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4 月
第一百二十一章 社会是人的存在质态

哲学必须落实到人的存在上来才成其为哲学。(1) 【一般认为,人的存在是一切人文社会学课题得以讨论的起始点,这实在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人的存在”本身还牵涉到保罗·高更在他的一幅名作画题里所发出的如下疑问…

26
3 月
第一百二十章 精神分化与社会分化同一

这个载体的分化及整合过程就是“生物社会”的演化过程。(1) 实际上,生物的社会化过程不过是无机物质的结构化过程的继续,正如生物的精神演进过程不过是原始物质的理化感应过程的继续一样。(2) 玄难之处在…

19
3 月
第一百一十九章 精神全体

有关“精神哲学”的探讨至此似乎可以宣告完成了,因为精神无非是“感”与“应”之物性的张扬,亦即无非是“逻辑序列”与“意志序列”之代偿的总和。(1) 然而,这只是就“纯粹精神”的范畴而言。问题在于,精神存在原本不…

19
3 月
第一百一十八章 感应等位律下的志向代偿

综上所述,可见精神全体必将从原始浑沌态逐步进入分化结构态,这个结构态特别突出地体现在“志向”与“理性”的等位关系中。即,分化进程固然造成了“感”(如“理性”)与“应”(如“志向”)的分离,但这分离恰恰是达成更高…

18
3 月
第一百一十七章 意志序列的代偿规律

所谓“意志”,其基本概念系指“物的定向依存性”或“限定性依存属性”。这个定义应当也是物理学上有关“感应”一词的定义,尤其是该词中的“应”字的定义。【“应”字的定义之所以与原始“感应”一词的定义完全相同,乃是由于原…

18
3 月
第一百一十六章 志向的特点:自由与虚妄

以下我们着重讨论有关“志向”的基本问题。(1) 相对于“应向”和“意向”而言,“志向”的最大特色有二: 其一、志向具有最大程度的自由度。【即志向具有最多的可选择性、可调整性以及最大范围的运动量度和落实效…

17
3 月
第一百一十五章 美的本质(3):艺术美与自然美同质

既然“美”是介于感应分离之间的一种精神代偿方式,则在“美”里面必定暗含着某种服务于远隔的“应”的基本要素,自然美是如此,艺术美亦不例外。否则,纯粹漂浮在“感”(未必仅指“感官之感”,而是扩展为感性、知性、理性…

17
3 月
第一百一十四章 美的本质(2):美的依存实质

根据上述,似乎可以说我们已经找到了美的渊源,并初步窥见了美的质素,那就是与感应属性同在且与意志的源流并驾齐驱的“未应的感”或“虚拟的应”。换言之,如果说“意志”是“应”的精神化变种,则“审美”就是意志的“非应…

15
3 月
第一百一十三章 美的本质(1):美的渊源与质素

感应序列的发展使“应”的过程愈来愈复杂化、凌乱化和紧迫化(这个总体状态即表现为意向性心理振幅递增的所谓“焦灼化”进程),这就要求在“应”前加强应的内驱力,而在“应”后又相应调节应的内张力,由此演成了“美”或“…

14
3 月
第一百一十二章 意志落虚的指标是“美”

这样一来,一切后衍性存在物──即一切“意志载体”或“意志化了的客体”──的存在状态(或“生存状态”)就显得很荒诞了:一方面,它们耐不得无休无止的紧张和震荡;另一方面,它们也耐不得稍安不躁的静谧和无聊;前者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