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楼愚夫》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社会残酷面的白描,场景两相切换:一边是危楼里820个社会底层平民人家的生活,一边是一群成功人士在生日宴会和处理危机时的千姿百态。 如果要追问两边不同人群的命运,就必须探寻其宿命根源,归根到底是其认知,或者说洞穴。洞穴只是个比喻,人人都在洞穴之中,源自柏拉图之说,培根扩…
物演通论看世界之三十八:关于成长
关于成长 ——兼评《邪不压正》和《我不是药神》 (一)不同形式下表达的成长 姜文,是我喜欢的电影人,所以对姜文的电影始终是抱有期待的。《邪不压正》在长城脚下首映后,看到的影评俱为好评;正式上映后,看到不少观众差评,认为是抗日神剧。这让我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决…
第八十八章 “现象”与“本质”
现象与本质──现象是对象的元素,或者说,对象是现象的集合,这一点毋庸细说。值得深究的是:就物演感应性的原始实现形态而言,现象是分化依存物单向对应属性的耦合媒介,其远距离的代偿增益参照系是表象(参阅卷一第三十五章及卷二第七十二章);就物演感知性的晚近实现形态而言,现象是理性化载体多向感知综合的迷惑之源…
第八十七章 “主体”与“客体”
主体与客体──从本原意义上讲,也就是从自然分化的源头考察,以客体的可感属性为对象的各个分立的客体就是主体,相对于彼客体而言,此客体的可感属性也就是当它被视为主体时的感应属性。即是说,主体本身就是客体的组成部分,当某一分化物作为感应者将另一分化物(也是感应者)变换成对象从而实现自身为主体之时,那个(或…
物演通论看世界之三十七:《物演通论》的时空观(兼谈《物演通论》对康德四组二律背反的消解)
前言 2017年4月29日,王东岳先生在福州无用空间的讲座《宇宙观的意义》中指出宇宙观就是时空观。佛陀把人生视为劫难,所以用“劫”来作为时空的尺度。而《物演通论》以“存在度”或“存在性的度”作为演化的尺度,而“存在度”或“存在性的度”直接就是存在者的质态或物存内涵,所以《物演通论》以“存在度”或“存在性的度”作为时…
物演通论看世界之三十六:爱的本质
爱是什么?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仿佛有不同的答案:婴儿眼中的爱是需要、是获得、是安全感,是具体的甘甜的乳汁与母亲的怀抱;恋人眼中的爱是彼此需要,我的心中只有你,你的心里只有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而母亲的爱只有付出,没有目的,不求回报,只希望孩子能健康幸福的活着。 在不同的物演阶段,也有不同的答案…
物演通论看世界之三十五:求存三关(《头号玩家》影评)
题记:游戏即现实 朋友拉着我去看《头号玩家》,对于不玩游戏的我,和游戏有关的梗肯定理解有限,斯皮尔伯格一一致敬的电影、音乐、动漫,我也了解有限,但唯独对于游戏中获取三把通关钥匙的三关解密深有感触,我想,那才是斯皮尔伯格想借着游戏设计者哈利迪的感悟渴望告诫所有游戏参与者的人生觉悟和宏大思境。 当…
第八十六章 “条件”的概念
条件──虽然可能是感应主体赖以依存的依存物的整体,但它总是通过对该依存物的某一或某些可感属性发生感应而实现的。由此暗示,其中的非可感属性或非可感“本在”(指存在物的“非属性基干”)实质上构成了条件的支持或潜在的条件,即一般所谓的“条件”既可能直接就是感应者当时所依托的可感的条件要素,也可能仅仅是对象化了的…
第八十五章 “对象”的概念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感应或感知中的所谓“世界体系”重新予以审视。因为它既不像广义上的科学所假定的那样是纯客观的东西,也不像内省式的哲学所认定的那样是纯主观的东西,而是在它之中正体现着纯主观的认知表象怎样被纯客观的衍存序列所规定。 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对既往惯用的一系列概念给出另外的阐发。(1) 对象─…
第八十四章 精神存在的客观性
“位相”的限定使感应者的感应识辨能度固化为某种感应识辨格式,“盲存”的制约又使感应者的感应识辨格式硬化为某种感应识辨体系,这个发展过程就表达为一切感应者的具体认识程序或认知程序(总称“逻辑程序”),这个演化体系就呈现为各类感应者的不同现象体系或表象体系(总称“世界体系”)──也就是显现在感知属性的“自明”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