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盲存即定在

上述所谓的“盲存”,系指物的存在性决定着物的感应性,而不是物的感应性指导着物的存在性。从表面上看,“知”是“行”的前提,“感”是“应”的向导,然而,知与行、感与应其实是同一层面上的浅部运作,本质上谁也不主宰谁,倒是盲目的存在本身深在地主导着貌似澄明的感应过程,而澄明的感应或感知反而对此一无察觉或尽可以一无察…

第八十二章 精神代偿的有效在于求存

显而易见,全部的问题在于,被“假定化”了的感应过程或认知结局究竟要达成一个什么效果?(1) 这就牵涉到“失位性存在”的窘迫形势。正如在卷一中所谈的那样,凡一切属性载体(此处特指“感应者”)无非是自身存在效价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的自失性衍存者,致使原始自然界从存在即存在着的相对自在状态渐次衰变为存在者如…

物演通论看世界之三十四:人性的善与恶

人性的善与恶 ——《金钱世界》中的物演观 持这一物演的基本观念探讨《金钱世界》中的人性,略有一番值得玩味的地方。趁着还有码文字的冲动,连夜匆忙的写了下面的文字。 在正式切入电影之前,我想简略的探讨一个老生常谈、中西矛盾的问题:人性的善与恶。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即说人性本质是善的;西方…

物演通论看世界之三十三:释《道德经》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翻译: 天地能长长久久的一直存在。天地长存的原因是天地没有基于自我的生长意志和作为,反而得以长存。以天道类比人道,得道的统治者也要把自我利益放在最后,反而能成为大众的先…

物演通论看世界之三十一:宇宙有设计者吗

我们居住在同样的星球上,面对着同样的宇宙,常常怀着同样的好奇,有着相同的疑问。无论是当下芸芸众生中的好奇者,还是千万年来的哲人,常常都在追问着同样的问题。所以,当我常常看到一些人在网上发表一些文章讨论宇宙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是人类思想史已经走过的阶梯,而且,业已被当代哲学家有效回答时,心里总有些遗…

物演通论看世界之三十:释《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翻译: 天地无所谓仁不仁,它任万物自然的成住坏空、荣枯生灭,象刍狗一样,该上场参与祭祀,接受跪拜,就上场尊享荣耀;祭祀完…

物演通论看世界之二十九:释《道德经》第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一)          本章试图用语言去表述一种本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存在本原:道虚空而孕育出万物,生生不息,仿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恒与无限;其深邃至极似乎是万物的宗主,一切的源泉。同时…

第八十一章  简约原理达成代偿有效性

首先,我们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感应属性(及其演化产物感知属性)为什么不能对客体的全部属性发生可感效应?再则,感应主体(及其演化产物感知主体)为什么必须将对象的可感属性予以变态感化?【往深里说,哲学上以及认识论上的一切争议之所以终究不能摆脱形而上学幽灵的纠缠,一概出于这个不显示为问题的问题之蒙蔽和误…

第八十章 形而上学的奇点问题及解决

以上讨论是借助于“形而下学”(即科学的)的逻辑方法来求证“形而上学”(即哲学的)的发生学根源,以便揭示“精神存在”──也就是“形而上的虚体存在”的本质。概括地说,精神存在——就其作为感应属性的演化系统而言——不是超然物外的特殊存在,也不是某一种特殊物质的独具性能,而是普遍物性的自然焕发和因势张扬,是整个宇宙存在…

第七十九章  感应代偿的增益原理

综合a、b两项,可见任何感应者都具有“唯物”与“唯心”的复合性质,而且其唯心的性质恰恰要建立在其唯物性质的基础之上:一方面,作为感应者的自存以及作为感应对象的他存都是“唯物”的自然存在者,甚至感应者的感应性能本身都是自然物性演化发展的产物,并具有“不以感应主体之意志为转移”的先验规定性;另一方面,正是这个被…