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细胞演进到多细胞,看治病的两种思路
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在衍化进程中是2个不同的衍存位相。
单细胞生物是一个“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强;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广,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的群体,具有相对较高的存在度和相对较低的残化度,参见《物演通论》第131章和《物演通论》第132章。
但在递弱代偿法则下,单细胞生物无法坚守住自己“遗传增殖”的代偿防线,从而让“变异”代偿接续,从而为发展成多细胞生物奠定基础,参见《物演通论》第135章。
单细胞生物演化为多细胞,在早期只是一种无奈的试探。正如《物演通论》第138章所指出:
不聚不足以维持存续,聚之又令其大不舒畅,因为组织化的格局毕竟会带来某种束缚,甚至会由于势不可免的“分工”而带来某种“不公”,于是,在单细胞尚未完全丧失独立生存的潜能之前,它们尽可以作鸟兽散,尔后重新组合,以求改良。
但是单细胞生物演进为多细胞生物是自然事实。单细胞生物由于残化的生存处境,不得不向外进行细胞间的组织化,而组织化造就了单细胞的三重障碍——物能代谢障碍、遗传增殖障碍、信息媒介障碍,参见《物演通论》第139章。
因此这个由单细胞生物通过组织化而形成的多细胞生物,就不得不在体内和体外代偿出有效的手段,避免自己的快速死亡。
体外代偿就是中级社会乃至晚级社会结构,而体内代偿,就是单细胞分化构合而成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第139章指出:
最初的多细胞中、后生动物则是尽量减少膜遮蔽的多孔动物门(如海绵)和两胚层细胞均呈外向的腔肠动物门;至三胚层的扁形动物阶段,多数细胞悉遭遮蔽,于是,其体质结构随之开始了器官和系统的分化(有消化、排泄、神经等系统以及感受器官和生殖器官等)。
最初的多细胞低等动物多为雌雄同体,且主要采用游离配子体外受精的简单方式来增殖,尔后进化为雌雄异体的卵生繁育,再后才变为需要极其复杂的生殖器官和生殖系统来支持的胎生哺乳的孕育过程。
最初的多细胞低等动物至多只在某些体表部位生出个别特化的感受细胞,自扁形动物尤其是脊索动物以降,随着机体组织结构的复杂化,物种的“感知逻辑度”和“能动自由度”相应进化。
用更直白的话说:多细胞生物体,是诸多单细胞构成的,完成单细胞求存目的(物能代谢、遗传增殖、信息媒介)的躯壳。有所不同的是,单细胞生物自可以依靠自身就完成全部求存行为,但处于多细胞体内的单细胞却再没有能力独来独往,而是不得不依靠它们自己构造的“组织、器官和系统”来生存。
回到疾病上,所有的病,从理性角度出发都可以追究到某一些细胞发生了病变(衰老、死亡或者变异)。治病也就有了2种基本思路:
第一种是用手术刀或者药物把这些病变的细胞切除或杀死,将它从多细胞生物体内排除。
第二种是用“系统”来治疗,因为多细胞体内的单细胞早就依靠“系统”生存,每一个单细胞的生长、繁殖、变异,都依靠自然物演进程中打造的“系统”(消化、排泄、神经、循环、免疫、内分泌等系统)。因此,疾病的治疗也可以通过调用这些系统,来实现病变细胞的清除、更新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