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老子的王氏解读

老子曾有如斯二言,意味颇为深长──    前一句是:“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四十章;或帛书·四:“反也者,道之动也。”)意指“道”的演动是循环往复的,这是一个典型的有限无止的逻辑模型,后来被黑格尔独立给出了详尽的逻辑学证明;【这项证明诚属伟业,然而距离“绝对真理”实在还很远,因为代表着“绝对…

第十四章 “存在”和“存在者”的概念

    在此,有必要澄清几个有所特指且容易混淆的概念:     “存在”──它不仅表象为一般外延上的所有具体存在者之总和,而且抽象为纵深内涵上的所有具体存在物之源流,而并不与存在物的感应状态或感知状态相关。唯因如此,它才得以从可望而不可及的感性存在逐渐演成(或相对存在为)…

第十三章 存在度递弱的六个指标

上述物存形态之转化和跃迁的直观序列提示,从物理存在到化学存在,再到生物存在乃至“人物”存在,宇宙存续的演化进程的确表达着物态存在效价的某种弱化规律,或者说,自然存在度在世界流变体系中必然呈现为逐层递弱的分布趋势。其基本态势可概括为:      a.相对量度递减。即处于演动或跃迁格局中…

第十二章 有限衍存区间梯度

依据现代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从博物学的总体角度审视,宇宙之演化呈现出如下一系列物态递变的梯度:(1) 衍存梯度示意图(或可视为一种新的本体论模型)(2)        ──137亿年以前宇宙尚未爆发的那个“奇点”存在,其稳定在奇点形态上的时空维度暂不可考,它的潜在质量和/或…

第十一章 存在度的五种分布可能

考察存在度在自然存在系统中的分布,不外有如下五种可能:      A.紊乱分布。即各存在物的相对稳定性杂乱无序。这种情形多见于在不同物体之间随机散漫地进行比较,而一概无视观察对象之间的可能相关联系。此属俗常意识状态,与研究无涉,故而不在讨论之列。      B.均等…

第十章 总体存在效价守恒

    这样一个存在度区间的设定,恰好与物质必然不灭和物质必然衍动的两项基本定理相吻合。(1)     如果继续从这两项定理推导,即:      A.抽象的存在是绝对的、不灭的、永恒的;【此项定理的可成立性与前述之“相对性存在是存在的绝对规定和绝对形式”或…

第九章 存在度的概念

我们不妨把这个既不能圆满也不能尽失的“存在效价”改称为“存在度”,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存在之所以存在的问题予以量化。假定,绝对稳定以至永存的存在度为1,绝对失稳以至失存的存在度为0,那么,现实的存在则必然一概处于这个存在度的从0到1的区间之内。由于依据上述之证明,存在度最大的存在效价只能<1,或者说…

第八章 存在效价的概念

我们假设:宇宙的那个本原存在,一开始就有一个自身存在效价不足的本性与存在同在。因为,可以这样证明:如果它的存在效价是十足的、完满的,则它的存在就应该是绝对稳定的、永恒不变的。然而,任何一个具体的存在者终于不免要流逝、变迁、转化、灭归,可见一切存在者都暗含着一个使之难以存在下去的缺憾,这个不得不发生…

第七章 存在性的概念

这样一来,就有了存在性的概念。(1)      所谓“存在性”,系指存在如何可能存在的所以然,以及存在如何能够被指认为存在的原委,或者说,“存在性”就是存在的元质规定性,它使存在得以循序展开,并使存在从趋于失存的进程中逐步实现为存在的全体。由于既往所说的“存在”是一个绝对的、无限的语境,因此…

第六章 相对存在的规律

    一触及“存在”就陷于浑沌或陷于混乱,古往今来,概莫能外。(1)     结果就呈现出这样一种离奇的哲学困境:不得不予以追问的“存在”反而问不得。(2)     这正表明,作为设问者的存在者同样不能逾越自身相对性或有限性的规定。(3)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