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自然事件”总是在“人为事件”以前某个十分遥远的地方被划出一道深似鸿沟的终止线或割裂带,所以,自然哲学──其实就是“哲学”,因为一切哲学不外都是在“自然(非观念)中的人”和“人(的观念)中的自然”之间探询人的存在或人的自然存在位置的学问──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大抵止于(博物学意义上的)物理学,在笛卡尔大抵…
《物演通论》第四十章
可见,无论对于抽象的存在势态抑或具体的存在事物而言都有三个不同的视角需要剖析,否则,囫囵的存在概念不免照旧是一团迷惘: a.基于存在阈(Ts)的合成状态,可以明察代偿的十足效价,即对于一切自身存在度必失的存在者来说,非代偿则无以存续,而且代偿的幅度反比于存在度的失量而递增,代偿的形迹从此可以测度,…
《物演通论》第三十九章
于是,从存在度偏位线以及存在阈等位线的同步演动态势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代偿的矢量,仿佛存在度的流失终将获得完满的补偿,仿佛自然界永远守恒着同一个最低也是最高的存在阈而存在。 之所以将这个守恒存在阈视为最低存在阈,乃由于它是现实存在中存在效价最大的那个宇宙本原都坚守不住、因而才需要借助于“补偿”或…
《物演通论》第三十七章
同样,有了表达下倾动势的偏位线,存在效价就成为可以测量的变项参数,即从存在度下倾线上取任意一点向下做垂直于坐标横轴的线段,其反映在坐标纵轴上的高度,就是处于该存在度位点上的存在物所具有的存在效价或存在度的测定值。 从上述测量关系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存在与代偿的真切含义: a.所谓“有功代偿”或“无功…
《物演通论》第三十六章
有了存在阈这个恒定的基准,代偿效价就成为可以测量的函项参数,即从存在度下倾线上取任意一点向上做垂直于存在阈平行线的线段,其反映在坐标纵轴上的长度,就是处于该存在度位点上的存在物所具有的代偿效价或代偿度的测定值。 从上述测量关系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失存与代偿的真切含义: a.针对具有具体存在效价或…
《物演通论》第三十五章
上述坐标示意图中的所谓“奇点”在哲学上可以表述为:当“存在”尚处于存在度趋近于1的存在状态之际,由于代偿性分化几近阙如,存在本身近乎没有任何属性发生,亦即近乎没有“可认识性”或“可现象性”,因而乃是处于没有任何形容词或摹状词可予修饰或阐发的那样一种存在状态之中,是谓“奇点”。【注:“奇点”是移借于现代物理学的…
《物演通论》第三十三章
分析存在性须从代偿谈起。因为存在度是深在而隐蔽的自失性基础,而存在阈又是一个对其所失给予自补之后的上层建构,于是“代偿”就成为联系二者的中间环节和机制载体。 从表面上看,所谓“代偿”似乎与既往哲学上惯用的“转化”一词颇为雷同,然而,“转化”的词义仅仅涵容着“演变存续”的意味,既不足以揭示宇宙物质在其有序发…
《物演通论》第三十二章
诚然,作为“一”的存在是无所谓强弱的,但作为“一”的存在于是也就无所谓“存在”,因为我们所说的“存在”必是分化开来的存在,再透彻一步讲,即必是能够代偿分化出使其属性复杂到令被感知者足以被感知以及令感知者足以感知的那样一系列存在,存在才有了“存在”可“言”。【可见“感知”与“被感知”都是在感知属性尚未发生以前就已被…
《物演通论》第三十一章
因此,“存在是一”(巴门尼德语)。这“一”既是天衣无缝的一体存在,更是连续无间的一统存在。【在巴门尼德那里,这还只是一句囫囵未展的隐喻之谈,就像一粒自闭的种子,一旦发芽生长才显出歧枝蔓延的另一番景象,即便是巴门尼德本人,只要他的思绪稍有萌动,立刻就呈现为初叶分蘖的异端(参阅本书卷二第六十三章)。自此以…
《物演通论》第三十章
简单而偏于完善的本原因此同时是某种自性不足而又不甘于不足的原存之性质,也就是说,重要之处不在于那个作为“原存”的始基质料是什么,而在于导致原存不能保持为原存的根本因素是什么,这个导致原存不成其为原存的存在性质就是所谓的“存在”(即可以被感知或可以被容纳于观念中的多属性衍存物)之元因,也就是哲学史上久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