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会为事物所左右,但会被他们对于事物的思想所左右。—爱比克泰德 我听过许多人谈话,在这些人中间没有一个人认识到,所有的人都离智慧很远。—赫拉克利特 能够被思维的事物与思想存在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决不能发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要表达的存在物的。—巴门尼德 一瞧这个标题,你也许会觉得它多少有点儿…
《物演通论》第一百一十六章
以下我们着重讨论有关“志向”的基本问题。 相对于“应向”和“意向”而言,“志向”的最大特色有二: 其一、志向具有最大程度的自由度。【即志向具有最多的可选择性、可调整性以及最大范围的运动量度和落实效果。】 其二、志向具有最大程度的虚妄度。【即志向具有最多的失误概率、调整频率以及最大范围的盲目动势和落虚…
《知鱼之乐》第二十一篇:波普尔悬念,科学的真面目
据说,神是由于陷入了某种谬误而创造了宇宙 万物。—叔本华 哲学家的事业正在于追究所谓自明的东西。—康德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赫拉克利特 自然和自然律隐没在黑暗中,神说“要有牛顿”,万物俱成光明。—诗人波普 现代人都由衷地相信科学,这很正常,横竖人总要信仰点儿什么才行,就像古时没有科学,人…
《知鱼之乐》第二十篇:理性逻辑方法谈
一个人若拥有自己的智慧,哪怕只有一分,其价值也万倍于他人的智慧。—斯特恩 知道何为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位智者。 —色诺芬 哲学将理性之刃磨利,科学用理性之刃自裁,时不时地回访一下哲学,宛若“借刀杀人人自乐”。—子非鱼 求知者应该和山在一起学着构筑! 精神移山,只是小事——你已经知道这个了吗?—尼采 我原…
《物演通论》第一百一十五章
既然“美”是介于感应分离之间的一种精神代偿方式,则在“美”里面必定暗含着某种服务于远隔的“应”的基本要素,自然美是如此,艺术美亦不例外。否则,纯粹漂浮在“感”(未必仅指“感官之感”,而是扩展为感性、知性、理性之总和或其中任一部分的那个“感”)上的“美”非但不免流落为无所谓“美”的无聊,而且连“感”也将还原为无所谓“…
《物演通论》第一百一十四章
根据上述,似乎可以说我们已经找到了美的渊源,并初步窥见了美的质素,那就是与感应属性同在且与意志的源流并驾齐驱的“未应的感”或“虚拟的应”。换言之,如果说“意志”是“应”的精神化变种,则“审美”就是意志的“非应式”变种。【具体地说,“应”是依存的实现,是有所依赖和有所进取的“意志”的操作,由此形成意志的中轴;反之,…
《物演通论》第一百一十二章
这样一来,一切后衍性存在物──即一切“意志载体”或“意志化了的客体”──的存在状态(或“生存状态”)就显得很荒诞了:一方面,它们耐不得无休无止的紧张和震荡;另一方面,它们也耐不得稍安不躁的静谧和无聊;前者形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后者形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借用米兰·昆德拉的书名语);也就是说,感知、…
《物演通论》第一百零八章
由于作为原始生物意志的“应向”仅仅是非生命的“自然意志”的直通式衔接,故而“应向”的表现形态既是微弱的,又是平稳的。它微弱到令你不能视其为“意志”的程度,它平稳到令你不能信其为“稳重”的状态,而“物性稳重”正是一切高存在度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共通特点。【这与原始单细胞生物的繁衍生存形态完全吻合,它们的裂殖方式呈…
《物演通论》第一百零七章
基于上述,可见“逻辑”本身就贯穿着“意志”,或者,“意志”本身无非是“逻辑向量”的落实。【“感性逻辑”落实为“应向”;“知性逻辑”落实为“意向”;“理性逻辑”落实为“志向”(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理想”,这“理想”既是“理想逻辑”的那种“理想”,亦是“意志向往”的那种“理想”)。】 因为,如果把物的感应属性拆开来看,“感”只是求…
《物演通论》第一百零六章
这种既同源又同构的天然感应关系就是胡塞尔所谓的“意识的意向性”或“意向意识”,即“意识”(或“感”)必然被导向或“朝向”某物的那种“权能性”(或“应”),这个暗含着某种“意图追求”的“主观-相对”格局就是“感-应同脉”格局的自然规定和精神势态。【胡塞尔的“现象学”研究,仔细玩味之余,才能朦胧体会到他实际上无非是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