学的重要区别。(见《哲学问题》第十五章〈英〉罗素著)换言之,当哲学面对某一系统性问题及早给出求索和解答时,该问题的呈现状态尚不足以提供所有相关细节或具体参数等信息量,是为哲学洞见的前瞻性所在,例如古希腊时代的“原子论”与当代原子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关系。
因此,我在本章节中所拟出的绝非物理学意义上的精确坐标系,而是一个尚无法代入任何参数的坐标示意图,它粗略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连存在效价衰减的线性运动形态都无法确定。我之所以采取直线图例,是借其简明性和概要性而为之。它很有可能是如下的抛物线形加速动势,甚至是某种更复杂的非线性演运状态也说不定,尽管我所阐述的那个“从能量存态爆发为质量存态的自然总体衰变趋势”不容置疑。诸如此类的问题,包括其参数设定方式等等,我们显然只能期待后人了。

再者,我在本卷第九章中曾经专文说明,既然以“奇点”为代表的属性发生起点乃是存在度的最大值,那么,严格说来,在直角坐标图上,该系统就应当伸展于第四象限(详解请复读第九章),即为:

或者,如果仍需将其表达为抛物线形运动状态,则它在坐标第四象限的图示如下:

以上诸此图例,同样适用于本书第二卷第七十章和第三卷第一百二十五章的图示扩展涵义,届时不再复述。
最后我重申,这些繁乱的坐标示意图仅仅是为了阐明存在度、代偿度与存在阈之间的内在动态关系,它们的精确概念并不能在此类图例中完全显现,故此提请读者务必着重于前后的文字释义才是要领。】
本站特别声明
本文为王东岳先生于2021年通过BridgeMinds出版社在海外刊印的版本,并与2015年中信出版集团版本进行对比。划线部分为新版删除内容,红色字体部分为新增内容。以此来对比王东岳先生新的思考。若您发现既没有划线又没有红色字体,说明本文在2021版中未修订。如本文有发生修订,将在本文末尾标签中标注“物演通论2021版修订”。若您发现错误,可联系我们指出。内容转载请联系东岳哲学学会。
物演通论在线版原文仅为方便大家更容易发现、整理、学习和传播王东岳先生的思想,本文不做任何商业用途。请大家在力所能及情况下,购买王东岳先生的纸质书籍,让真正的思想家能有所回报。谢谢!
点击查看《物演通论》注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